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究鱼油精制前后,即粗制鱼油与精制鱼油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稳定性变化,分别将其置于35、25、15、5 ℃恒温箱中贮藏120 d,定期测定其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与茴香胺值)、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对鱼油品质的作用效果显著,温度越高,其贮藏稳定性越差,品质变化越大,且精制鱼油的贮藏稳定性较粗制鱼油差;在贮藏期内,鱼油酸价、过氧化值及茴香胺值均明显升高;其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升高,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降低,使脂肪酸整体不饱和度下降;1-戊烯-3-醇、壬醛、己醛、2-壬酮、2-十一酮、乙酸及丁酸含量变化较明显,对鱼油整体风味影响极大。本研究结果对提高鱼油贮藏稳定性及延长货架期有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国产及进口鱼油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感官指标、理化指标、不良物质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产鱼油鱼腥味明显重于进口鱼油,且分层明显;国产鱼油在酸值和过氧化值指标上也普遍高于进口鱼油,不良物质含量也高于进口鱼油,尤其在苯并芘及二噁英等指标上;脂肪酸组成中,国产鳀鱼油DHA含量大于EPA,而进口鳀鱼油EPA含量大于DHA,且国产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进口鱼油;国产金枪鱼油与进口金枪鱼油在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差异不大。国产鱼油中,杂鱼油与金枪鱼油、鳀鱼油在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不良物质含量方面差异不大,但在脂肪酸组成上差异显著,杂鱼油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鱼油,利用价值最低。  相似文献   

3.
以易氧化、热敏性强、光敏性强的深海鱼油作为芯材,以大豆分离蛋白和磷脂酰胆碱作为壁材,采用超声技术制备纳米乳液,并通过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3种干燥工艺制备微胶囊,进一步研究干燥方式对鱼油微胶囊的结构、理化特性和产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干燥法制备的深海鱼油微胶囊产品微观结构致密,呈球形颗粒,无油滴聚集现象,粒径小,溶解度较好,包埋率可达95.54%,且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能较好;真空冷冻干燥和微波干燥鱼油微胶囊结构不规则,表面有孔状结构,表面含油率高,包埋率分别为86.70%和74.28%,有一定的油滴聚集现象,粒径较大,溶解度差;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制备的鱼油微胶囊在胃液中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分别为20.03%、25.98%、75.91%,在肠液中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分别为78.73%、71.78%、22.91%。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喷雾干燥工艺制备的鱼油微胶囊在胃液中游离脂肪酸释放率较低,但可以较好地在肠液中释放。由此可知,喷雾干燥工艺制备的鱼油微胶囊产品性能要优于其他两种干燥工艺,这为微胶囊产品的干燥工艺以及应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鱼油微胶囊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采用喷雾干燥法对鱼油进行微胶囊化 ,并对产品进行质量评定。结果表明 :壁材阿拉伯胶、糊精、玉米糖浆的最佳配比为 3∶ 3∶ 4 ,芯材占壁材的添加量为 30 % ,乳化温度为 5 0~ 60℃ ,乳化剂添加量为 0 8% ,喷雾干燥的进风温度为 2 0 0℃ ,制得的产品质量较高 ,产品水分含量为 2 30 % ,溶解度为 94 7% ,颗粒直径 38μm,且感官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食品工业科技》1999,(05):8-10
采用喷雾干燥法对鱼油进行微胶囊化 ,并对产品进行质量评定。结果表明 :壁材阿拉伯胶、糊精、玉米糖浆的最佳配比为 3∶ 3∶ 4 ,芯材占壁材的添加量为 30 % ,乳化温度为 5 0~ 60℃ ,乳化剂添加量为 0 8% ,喷雾干燥的进风温度为 2 0 0℃ ,制得的产品质量较高 ,产品水分含量为 2 30 % ,溶解度为 94 7% ,颗粒直径 38μm,且感官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赵腾飞 《中国油脂》2021,46(10):6-10
以新鲜大黄鱼为原料,通过石油醚(沸程30~60 ℃)提取大黄鱼鱼油,并对大黄鱼鱼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共轭二烯值、脂肪酸组成、生育酚、胆固醇、角鲨烯、挥发性成分及磷脂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黄鱼鱼油得率为(31.25±3.66)%;大黄鱼鱼油酸值(KOH)为(0.59±005)mg/g,过氧化值为(5.50±0.76)mmol/kg,茴香胺值为0.30±0.06,共轭二烯值为22.32±109;大黄鱼鱼油中共检出17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7.27%,其中油酸占(31.03±010)%、亚油酸占(12.21±0.07)%、DHA占(7.21±0.12)%、EPA占(4.48±0.03)%;大黄鱼鱼油中检出4种生育酚,主要是α-生育酚,含量为4.18 mg/100 g,β、γ、δ-生育酚含量均小于0.12 mg/100 g;大黄鱼鱼油中角鲨烯含量为40 mg/100 g,胆固醇含量为380 mg/100 g;大黄鱼鱼油中共鉴定出3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酮、醇、烷烃类;大黄鱼鱼油中磷脂含量较高的组分为PG(30∶ 0/16∶ 0)(19.61 mg/g)和PG(28∶ 0/16∶ 1)(10.87 mg/g)。  相似文献   

