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建园林技术》2003,(4):13-13
四川宜宾李庄是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是中国古建界、文物界的圣地。修复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展现中国营造学社先哲们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怀念前人的丰功伟业,继承、发扬学社前辈的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以推动我国文物保护、民族建筑事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方诞生并延续着中国建筑文明的圣土。出于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的缘由,我们对四川李庄向往已久,但直至2005年11月在罗哲文先生的鼓励与推荐下《,建筑创作》杂志社一行人才荣幸地踏上了李庄。短短两日的李庄之行,我们不仅体验到“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艰辛,感受到梁思成古建研究之足迹,更仿佛进入了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中所构建的建筑文化的殿堂,从李庄返京后,当夜便写出了《我们,为什么被李庄感动》的文章。或许正是这种感动让我们顿悟作为一个现代建筑设计的传媒机构,不仅要传播当今最现代的作品与理念,更有责…  相似文献   

3.
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美称的李庄,位于国家名酒五粮液产地、四川省宜宾市东郊长江下游19公里的南岸之滨,距宜宾公路25公里,火车站27公里,机场32公里,形成水、陆、空立体快捷交通网络。三千年前,李庄就是人聚居之地。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起,在李庄设置南广县和六同郡。隋朝中因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改南广县为南溪县。唐代中,戎州(今宜宾市)府治曾二次迁驻李庄。至北宋初年,南溪县治才从李庄迁至今日南溪县城所在地仙源坝。从明代开始李庄设镇并成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码头和物资集散地。从清代道光年间起一直是南溪县的第一大镇。时…  相似文献   

4.
记忆,不仅对社会,对学术发展及文化传承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5年11月,在罗哲文先生的指引下,我们考察了在抗战时孕育中华学子、培育华夏学术的千年古镇——四川李庄.因为研究四川李庄的缘故,让我走近了中国营造学社;因为研究中国营造学社李庄建筑贡献史的需要,我又走进了已有70年历史的中国文物研究所.岁月如梭,令人感触良多,但我以为最不该忘却并传承的是建筑文化长河中的精神血脉,因为只有这些才能不断地为今日城市及其建筑注入无比丰富而细腻的文化内涵.那么,什么是2006年最重要的中国建筑记忆呢?我以为至少有两件,但核心应围绕"中国营造学社"来展开.  相似文献   

5.
李沉 《建筑创作》2006,(2):156-161
2005年11月在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的举荐和热情帮助下(建筑创作)杂志社采访小组来到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了解60多年前在李庄曾发生过的那些对中国建筑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诸多往事,特别是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时所走过的艰苦历程和在李庄时期所做的学术研究,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所做出的贡献。[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金磊 《建筑创作》2006,(1):i0019-i0020
在中国营造学社的见证人、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的推荐下,在李庄镇孙远宾书记及左照环的陪同下,2005年11月上旬,《建筑创作》中外建筑文化研究小组一行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终于走进了仰慕已久的四川宜宾的李庄镇。这里之所以用“中国李庄”的字眼,并非仅仅是因为它位于长江的起点处,有“万里长江第一镇”的美誉,更在于它有一般湮没的历史,它将遥远的历史真实通过一个村庄作了文化薪传,它不仅养育了一代中国文化精英,并成为一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传记;  相似文献   

7.
我1945年夏从甘肃天水国立五中高中毕业,去重庆高考,考入同济大学土木系,在宜宾李庄新生院学德文,1946年随校迁回上海,这时正是新旧中国决战的年代,我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是1947年元旦的抗议美军暴行、北大女生沈崇在圣诞夜被美国兵强奸,作为一个胜利了的中国人起码的民族感情受到侮辱,年轻人的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  相似文献   

