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稀土对Zn-Al共晶合金超塑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恒速度法测量了稀土Zn-5Al共晶合金的塑性拉伸曲线, 结合金相组织研究了稀土对其超塑性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Zn-5Al合金中添加0.05%~0.2%(质量分数, 下同)的稀土Ce, 可提高合金超塑变形的延伸率, 在350℃以上进行超塑拉伸时, 稀土抑制Zn向Al中的扩散和溶解, 阻碍扩散溶解层达到饱和, 有利于α/β相界的滑移, 从而增强了Zn-5Al合金的超塑性效应. 相似文献
3.
4.
对Zn-22%Al超塑性合金进行了等温超塑压缩试验。在相同的温度、变形速率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变形强度与流动应力及硬度,以及在相同的温度、变形程度条件下,不同的变形速率与流动应力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快速凝固粉末冶金合金MR64在480℃、8.33×10~(-3)S~(-1)应变速率条件下进行超塑拉伸,可获得260%延伸率。研究了超塑变形后的机械性能与孔洞的关系,发现孔洞数量增加,强度和塑性下降。当超塑变形量为30~40%时,材料的强度和塑性最高,这是由于孔洞的“湮灭”造成的。超塑变形后的高温退火可以消除部分孔洞,提高材料性能。 相似文献
6.
7.
此简要地叙述了工业性试生产Zn-Al22超塑性管材的工艺流程。采用慢速等液面浇注法和几次均匀化处理实现晶粒细化。在ε=2×10^-2S^-1的应变速率下反挤压φ49×2.25×250mm管材1200只,超塑性能最高值δ=1620%,流变应力σb=2.36MPa. 相似文献
8.
Zn—22%Al合金的电致超塑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通处理的Zn22%Al合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脉冲电流对其超塑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的延伸率显著提高并以提高的m值为特征;最佳超塑变形温度扩宽为一区间。电观察表明,合金局部表现出强烈的变化强化特生,同时局部又以很应力松驰为特点,这两个过程达到动态有效地提高了合金的均匀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超塑变形对ZA27合金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ZA27合金的超塑性和超塑变形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超塑参数为:变形温度280℃;初始应变速率6.6×10-2s-1,最大伸长率δ5达980%。在300℃经总变形量为35%的超塑变形后,与金属型重力铸造试样相比,抗拉强度稍有提高,伸长率可提高10%以上。 相似文献
11.
Mechanism for phase boundary sliding and its relevance to diffusion-solution zone in SPD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INTRODUCTIONSincethediscoveryofsuperplasticity ,peoplehaveinvestigatedhundredsofsuperplasticmaterialsincludingpolycrystalcerami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通过表面固态扩渗合金化技术获得金属扩渗涂层,研究扩渗涂层的形成机理。方法在390℃对AZ81镁合金表面固态扩渗Al和Zn,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光学显微镜,对扩渗合金层的物相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通过建立扩渗过程模型研究其扩渗形成机理。结果扩渗时间为4~8 h时,合金扩渗层中除了AZ81镁合金的原始相a-Mg+Mg_(17)Al_(12)外,还会发生Mg_(0.97)Zn_(0.03)→Mg_7Zn_3+Mg_2Zn_3+Mg_2Zn_(11)+AlMg_2Zn→Mg_(32)(Al,Zn)_(49)+AlMg_4Zn_(11)+AlMg_2Zn等变化。Al和Zn初始阶段在AZ81镁合金表面的扩渗机理为空位扩散,Al和Zn固溶于镁合金基体表面,Zn原子首先达到最大固溶度,Mg和Zn反应生成化合物。但在390℃下扩渗,Mg和Zn的化合物不稳定,会发生分解,形成更稳定的Mg-Al-Zn化合物。Mg-Zn化合物出现后,渗层的形成机理表现为空位扩散+反应扩散+熔化分解,Mg-Zn化合物的熔化分解加速了扩散和反应扩散的进程。结论 AZ81镁合金表面固态扩渗金属Al和Zn,在同一扩渗温度下,随扩渗时间的延长,渗层的厚度、相组成、大小、形貌逐渐发生变化,扩渗合金层的主要形成机理由物理扩散转变为反应扩散。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采用静平衡凝固技术制备了Cu含量为90wt%、不同Ni/Si原子比的Cu-Ni-Si合金,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合金的显微组织和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利用差热分析(DSC)考察了合金熔体在冷却过程中的相转变行为。研究结果表明,Ni/Si原子比对Cu-Ni-Si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可归因为α-Cu晶粒内部析出的δ-Ni2Si相数量的变化和晶界相在Cu-Si和Ni-Si化合物之间的选择。δ-Ni2Si相数量的变化与初生α-Cu内部Ni、Si原子的浓度密切相关,而晶界相的相选择则是Cu-Si和Ni-Si金属间化合物相之间竞争的结果。随着Ni/Si原子比的增加,残余液相中Ni原子浓度增加增高,具有更负形成焓Ni-Si金属间化合物逐渐从竞争中胜出,导致晶界相从Cu-Si化合物向Ni-Si化合物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铝合金材料力学性能,采用超音速微粒轰击(SFPB)技术对2A14铝合金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利用XRD、SEM和TEM等研究2A14铝合金表层第二相颗粒的弥散分布和形貌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材料表面经强烈塑性变形形成约30μm厚的纳米层和约120μm厚的过渡层,表面纳米层晶粒尺寸为50~100 nm,表面显微硬度提高了1倍多,纳米层和过渡层中第二相颗粒得到细化,总体弥散分布比基体更加均匀,距表面距离越近,细化效果和总体弥散分布越好;在过渡层里部分第二相颗粒被亚晶界切分,在纳米层中第二相颗粒均被纳米晶包裹,第二相颗粒的边界与纳米晶晶界部分重合。第二相颗粒被纳米晶包裹影响纳米层晶界迁移机制,对材料表面性能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XRD和TEM对热浸锌铝合金镀层在动态充气海水全浸试验时所形成的白色腐蚀产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腐蚀产物主要由典型的纳米级Zn4CO3(OH)6.H2O,Zn5(OH)8Cl2和Zn6Al2CO3(OH)16.4H2O微晶组成,而这种纳米晶的形成与由吸附引起的Zn^2 和Al^3 离子的共沉积有关,镀层表面腐蚀后首先生成Al(OH)3凝胶,当凝胶吸附的锌离子超过异相核的临界过饱和度时,发生锌、铝氢氧化物的共沉淀,生成双氢氧化物,由于晶体长大速度较慢不能与沉淀形核同步进行,导致镀层表面形成了微晶状态的腐蚀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