7.
以包埋率、含水率和溶解度等为评价指标对喷雾冷冻干燥过程中的真空压力和冷风风量运用加权综合评分法确定喷雾冷冻1干燥的较优参数,并对鱼油包埋前后的脂肪酸成分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真空压力为35 Pa和冷风风量为5.5 m~3/min时制得的鱼油微胶囊产品质量较优,粒径分布较为集中,集中分布于117.13~200.06μm,整体品质较优。鱼油包埋前后的脂肪酸成分变化不大,且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减少,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增加,其中DH A和EPA的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0.966%和0.037%。  相似文献   

8.
鱼油微胶囊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该文对近年来用于鱼油微胶囊制备方法及特点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鱼油微胶囊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产品的产率、效率和产品中DHA、EPA的保留率作为评价指标,得出以喷雾干燥法制取鱼油微胶囊的最佳乳化液组成及啧雾干燥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鱼油微胶囊口服液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鱼油富含对人体有重要生理作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但鱼油的易氧化性及鱼腥味使其难于开发成各种保健食品。本文采用微胶囊化技术,防止鱼油氧化,掩盖鱼腥味,制成一种鱼油口服液。  相似文献   

11.
12.
为研究添加茶多酚微胶囊对腊肉理化性质及风味的影响,以相同工艺制得空白组、茶多酚组(0.3 g/kg茶多酚)、茶多酚微胶囊组(0.3 g/kg茶多酚微胶囊)三组腊肉,测定三组腊肉色差、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亚硝酸盐残留、感官评价、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显示,添加茶多酚后样品保持较好的颜色,POV值和TBARs值明显降低,同时有较低水平的亚硝酸盐残留和更好的感官品质;电子鼻线性判别分析(LDA)能有效区分三组腊肉的区别。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结果显示,添加茶多酚微胶囊处理后的腊肉其醛类、酮类、醇类等与脂肪氧化相关的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16.093%、4.588%、13.208%,低于空白组(19.363%、16.203%、24.246%)。茶多酚微胶囊处理组的腊肉特征风味物质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为61.361%,较空白组(29.619%)与茶多酚组(54.794%)更高。说明在腊肉中添加茶多酚微胶囊能较好地改善产品的理化性质及风味。  相似文献   

