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凹凸棒石油脂脱色行为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灵群 《食品科学》2019,40(3):87-93
以凹凸棒石为大豆油脱色吸附剂,通过对其物理特性、脱色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分析,探讨凹凸棒石吸附剂的吸附行为与脱色机理。结果表明,凹凸棒石吸附剂主要为短晶束和单晶形,其孔径集中分布于1.5~10.0?nm的范围内;脱色热力学分析表明,随着脱色温度升高,凹凸棒石的色素吸附能力逐渐增强,但温度不能改变吸附剂对色素类物质的作用方式;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叶绿素等微量成分在凹凸棒石上的吸附速率较快,正己烷纯溶液体系中吸附速率依次为叶绿素>亚油酸>磷脂>类胡萝卜素,而大豆油体系中吸附速率依次为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游离脂肪酸>磷脂。由此可知,凹凸棒石油脂脱色主要通过孔径填充吸附,并伴随有部分氢键吸附和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2.
凹凸棒石在大豆油脱色过程中吸附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在475nm下测定了不同吸附剂对油中色素类物质的吸附情况。通过分析所得的热力学参数,比较了活性碳C1和三种具有不同孔径分布的活性凹凸棒石(C2、C3、C4)四种吸附剂对油脂脱色过程中色素类物质的脱除效果。从理论上探索了凹凸棒石这种新型吸附剂在油脂脱色过程中对油中色素类物质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活化的凹凸棒石比活性碳具有更强的去除油中色素类物质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四种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及孔隙分布数据的分析比较,说明了吸附剂的的比表面积不能决定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吸附剂和吸附质的极性越相近,吸附剂的孔径分布和吸附质的截面大小越相似,越有利于吸附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凹凸棒石吸附剂特征及其在油脂脱色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凹凸棒石粘土是我国特色非金属资源,具有纤维结构特点并具有明显的层状外观,改性后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对凹凸棒石吸附剂的形貌、矿物组成、BET比表面、孔径分布、表面酸性点等理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凹凸棒石吸附剂在油脂脱色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温度、吸附时间和吸附剂用量对色素的吸附都具有明显的影响。另外,结合凹凸棒石吸附剂特征对吸附过程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凹凸棒石吸附剂属于多孔固体吸附剂,微孔分布在其吸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不同来源矿物制备吸附剂样品后发现,凹凸棒石吸附剂存在着跨越一定孔径范围的微孔,胁UrICUich吸附等温线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微孔分布的凹凸棒石吸附剂N值和K值具有明显规律性,但其吸附性质相同.吸附剂的微孔与色素类分子直径越接近,其吸附量会越大,在凹凸棒石对油中色素类物质的吸附的过程中,吸附剂对色素类物质的分子筛分作用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δ型层状MnO2治理碱性染料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冬鸣  任南琪 《印染》2006,32(15):11-13,16
以层状粉末MnO2为处理剂,对含碱性染料罗丹明B的模拟印染废水进行静态脱色试验。考察了处理时间、体系pH值、MnO2投加量和温度等对脱色的影响,得出了吸附等温方程;采用FT-IR和XPS初步分析了脱色机理。结果表明,投加不同量的MnO2后,10min内基本可达到脱色平衡;较低的pH值和较高的MnO2投加量有助于脱色;温度对脱色影响不大。pH值为3和7时,MnO2对罗丹明B染料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该脱色过程是羟基键合与电性吸附的迭加。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型油脂吸附脱色剂──酸化稻壳灰马云肖油脂的脱色主要去除油脂中的天然色素如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从而使油品外观得以改善,提高油脂的质量。油脂脱色常用的方法为吸附法,它是利用某些对色素具有较强选择性作用的物质(吸附剂)来吸附除去油脂内的色素。...  相似文献   

7.
邓梅 《中国酿造》2013,32(2):81
研究活性炭对DL-乳酸的脱色效果,通过正交试验对脱色条件进行优化,得到适宜的脱色条件为:活性炭与DL-乳酸发酵液质量比为1%,活性炭添加次数为3次,温度为70℃,脱色时间为50min.对DL-乳酸发酵液脱色体系的等温吸附方程进行了研究,吸附过程遵循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凹凸棒石脱色过程对碱炼大豆油体系甘油三酯分解、聚合、过氧化反应的影响,发现油脂脱色体系中同时存在着游离脂肪酸的吸附、生成、反应的平衡关系,凹凸棒石在吸附过程中对氢过氧化物的吸附作用大于催化作用,同时发现凹凸棒石表面酸性点的存在对甘三酯的分解、极性化合物的生成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参照土壤中氯离子检测方法,对常见油脂脱色吸附剂中氯离子的超声提取时间进行优化,并对其氯离子含量进行检测。利用常见的吸附剂对大豆油进行吸附脱色,检测吸附脱色前后油脂中氯离子含量,对不同吸附剂脱色后的油脂进行蒸馏脱臭,检测脱臭油中3-氯丙醇酯(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GEs)含量,分析研究不同吸附剂对油脂吸附脱色过程氯离子含量的影响以及对脱臭油中3-MCPD酯和GEs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中氯离子的最佳超声提取时间为30 min,10个吸附剂样品中氯离子含量为11. 93~187. 881 mg/kg,差异很大;几种吸附剂在油脂吸附脱色过程对氯离子有不同程度的脱除作用,其中脱除效果最好的YS-900活性炭能使油脂中氯离子含量降低83. 21%。对比未进行吸附脱色处理的大豆油,经吸附脱色的大豆油再经脱臭后3-MCPD酯与GEs生成量均有所降低,并且随吸附过程氯离子降低幅度不同,脱臭油中3-MCPD酯与GEs生成量不同:当脱色油中氯离子含量降幅较小时,经脱臭过程GEs生成量明显低于3-MCPD酯;当脱色油中氯离子含量降幅很大时,经脱臭过程3-MCPD酯的生成量低于GEs。以同时降低脱臭过程3-MCPD酯和GEs的生成量为目标,H-2活性炭作为吸附剂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0.
王兢  江波  冯骉 《食品与机械》2006,22(3):8-10,13
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6种阴离子交换树脂对γ-氨基丁酸发酵液中色素的吸附,结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从中筛选出高效脱色树脂D201。该树脂的吸附等温数据对交换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拟和显示,总的传递速率受反应过程中的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步骤共同控制,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离子交换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