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寨上金矿床是近年来黄金部队在西秦岭地区发现的又一个特大型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秦岭中带,临潭—天水褶皱带新寺—大草滩复背斜西部,岷县—礼县成矿带的西端。矿床分为南北2个矿带,北矿带位于矿区倒转背斜的北翼,矿体呈板状—似板状,规模较大,产状较缓;南矿带位于倒转背斜的南翼靠近核部,矿体呈板状,规模相对较小,产状较陡。矿区与阳山、鹿儿坝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同处在祁连山—龙门山幔坡陡倾弧形带的顶端与EW向构造带的交会部位。区内有良好的化探、物探异常与矿脉相套合,矿脉的延长部位、尤其是西部第三系砂砾岩厚覆盖区,依有零星化探异常和明显物探异常,于160线经工程验证为矿致异常。结合秦岭矿床组合研究成果及矿区控矿标高统计情况,认为寨上金矿床具备形成超大型金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甘肃寨上金矿床的控矿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寨上金矿区主要出露中泥盆统和下二叠统,中泥盆统分为4个岩性段,下二叠统分为2个岩性段,北矿带分布于背斜北翼下二叠统第一岩性段中,南矿带分布于核部中泥盆统第一岩性段中。地层岩性差异控制矿脉的形成和分布,矿脉产于软硬岩性接触界面且靠近软性一侧地层中,其产状与围岩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矿区构造由背斜、主干断裂和容矿断裂3部分组成。扎麻树背斜具有北薄南厚、北缓南陡、北翼正常南翼倒转的特点,走向NW,向西转折为近EW向,呈反"S"形。主干断裂和容矿断裂受控于背斜,伴随背斜的二次变形而成。矿脉夹持于主干断裂之间,分布于背斜南北两侧转折应力集中部位,受地层、背斜和断裂三者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3.
寨上金矿床勘查过程中,在南矿带中发现了一定规模的断层泥,其本身也含矿,个别工程品位达到2.78×10-6。从这一典型的地质现象入手,结合地震学研究的进展,探索断层泥与成矿的内在联系。文章简述了断层泥的地质特征,指出断层泥是在浅构造层次条件下发生脆性变形的产物,经历了褶皱—断裂—断层泥的演化过程。分析了断层泥的发育与成矿的关系,认为断层泥的形成贯穿于成矿的全过程,是构造作用—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断层泥对于热液成矿有封闭隔挡和促进含矿热液与围岩充分交代沉淀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甘肃寨上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寨上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同位素、包裹体的分析,划分出了该金矿的4个成矿阶段,并得出了成矿流体属于中一低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压力集中在40~70MPa,成矿平均深度为5.73km。硫同位素特征表明金矿硫源为岩浆硫和地层硫的混合硫,二者在成矿作用中发生了交换作用。在构造热效应和地热梯度的驱动下,流体活化迁移至地壳浅部形成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寨上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岷礼成矿带西段,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文章对寨上金矿的地质、物探和化探等找矿信息进行了总结研究,从而建立了该区找矿综合模型。(1)地质找矿信息:寨上金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秦岭中带的西成-凤太-镇旬拉张裂陷盆地内,成矿受断裂和褶皱构造双重控制,赋矿层位为中泥盆统安家岔组和下二叠统十里墩组下段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矿体产于NWW向的层间断裂中,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和褐铁矿化发育,是直接的找矿标志。(2)地球物理找矿信息:大量的电法测量表明,该区金矿脉具有低阻高极化特征,围岩与矿体电性差异较大,因此处于低阻带中的极化率异常、破碎带和金属硫化物同时存在时,找矿的指示意义较大。(3)地球化学找矿信息:该区1∶20万、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与金矿床吻合较好,Au、As、Sb和Hg元素异常套合明显,重现性强,为寨上矿区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指示作用;1∶1万土壤异常对矿区找矿的作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位于西秦岭礼(县)—岷(县)成矿带西段的寨上金矿床,是近年发现的1个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寨上金矿床的矿石建造可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两大自然类型。其中原生矿石建造又可分为6种:碎裂岩型、碎裂岩化碳质板岩型、碎裂岩化粉砂质及泥质板岩型、碎裂岩化灰岩型、钙质板岩型和强硅化蚀变角砾岩型。根据热液矿脉中矿物特点,可将矿石中矿物共生组合分为少硫化物—石英类、含As黄铁矿—毒砂—石英类、多金属硫化物—石英—白钨矿—方解石类和少硫化物—碲化物—碳酸盐类。在矿床形成过程中,深源热液参与可能对金的活化迁移起到重要作用,构造体制转换使流体稳定体系发生改变而造成金的富集成矿。矿床成因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7.