13.
用白鲢制作腌腊鱼,研究外源脂肪酶对腌腊鱼品质的影响,探索脂肪酶在腌腊鱼风味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外源脂肪酶可促进腌腊鱼中脂肪的水解,从而加快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EPA)等n-3多烯酸的分解,使粗脂肪含量和2-硫代巴比妥酸(TBA)值降低,酸价升高,这些变化与脂肪酶的添加方式和添加量有关。鱼肉中添加0.01%的外源脂肪酶(Novozym 435),然后用3%的花椒盐涂抹后于15℃干腌72h,可改善腌腊鱼的感官品质,即外源脂肪酶可促进腌腊鱼风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鱼油精制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传统的鱼油生产中,毛油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工艺可以得到品质合格的精制鱼油,但传统鱼油生产对胆固醇、胆酸、反式脂肪酸等关乎人体健康的成分关注较少。本文通过模拟传统的鱼油生产工艺,在确保成品鱼油品质合格的同时,对鱼油中DHA、EPA、胆固醇、总胆酸、反式脂肪酸(C18:1tran,C18:2trans,C18:3trans)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品鱼油的酸值(AV)、过氧化值(POV)、碘值(IV)分别为0.53 mg KOH/g,4.35 mmol/kg和139.60 g/100 g,均达到了多烯鱼油行业一级标准(SC/T 3502-2000)。精炼工艺对DHA和EPA的影响不大,DHA和EPA的相对总含量为26%左右。成品油中胆固醇和总胆酸含量随着精炼的进行呈下降趋势,成品油中含量分别为2399 mg/kg和30 mg/kg,脱除率分别为57.4%和97.2%。反式脂肪酸含量随着精炼的进行呈上升趋势,成品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1.42%。以上结果表明,传统的鱼油精炼工艺尚存在一定的缺陷,需及时改善工艺,进一步提高鱼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不同干燥工艺对鱼油和两种微胶囊挥发性成分以及贮藏稳定性的影响。以鱼油作为芯材,魔芋葡甘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作为壁材,制备成纳米乳液后通过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制备微胶囊。试验发现,鱼油、喷雾干燥微胶囊和冷冻干燥微胶囊共鉴定出8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鱼油42种,喷雾干燥微胶囊41种,冷冻干燥微胶囊20种,共有成分包括十四烷酸乙酯、9-十六碳烯酸乙酯、1-甲基-4-异丙基苯和1-甲基-4-异丙基苯。加速贮藏实验中两种鱼油微胶囊的过氧化值(POV)增长速率均较鱼油低,当贮藏时间达到30 d时,鱼油、喷雾干燥微胶囊和真空冷冻干燥微胶囊POV值分别为15.65 mmol/kg、8.89 mmol/kg和8.14 mmol/kg,喷雾干燥所得鱼油微胶囊包埋率下降速率较冷冻干燥鱼油微胶囊快,包埋率分别为34.29%和40.90%。综合分析,两种鱼油微胶囊制备方法均能够延缓鱼油氧化和掩蔽不良风味,但冷冻干燥制备鱼油微胶囊更佳,对制备鱼油微胶囊具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提取条件对白鲢鱼油性质的影响及鱼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白鲢腹内脂肪为原料,采用稀碱水解提取法制备白鲢鱼油,研究提取条件对白鲢鱼油性质的影响,并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提取条件对鱼油的提取率、碘价、酸价、过氧化值和含皂量具有重要影响,适宜的制备工艺为脂肪糜于pH9.0的氢氧化钠溶液(1:1,W/V)中45℃水解5min,然后于1.0%氯化钠溶液中80℃盐析5min。该条件下鱼油的得率为60.5%,鱼油中含有16:0、18:1n-9、20:5n-3(DHA)和22:6n-3(EPA)等16种脂肪酸,DHA和EPA的含量分别为15.0%和10.1%,n-3/n-6为2.0。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分别利用高压均质、空化射流和超声破碎3种均质方式制备以大豆分离蛋白和磷脂酰胆碱包裹的鱼油纳米乳液和微胶囊,并对纳米乳液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黏度、乳化产率及微胶囊形貌、理化性质、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均质工艺对鱼油纳米乳液和微胶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 发现,空化射流工艺制备的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小,乳化产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不同制油过程对大花黄牡丹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理化特性,氧化稳定性和脂肪酸成分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精炼过程对大花黄牡丹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碘价在脱色后为140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6 mg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89 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76 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82 mg/g,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折光指数没有明显变化,不存在显著影响;油脂氧化稳定性的顺序为:脱胶油>毛油>脱臭油>脱酸油>脱色油;脱胶和脱臭这两个工序分别对牡丹籽油的硬脂酸和棕榈酸两种成分有显著影响(P<0.05),其他成分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鱼油脂肪酸乙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比较三种不同鱼油原料脂肪酸组成、含量和各项品质指标,选取步鱼油用碱催化法进行乙酯化反应。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步鱼油乙酯化工艺最优条件为:无水乙醇/鱼油反应物摩尔比为6:1,反应温度为75℃~77℃,反应时间2小时,碱催化剂浓度为0.8N~1.0N,由分子蒸馏得到乙酯化得率为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