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首先简述了MPLS技术在光网络中的扩展(MPλs),然后对MPλs技术的相关特性进行了概述,最后着重研究了基于MPλs的光控制平面结构和它的四个基本模块:资源管理模块、连接模块、保护/恢复模块和主模块。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IP业务的增长产生了巨大的带宽需求,DWDM技术的发展可以提供超大容量的带宽资源,使以IP为基础的网络和传输网络实现最佳的综合和提高。然而,在当前的IP承载数据网络中,为了确保数据业务的有效传输和QoS,4个功能层是必不可少的,即IP over ATM over SDH over WDM,IP层承载应用程序,ATM层处理流量控制,SDH层管传输,DWDM层提供大容量的带宽。这种开销巨大、功能重叠的多层协议结构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就是最小公分母效应,任何一个功能层都可能限制整个网络的扩展能力。因此…  相似文献   

3.
IP业务的爆炸式增长与DWDM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新的WDM网络直接承载IP业务创造了条件,光交换和交换路由器的发展提供一种集成了智能IP路由技术和大容量光交换网络的交换路由器模型。这种交换路由器支持高QoS保证,简化了光核心网络结构,是近期光联网的理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新型多协议λ交换(MPλS)网络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以标签交换和波长路由 /交换为基础的全新的高速宽带组网技术——基于多协议波长交换 ( MPλS)技术的 IP over WDM网络 ,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个方案在光联网技术中综合了目前先进的多协议标签交换 ( MPLS)业务量工程控制技术 ,可以大大简化网络管理的复杂性 ,因此特别适合于由可重构的 OADM和 OXC组成的以数据业务为核心的光互联网络系统中 ,而且它为最终在 IP路由器上直接提供 WDM复用功能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IP业务的爆炸式增长与DWDM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新的WDM网络直接承载IP业务创造了条件。光交换和交换路由器的发展提供一种集成了智能IP路由技术和大容量光交换网络的交换路由器模型。这种交换路由器支持高QoS保证 ,简化了光核心网络结构 ,是近期光联网的理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7.
光网络中的关键光电子元器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光网络中一些有源和无源光电子无私器件的重要特性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自低损光纤和半导体激光器问世以来,光传输系统有了巨大的发展。尤其在长距离光传输系统中,能够提供可靠的数字通信网络、新的电信业务网络、低成本电信网络。如果用户环路网络能够实现光化,则本地通信将不受任何比特率的限制。因此,随着计算机通信、图像通信、多媒体通信等要求高速或宽带业务的通信系统要求的增加,则要求传送网络能够展宽其容量。 另一方面,已安装的SDH和正在开发的ATM系统,正在应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然而,必须意识到这些系统将面临许多由电信号处理技术所带来的困难,如信号处理速度、等待时间等。光网络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并能构成简单的、超高容量的、灵活的传送网络,随着光纤放大器及其它的光器件技术的开发,很有希望实现这样的光网络。 本文要讨论光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实现光网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创新的光网络概念和解决方案 下一代光网络应当是基于软件管理的光网络、侧重于业务开通的光网络、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光网络、提供交换能力的光网络以及智能化的光网络.为此,运营商必须采取新的光网络策略并接受观念上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光网络热点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40Gibt/s系统的市场需求已经明朗,技术已趋成熟,成本已接近启动门限,规模应用指日可待;自动交换光网络的市场需求已经呈现,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规模应用即将开始;城域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已经逐渐具备公用电信网所要求的必备功能和性能,成为城域汇聚和接入层面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无源光网络的FTTx将逐渐成为宽带接入的主要选择,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需要部署不同的方案。EPON已经成熟,GPON技术趋向成熟,产业界需要加大推进力度。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WDM技术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光网络的发展已经从构想逐步走向现实,但就像每一种新的网络概念出现之初那样,它的发展与诸多因素相关,如光传输技术的发展、光网络传输产品的状况、光网络设计思想发展和光层标准研究的新进展等。如何全面地认识光网络并展望它的发展趋势?本文作者从传输技术的发展角度,对提高每信道速率和增加光纤中的复用波长数两种方案进行了讨论。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进一步产品化,喇曼放大器、OADM、OXC等产品将相继问世,为新一代光传输网络提出了分布式带宽管理的要求,目前已经有部分厂商的设备能够满足该功能。作者还讨论了有关光网络保护及管理通道的几种选择方案,对近一两年内光网络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客观的预测,同时对北电网络的LH 4000和Cross Connect DX等产品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文在对光网络技术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展开预测和讨论,这对处于光网络发展初期的我国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都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子卿 《世界电信》2001,14(7):10-11
全球通信业务模式正在发生巨变 ,通信的概念也已经超越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范畴 ,而扩展到人与数据中心以至数据中心之间的语音、数据和视频的交换。在过去的几年 ,全球骨干网业务量持续保持指数型增长 ,推动这一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在线用户数量的稳步增长、网页数量和内容的增长、应用外包趋势以及电影、体育、音乐在互联网上的展示等。随着技术的发展 ,带宽瓶颈在骨干网领域已基本得到解决。通信设备的容量及接口速度也出现了显著增长。其中单纤容量保持了每年翻番的高速增长态势 ,目前已经达到了1.6Tbit/s;路由器/ATM交换机…  相似文献   

