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玉米淀粉和丙烯酰胺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絮凝剂。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引发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淀粉与丙烯酰胺单体的质量比为1∶2,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3h,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的1.25%时,产物接枝效率、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最高,絮凝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2.
在氧化还原体系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引发剂条件下,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酸(AA)经水溶液共聚合成两性高分子絮凝剂PDAA。探讨了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聚合反应速率和产物特性黏数的影响。并以硅藻土模拟废水对制得的产品进行了絮凝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合成两性高分子絮凝剂PDAA的较佳条件为:单体质量分数为35%,引发剂用量占单体质量分数为0.1%,反应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3.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丙烯酰胺(AM)为原料,采用复合引发体系和绝热聚合相结合的方法在水溶液体系中合成磺化聚丙烯酰胺(SPAM),考察了单体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单体配比、引发剂配比、pH值、聚合起始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确定SPAM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质量分数10%、引发剂质量分数0,15%、AMPS与AM质量比1.0:1、偶氮二异丁腈(AIBN)与氧化还原引发剂质量比4:1、pH值6、聚合起始反应温度4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SPAM的分子量为6.13×10^6,其耐温抗盐性能明显优于采用单-氧化还原引发剂制备的SPAM及工业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分子量7×10^6)。  相似文献   

4.
用过硫酸钾做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得了木薯淀粉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丙烯酸与丙烯酰胺用量比、反应温度及引发剂用量等对吸液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木薯淀粉在接枝前和接枝后的结构和性能.最佳反应条件为:丙烯酸/丙烯酰胺质量比1∶3,引发剂过硫酸钾用量是单体质量的0.125%,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167%.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4 h.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酰胺(AM)为单体,在光引发剂作用下,通过水溶液共聚法合成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采用单因素优化实验,研究了单体配比、单体质量分数、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尿素添加量等因素的影响。得到最优制备条件:摩尔比为n(AM)∶n(DMDAAC)=1∶0.18,单体质量分数为25%,引发剂用量为0.02%,聚合温度为30℃,尿素添加量为4%,产物特性黏数最高为934 m L/g。通过红外光谱表征,产品与CPAM特征基团相符合,絮凝实验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6.
《江西化工》2021,37(1)
以丙烯酰胺(AM)与丙烯酸(AC)为反应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在复合引发体系下制备超高分子量阴离子聚丙烯酰胺,重点探讨引发剂的用量、单体浓度、初引发温度、p H值等因素对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制备工艺参数如下:氧化还原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为0. 025%,二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咪唑啉盐酸盐(V-44)的质量分数为0. 084%,单体占总反应体系的质量分数为25%,初引发温度为4~5℃,p H值为7. 5~8。此时,制得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的特性黏数可达26. 83 L/g,黏均分子量约为2400万。  相似文献   

7.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了有机阳离子絮凝剂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考察了单体始始质量分数、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对聚合物转化率和特性黏数的影响。评价了不同投加量、污水温度、pH值条件对聚合物絮凝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淀粉、丙烯酰睦、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主要原料制备了高淀粉含量的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和阳离子改性淀粉接枝丙烯酰胺两种絮凝剂,探讨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糊化温度、接枝反应时间、接枝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和淀粉含量的影响。将这两种絮凝剂应用于造纸污水的处理,并与几种市售的工业用聚丙烯酰胺絮凝剂进行对比,发观两种絮凝剂均具有优异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9.
淀粉接枝丙烯酸聚合型絮凝剂的合成及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秀梅 《辽宁化工》2009,38(9):601-604
以可溶性淀粉为主要原料,以丙烯酸为接枝单体,硝酸铈铵和过硫酸钾为复合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对糊化处理后的淀粉进行接枝聚合,合成出环保型淀粉衍生物水处理絮凝剂。通过对接枝聚合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以及丙烯酸单体用量等因素对接枝率影响的研究,确定较佳的接枝产物合成条件:淀粉10g,单体丙烯酸用量10mL,硝酸铈铵和过硫酸钾(摩尔比1:1)复合引发体系用量2mmol,接枝反应温度50℃,接枝反应时间3h,接枝率达到43.2%。利用选煤后的废水对其产品絮凝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确定较佳的废水絮凝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10.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污泥脱水絮凝剂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曼尼期反应,在适宜的温度下,加入引发剂,使丙烯酰胺单体与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阳离子单体发生自由基共聚反应,获得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高分子絮凝剂;系统地研究了共聚反应过程中单体总浓度,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pH值、增溶剂等因素对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主要性能的影响,得出了最优反应条件:聚合温度为35℃,单体总浓度为20%,AM与DAC的相对摩尔比为6:1,复合引发荆为0.08%,pH值为7,增溶剂为2%,通入氮气时间为15min,反应时间为5h.在上述反应条件下合成了溶解性好、综合成本低、絮凝效果好、相对分子质量达3.00×106的聚丙烯酰胺产物.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改性淀粉凝胶于调剖堵水、封堵、钻完井等方面优异的使用性能及应用前景。以淀粉、丙烯酰胺(AM)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利用淀粉同烯类单体进行接枝共聚,通过交联剂来实现共价键交联,在实验室条件下合成一种适用于中、高温油藏,成胶时间延时至2 h内可控的高强度的改性淀粉凝胶。研究了引发剂的用量、交联剂的用量、反应温度、p H值对胶体成胶性能(体系黏度和成胶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引发剂质量分数介于0.04%~0.06%,交联剂质量分数在5.1%左右,反应温度为80℃,体系p H为10时所制得的聚合物胶体性能最佳,其体系黏度对应为1 950×103 m Pa·s。  相似文献   

