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越来越多,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大,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已迫在眉睫。文章探讨交流了在数据中心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和需要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利设施建设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应的,对水利水利测绘数据的有效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对水利测绘数据空间,及其空间位置的便捷性查询、检索、管理、表达,必须要建立专门的测绘数据发布系统。文章主要研究水利测绘数据空间发布信息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沿海城市的极端天气洪涝灾害威胁日益增长。文章从极端天气的致灾原理和分布特征两方面,分析我国沿海城市极端天气洪涝灾害的特征,并分析我国当前沿海城市在防灾水利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三方面的防灾对策。认为当前沿海城市在防灾水利设施和城市排水管网等直接性的防灾设施建设方面日渐完善,今后应关注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非工程性措施方面提升沿海城市的灾害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7)
<正>近年来,水旱灾情频发,在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旱灾,将我国水利设施的弱点暴漏出来,因此,要想提高农民搜如,就必须要突出农田水利的地位,将水利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切实促进农田水利跨越式的发展,促进农田水利建设水平的提高。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必要性1.1防灾减灾的需求农田水利建设在抵御自然风险、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治理难度较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农安田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洪涝灾害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田水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汕头市着力抓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全面推动水利建设和发展。目前,汕头大围等15宗列入省委、省政府10项民心工程之一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除2宗完成建设,9宗正在建设外,澄海苏北围江海堤、潮阳区练江堤、潮南城防工程  相似文献   

6.
中央财政日前下拨2011年中央预算内基建支出预算116亿元,专项用于湖南、浙江、四川、贵州、广西、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29个省(区、市)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7.
工程     
《建筑机械化》2011,(12):17
福州市"十二五"期间将投资247.8亿兴水利福州市"十二五"期间将投资247.8亿据获悉,"十二五"期间,福州市规划估算投资247.8亿元,主要实施防灾减灾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骨干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等五大水利工程,全面加快福州市"民生水利、安全水利、生态水利"建设。在防灾减灾方面,到2015年,福州市要全面完成70  相似文献   

8.
中央财政近日下拨了2011年中央预算内基建支出预算116亿元人民币,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这些资金将专项用于湖南、浙江、四川、贵州、广西、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29个省区市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技术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技术,它将数字城市引领至智慧城市,并在防灾减灾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对物联网概念、架构、应用等方面的介绍,重点对物联网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进行剖析,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灾害信息分析系统理念。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以传感器和远程监控技术为前端数据采集手段,用大数据技术处理数据并进行智能分析,围绕"灾前、灾中、灾后"建立一体化的防灾减灾协同工作平台,大大提高防灾减灾效率,并对物联网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胡先阳 《江西建材》2012,(6):131-132
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水利的体现形式是水利工程建设,离开工程建设的水利是不完全的水利。目前随着工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在防洪、除涝、防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水利工程质量的好坏,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的施工管理是分不开的。因此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城市成为了人口和建筑高度集中的地段,也成为了防灾避难场所规划重点地区。本文从日本,美国,中国三国防灾发展历程研究人手,思考如何构筑我国大城市防灾避难规划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地下空间灾害管理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地下空间的隐蔽性、封闭性,使得地下空间灾害损失更严重、防灾问题更复杂。文章分析了地下空间的灾害产生机理及所造成的损失,通过对已发生的地下空间灾害事故进行分析,得出了地下空间灾害管理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地下空间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地下空间的灾害管理应明确灾害管理主体,构建由灾害事故预防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及安全保障体系构成的综合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的日益增大,地下空间防灾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对广州市洪潮特性及地下空间洪灾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地下空间防灾应在优化地下空间地面高程控制、提高周边地块排水及防涝标准、强化除险设施及拦防设施、完善法规及应急预案、深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构建安全演习和构建防灾信息平台等方面展开相关工作,以利于扩展广州市城市综合防灾的力度和视角,促进城市综合防灾系统与立体化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广州市地下空间防洪灾的城市规划策略和城市管理策略,可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当前防灾理念,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园已落成的各主要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建筑主要灾害及隐患特征,总结了影响校园建筑安全问题的相关因素和最普遍的威胁类型。指出对已落成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校园安全容量和防灾减灾能力,是城市防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的避灾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随着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和相关规划研究的展开,出现了一些与城市绿地防灾避灾功能相关的定义、概念,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或共识。对城市避灾绿地从概念、规划定位、选址要求、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应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高度评价城市绿地的避灾能力,并对避灾绿地服务半径的合理确定、建设时限、容量计算等问题提出了见解,力图从新的角度审视、指导今后公园的改造和建设,真正实现公园平时与灾时的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16.
建筑防火的新动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筑防火是建筑防灾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防火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为提高工程质量和改革设计管理,在当前实行施工较设计文件审查新制度中,更突出了建筑防火的严格审查,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同时,结合当今建筑行业的热点问题之一-钢结构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现行的技术水准作简要介绍,以引起工程技术人员对这类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大量事实表明,在灾难面前,许多建筑由于结构整体性差,“抗倒塌能力”不足而垮塌。我国现行结构设计规范和标准基本上没有关于“抗倒塌设计”方面的内容。在参考国外抗倒塌设计方法的前提下,介绍连续性倒塌的概念,设计方法,并结合我国现行结构设计规范,提出了现阶段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抗倒塌设计对策。即通过间接设计法加强结构系统的整体性,增加结构的延性、连续性和冗余度,以及构件之间可靠的连接,达到避免建筑倒塌目的。此外,从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细部构造等方面提出结构连续性倒塌的防止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地震灾害场景仿真是提高城市综合抗震防灾能力的重要手段,建筑震害高真实感的可视化是地震灾害场景仿真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城市区域建筑群震害模拟结果的可视化效果,研究采用易于获取的城市3D多边形模型,开发了建筑对象识别算法和楼面外形生成算法,实现了建筑外形数据自动获取;提出建筑位移插值和建筑外形网格重划分处理方法,实现了建筑群震害的高真实感可视化;并将该方法运用于北京CBD建筑群的震害结果高真实感可视化,该可视化的结果显著优于常规的2.5D可视化方法。文中的成果可为地震灾害场景仿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赵勤贤 《建筑科学》2004,20(5):61-64
针对当前高层建筑的增多,而国内外火灾时有发生的现状,分析了目前酿成火灾的主要原因,并着重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增强建筑物抗火灾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宏观掌握我国建筑物分布和抗震能力现状,震前对政府指导建设规划、建筑物抗震加固和民众提高防灾意识,震时指挥地震应急、损失评估等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在对我国各地区建筑物抗震能力开展大量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经济、土地利用、设防情况、人口密度和行政区划属性等因素与区域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相关性,建立中国大陆区域建筑物抗震能力综合分区分类方法;利用实际地震震害资料、震害预测资料及建筑物群体震害预测方法,建立不同地区各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地震易损性矩阵;结合不同区域内所具有的各类建筑物存量,基于GIS软件平台,计算并绘制在基本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中国大陆地震灾害风险损失分布图。文中提出一套评估区域建筑物地震灾害风险损失较为完整的思路和方法,可为生命线地震灾害风险损失和人员伤亡分布等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