13.
徐Chong 《电信快报》2001,(2):15-18,28
一年多前,业界就都在憧憬下一个世纪光网络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转眼之间,21世纪已来到眼前,今天我们对此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光网络的具体含义有一点已取得了共识,即:未来的光网络应该是一个应用灵活、可靠和性能稳定的网络。它应该符合传输各种信号(如 SDH、ATM和IP等)的所有基本要求(其灵活性、可升级性和系统生存性能应独立于比特率和协议),应能够对各种信号进行有效的传输、调度、保护和管理。因此,如果能对光网络今后的发展作一点预测的话,必须综合考虑传输技术、光网络产品、光网络设计和光标准研究等方面的发…  相似文献   

14.
自适应光网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介绍了下一代光网络——自适应光网络的概念,分析了自动交换光网络的不足和发展自适应光网络的意义,然后研究了自适应光网络的组成结构、分层模型,对自适应业务平面和自适应传送控制平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介绍了自适应光网络研究的现状,并对有待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下一代光网络-自动交换光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自动交换光网(ASON)的总体结构,并针对其主要研究内容展开了详细讨论,指出了其先进性、智能性和研究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使得对宽带通信的需求急剧增加,这种需求只能通过光网络来满足,因此导致人们对光学微机电系统产生了空前的研究兴趣。从光纤光学研究的早期开始,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微光学是MEMS的一个具有广阔应用的领域。在光网络中应用中,包括光开光、可变衰减器、可调激光器和其他器件,以MEMS为基础的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和性能上的优势。本综述了用于光网络的几种类型的MEMS技术。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多粒度光交换技术(MGS)的特点,通过计算比较端口数,定量分析使用MGS能简化光交叉连接器(OXC)的结构。提出了基于MGS的多粒度分层路南、多粒度信令机制以及链路管理技术。讨论了引入MGS对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的生存性和流量工程等系统应用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密集波分复用光网络关键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荣  龚倩 《电信技术》2000,(10):4-8
基于IP的数据业务的爆炸式发展带来了对带宽的无限需求,而密集波分得用(DWDM)系统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带宽需求的同时还具有不可比拟的联网优质。本文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许宗幸 《电信科学》2001,17(11):49-51
本文根据光网络的发展需求,阐述了自动交换光网络ASTN/ASON的概念,对构成智能光网络的核心设备-OXC光交换机进行了描述,对开发OXC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展望了智能光网络设备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20.
柳正强 《电信快报》2003,(9):26-28,32
自光纤投入商用化以来,光通信领域的传输技术取得较快的发展,经历了PDH、SDH、WDM技术,传输速率也从34M上升至40G(TDM)、1.6T(DWDM),骨干网带宽平均每9~12个月翻一番。随着因特网上各种业务的应用和普及,数据业务量呈指数式增长,尤其是IP业务的爆炸式增长,对传输网的容量、速度、质量和服务种类等提出很高的要求,推动传统网络向下一代能支持多业务、高容量、可配置、智能型的网络演进。1光网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光传送网络主要包括基于SDH的网络(少量基于PDH网络)和基于WDM的多波长网络。过去十几年中,SDH技术基本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