寨上金矿是卡林型金矿,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黝铜矿、自然金、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其中已发现的硫盐矿物有黝铜矿、锌黝铜矿、砷黝铜矿和硫锑铜矿等,黝铜矿也是载金矿物之一。硫盐矿物形成于构造热液期的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且硫盐矿物中的As、Sb、Sn和Hg等元素为原生晕中的前缘元素,硫盐矿物出现的部位指示了多期成矿作用叠加部位,硫盐矿物是富矿段的标志之一。As、Sb和Bi等元素活动及硫盐矿物的形成与Au的释放、搬运、沉淀、富集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研究,指出硫盐矿物的找矿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甘肃寨上金矿床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仅圈定了异常范围,进行简单评价。通过对寨上-申都成矿带内的6个综合异常进行重新评价,对每个综合异常进行单独评价,利用MapGIS技术,重新绘制等值线图,按照动态圈定异常方法,使异常形态与地质要素套合,进行合理解释。在寨上-申都成矿带内圈定综合化探异常6个,综合评价后认为:(1)Hs7-1综合异常内,他路-小寨一带是有利成矿部位。(2)Hs7-2综合异常内,底固-陈家湾一带是成矿有利地区。(3)Hs7-3综合异常内成矿条件较为有利。(4)Hs7-4综合异常内划分出4个异常带。异常带整体呈NW向展布,似等间距分布,基岩发育区异常发育,厚覆盖区异常不发育。分析寨上异常带(Ht-Ⅰ)后认为,寨上村以北F1断裂以南地区有望发现新的矿脉。沟麻背-纳纳牧场异常带(Ht-Ⅱ)和卓洛-扎麻树异常带(Ht-Ⅲ)内,厚覆盖区内异常指示着深部仍然有望找到新的矿脉。堡子山-护林梁异常带(Ht-Ⅳ)内 31号脉规模还应更大,异常南侧应进行地质调查。(5)Hs7-5综合异常内,义仁沟口-石家台一带山梁上下二叠统石里墩组内、国营牛场-华林沟脑的中泥盆统西汉水群和上泥盆统大草滩群内有望发现新矿脉。(6)Hs7-6综合异常内,应对常家山一带的几条异常进行查证。通过重新评价寨上-申都成矿带内6个综合异常,缩小了找矿靶区,使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寨上矿区王足路矿段地表第四系及新近系覆盖厚造成找矿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进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等技术手段,在王足路矿段布设了3条线(188线、196线、204线)圈定异常,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进行了解译,大致确定寨上矿段内的含金破碎带向西延伸至王足路矿段。经钻孔验证,基本确定寨上矿段的9号和10号矿脉延伸至王足路矿段188线,并且在深部探矿工程中发现有石英闪长玢岩脉,说明王足路矿段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成矿潜力巨大。实践证明,借助可控源大地音频电磁测量圈定异常、再经深部钻探验证寻找矿化体的勘查模式,在西秦岭西段厚覆盖区的找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断裂是寨上金矿区的赋矿构造,但其形成和形态受褶皱的控制,褶皱对成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具有内在的控制作用。根据区域构造格架及矿区脉体分布特征,将矿区控矿构造系统划分为4级。通过重点分析矿区控矿主体构造,即纳纳牧场背斜对矿体的控制作用,得出矿区已知脉体的产状明显受到褶皱的控制,由于岩性组合不同造成在褶皱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构造形式,褶皱控制了矿区的矿化程度。基于此认识,认为褶皱北翼具有较大找矿潜力,褶皱核部的南矿带脉体浅部具有一定的工作价值,而褶皱南翼则不具备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11.
位于西秦岭夏河—合作断裂带南侧的加甘滩金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金矿床。为了确定金的载金矿物及其赋存形式,利用显微测试技术对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通过高倍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原生矿石样品进行了详细观察,确定原生浸染状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但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背散射(BSE)图像观察中均未发现自然金包裹体,故确定金在载金矿物中的赋存形式为次显微不可见金。  相似文献   

12.
甘肃白马山金矿床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马山金矿床位于南秦岭南成矿亚带。矿体呈NE向"雁列式"展布,受地层(灰岩、板岩)和NE向次级断裂的复合制约,NE向次级断裂是矿区主要的控矿因素(构造),矿体赋存于灰岩与大理岩的接触部位以及板岩中。热液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大理岩化和绿泥石化。金以显微金为主,偶见自然金。通过对比白马山金矿与大桥和鹿儿坝卡林型金矿的特征发现,这些矿床在Au-Ag-As-Sb元素组合、矿石矿物组合和蚀变矿物组合等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显示矿床具有"低温热液成矿"的特点,因此,白马山金矿床更接近于卡林型金矿,而与造山带金矿、岩浆热液型金矿区别较大。结合南秦岭区域地质背景和卡林型金矿的最新研究进展,推测白马山金矿床可能为断层型(类)卡林型矿床,建议下一步工作应重点围绕NE向次级断裂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