8.
长江的起点,大江的南岸,一片平坦开阔的田野,一座古朴秀丽的古镇,那就是李庄。 李庄镇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东郊19公里的长江南岸。依江而建,交通便捷,气候宜人,隔江与大桂轮山对峙,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可谓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 李庄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镇内以清代为主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古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居》2011,(4):68-73
与当下本地年轻人说起李庄的茫然无知相反,在那一个时代,但凡写着"中国李庄",国内外的信函都能准确无误的送到长江之滨的这座小镇上。此李庄正是彼李庄,期间的差别便是这段被湮没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本刊顾问罗哲文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罗哲文,中国古建筑专家。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曾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李庄调查     
川南古镇李庄,不仅因为《中国营造学社》而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移民文化底蕴,也一样有着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尝试从场镇形态、地域文化和历史建筑艺术三方面去勾画出这个千年古镇的人文风貌与特质,以便日后更好地对李庄进行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个半世纪前中国人初识世博,称其为"万国博览会",又称"炫奇会"或"赛奇会"。第一位走进水晶宫的中国人是张德彝,他在《六游水晶宫》中这样描写亲历的博览场面,"灯火烛天,以千万计。奇货堆积如云,游客往来如蚁,别开光明之界,恍游锦绣之城,洵大观也。"此番描述或许让人瞬间恍惚:世博会原本离中国人是那么远?其实还真是那么遥  相似文献   

13.
《广西城镇建设》2009,(12):38-38
秋凉了,即使室外晴空一片,家中也会凉意袭人,更不消说"秋风秋雨愁煞人"了.那么,应该营造怎样的家"妆"秋表情,才能给家居乃至心情带来一份暖意呢?  相似文献   

14.
卢绳(1918-1977年),字星野,江苏南京人;193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由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的热爱,1942年中大毕业后随即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学社当时办公地点设在四川李庄),在学社各方面条件都异常艰苦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追随梁思成先生进行中国建筑的学习和研究,一直到学社的最后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范围内院系调整,卢绳先生应徐中先生邀请到天津大学土建系任副教授;并与徐中先生等老一辈共同创建天津大学建筑系,是天津大学建筑系第一位中国建筑研究者;梁思成先生对其拒绝留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而深感遗憾。一、卢绳的成…  相似文献   

15.
《门窗》2017,(2)
本文根据李庄古镇古街区、建筑发展现状,找出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结合李庄实际情况提出实现李庄古镇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李庄四绝     
梦芝 《城乡建设》2012,(9):92-93
在四川省宜宾市东郊19公里的长江南岸边上,有一座仅有一万多人口的小镇。小镇子虽然偏僻,但却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在全国也是声名遐迩的。这个小镇便是有着万里长江第一镇之称的李庄。李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这儿是古僰人居住的地方,有李氏族人在此以打鱼为生,因此命名为李家坝,后改为李庄。汉代朝廷在此设立了驿站,到了明清时期,又成为水运商贸之地。历朝历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李庄的人文景观发展,那一座座造型精美的古宅古庙便是最好的见证。这些景观遗迹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博大  相似文献   

17.
当我在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先生等向我介绍情况的时候,就首先介绍了社长朱启钤,学社同仁都称“桂老”(因他号桂辛)。在我的心目中,他似乎是一个十分尊贵而又崇高的人,因为梁、刘二先生在谈到他都非常敬重。但是当1946年我随学社复员北平路过上海,我和刘致平、莫宗江等先生到他住所(当时他住上海)去看他的时候,才对他有了感性的认识。原来他是一个非常坦率和平易近人的人。当他得知我是从四川宜宾李庄考入学社并要复员去北平的时候,非常高兴地说,梁思成又为学社增添了一个新生力量。我们向他汇报了学…  相似文献   

18.
关于奥运建筑对城市区域改变的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一座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来说.奥运建筑会对北京城市形象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奥运建筑的建成是否会改变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度?是否会得到城市居民的认同?在问卷调查中.很多人对北京奥运场馆的选址比较认同.对于奥运建筑对城市形象的影响能够采取比较理性的认识态度.显示出城市居民对城市现象的关注以及保护古城风貌的意识.绝大多数人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北京交通状况的担忧。从问卷调查来看.北京具有一座国际化城市的包容性.人们对城市普遍有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国内信息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2,(6):142-144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病逝5月14日,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京去世,享年88岁。罗哲文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曾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1985年,罗哲文和郑孝燮、单士元起草文本,参加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  相似文献   

20.
短讯     
《建筑创作》2006,(4):20-20
《建筑创作》杂志社和中国文物研究所组成的“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先遣小组一行四人3月2日自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出发.按《梁思成全集》第三卷中所示的路线进行了先期考察及行程安排。先遣小组无论在李庄、峨嵋、乐山.所到之处均感慨万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