12.
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丙烯酰胺为原料,采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引发体系,采取一次性加料方法,分步升温工艺,以特征黏度为主要考核指标,对5%阳离子度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PDA进行了制备工艺优化研究.研究了单体质量分数、聚合反应温度、Na4EDTA用量、引发剂用量和熟化温度等对产物特征黏度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单体质量分数(以反应液总质量计)为16%,聚合反应温度40℃,Na4EDTA质量分数(以单体质量计)为2.0×10-4,引发剂质量分数(以单体质量计)为7.4×10-4,熟化温度为60℃,产物PDA特征黏度为19.4 dL/g;同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对PDA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3.
郭睿  宋博  郭煜  李云鹏  土瑞香  王映月  马兰 《化工进展》2018,37(5):1962-1967
以木质素磺酸盐、甲基丙烯磺酸钠和烯丙基聚氧乙烯醚为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木质素磺酸盐的三元接枝共聚物(LS-SMAS-APEG)。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环境扫描电镜(ESEM)对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考察了单因素:甲基丙烯磺酸钠用量、烯丙基聚氧乙烯醚用量、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和引发剂用量对LS-SMAS-APEG表观黏度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优化了木质素磺酸盐接枝共聚的工艺条件。得到聚合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甲基丙烯磺酸钠用量为20%,烯丙基聚氧乙烯醚用量为35%,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4h,引发剂用量为木质素磺酸盐用量的4%。并将产物用于神华煤制浆实验,通过探讨LS-SMAS-APEG特性黏数、浆体的表观黏度和zeta电位测试对LS-SMAS-APEG的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对神华煤的降黏、稳定和分散作用良好。  相似文献   

14.
以硝酸铈铵(CAN)为引发剂,采用固相半干法合成了玉米淀粉(CS)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物。考察了含水量、反应体系的酸性、反应时间与温度、MMA单体和引发剂CAN用量等因素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系含水质量分数为35%左右,CAN用量为CS质量的1.5%~3%,反应温度在40~50℃,反应时间为0.5h左右,可得到接枝率、接枝效率和单体转化率均较高的接枝共聚物。  相似文献   

15.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钠(AA-Na)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用微波辐射进行水溶液聚合制备可溶解的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探讨丙烯酸中和度、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及温度等对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浓度为19%,中和度为80%,引发剂用量为0.05%,交联剂用量为0.002%,反应温度35℃条件下合成的聚丙烯酰胺(PAM)的相对分子质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林华  李超  符新 《化学世界》2008,49(2):86-89
研究了以Fe2+-H2O2为引发剂的木薯淀粉与醋酸乙烯酯的接枝共聚反应,并对重要的反应条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当单体与淀粉的质量配比为1.0~2.0,引发剂浓度为1.0 mmol/L,H2O2与Fe2+的摩尔比为2,反应温度为40°C,反应时间为3 h,采用Fe2+→单体→H2O2的加料顺序时,可以得到较高的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分别为86.47%、55.30%及31.98%,并探讨Fe2+-H2O2的引发机理。通过Srectrum One红外光谱及电镜对接枝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光辅助引发技术,通过水溶液聚合法研究了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酸钠(AANa)三元共聚物P(AM-DMC-AANa)的制备工艺.考察了引发温度、w(单体)、溶液pH值和w(引发剂)对聚合结果的影响,同时与传统的引发剂引发结果进行了对比,并探究了不同因素对聚合物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引发温度40℃、w(单体)=40%、pH=6、w(引发剂)=0.018 0%时,产物特性粘数9.72 dL/g,溶解时间99 min;在w[P (AM-DMC-AANa)]=0.025 0%,特性粘数9.72 dL/g,聚合物离子度35%的条件下,上清液透光率90.25%,絮凝率80.76%,脱水率88.63%.  相似文献   

18.
固相法淀粉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在少量水存在下,研究了玉米淀粉(CS)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共聚的反应规律。考察了含水量、反应时间与温度、MMA单体和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体系含水质量百分数为40%左右、MMA用量为CS质量的15%、过硫酸铵用量为CS质量的8%、反应温度在80℃、反应时间为0.5h左右,可得到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均较高的接枝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法(TGA)以及X射线衍射法(XRD)对合成的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9.
水乳型压敏胶的研制及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降解天然橡胶胶乳与丙烯酸甲酯的聚合 ,以 BPO-DMA为氧化还原引发剂 ,考察了反应温度 ,引发剂配比及乳化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和接枝率的影响 ;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并测试压敏胶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可使聚合反应低温快速进行 ,过量还原剂起阻聚作用 ,采用复合乳化剂可提高反应速度和乳液稳定性。随丙烯酸丁酯用量增加 ,胶液的黏度增大 ;随降解深度的增加 ,接枝共聚产物粘接力学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丙烯酸酯接枝NR乳液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志斌  石永生  周妞  尹朝辉 《粘接》2006,27(3):9-11
以天然胶乳和丙烯酸酯为主单体进行了种子乳液聚合,设计正交实验,详细考查了天然胶乳/丙烯酸酯比例、丙烯酸酯软/硬单体比例、丙烯酸酯功能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丙烯酸酯单体转化率和接枝率的影响,得到了稳定的丙烯酸酯接枝NR乳液的优化工艺和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