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文章合成出了一种新型硅镁胶(MgO·2.4SiO2)吸附材料并对其进行了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其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708.21 m^2/g和7.59 nm。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此种硅镁胶对亚甲基蓝有很强的吸附能力,25℃时,最大吸附量可达1 044.68 mg/g,远大于其他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伪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
以桉木硫酸盐法蒸煮黑液木质素和Fenton污泥为原料,氢氧化钾为活化剂,采用一步法制备磁性活性炭(MAC),利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ET)、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MAC的物相结构进行表征,评价了MAC对亚甲基蓝和苯酚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AC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磁分离性能,其BET比表面积为1079 m~2/g,饱和磁化强度为5. 79 emu/g,XRD分析发现磁性来源于Fe_3O_4或γ-Fe_2O_3;当MAC用量为0. 5 g/L,亚甲基蓝和苯酚的初始浓度分别为300 mg/L和200 mg/L时,MAC对亚甲基蓝和苯酚的平衡吸附量分别达到了288 mg/g和98 mg/g;MAC对亚甲基蓝和苯酚的吸附动力学特性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Freundlich模型能更好地描述MAC对亚甲基蓝的等温吸附过程,而Langmuir模型在描述MAC对苯酚的等温吸附过程更佳;MAC经过5次再生仍能达到原平衡吸附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3.
采用泡花碱和氯化镁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硅镁胶(2MgO.3SiO2),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硅镁胶对废水中Ni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此种硅镁胶含有Mg-O键和Si-Mg-O键;550℃焙烧样品对Ni2+吸附性能最佳;最佳的吸附条件是吸附剂投加量为2 g/L、溶液初始浓度为200 mg/L、吸附8 h,吸附量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大,碱性条件下最好;在25℃时对Ni2+的最大吸附量可达107.5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和伪二级动力学方程;重复利用四次后,对Ni2+的吸附量仍然高于90mg/g,所以硅镁胶(2MgO.3SiO2)是一种可重复利用的高效吸附剂。  相似文献   

4.
以丝瓜络为原料,ZnCl2为活化剂制备了丝瓜络基活性炭(LAC)。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及孔径测定仪对LAC进行表征,LAC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采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试。结果表明:LAC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结构(孔洞以微孔为主);随着炭化活化温度的升高,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微孔比例下降;当炭化活化温度为900℃时,LAC的比表面积高达2 333 m2/g,孔体积为1.658 cm3/g;LAC对亚甲基蓝具有较快的吸附速率,在5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率高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5.
以饱和ATP吸附材料为硅源,用四丙基溴化铵(TPABr)为微孔模板剂和聚乙二醇1000(PEG-1000)为介孔模板剂合成多级孔ZSM-5分子筛.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等表征合成产物的形貌、结构及孔道特征;再利用亚甲基蓝溶液测试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EG-1000投加量对合成产物的晶型影响不明显,皆为多级孔ZSM-5分子筛,均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约300m~2/g).随着PEG-1000投加量提高,分子筛晶体逐渐粗糙并呈近球状,介孔量和平均孔径均有所增加;当PEG-1000投加量为0.30g时,比表面积为274.230 2m~2/g,介孔所占比例47.92%,平均孔径2.68nm.在亚甲蓝溶液质量浓度为10mg/L,pH为11,吸附150min时,所合成ZSM-5分子筛对亚甲基蓝吸附率达98.2%.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ZnCl2、KOH和尿素共同活化处理工业碱木质素,经高温碳化(700 ℃)制备得到木质素基高吸附性能材料(Zn-LB)。将Zn-LB用于亚甲基蓝和甲基橙染料溶液吸附实验,探究了染料种类、吸附温度、多元混合染料体系对Zn-LB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LB的比表面积高达2 190.3 m2/g。通过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拟合了Zn-LB对亚甲基蓝和甲基橙的最大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 345.9和1 732.4 mg/g。此外,Zn-LB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表明吸附亚甲基蓝是一个吸热过程;而Zn-LB对甲基橙的吸附则相反,是一个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了微硅粉对浓度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微硅粉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达21.2mg/g,其吸附规律较好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随着时间的增加和温度升高,吸附率增加。微硅粉对亚甲基蓝的吸收速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PH值对微硅粉吸附性能影响较大,碱性越大吸附性能越好。在600℃高温下再生2h后吸附率可达到94%以上。  相似文献   

8.
用氮气吸附法、扫描电镜对4种不同活性炭(木质活性炭AC1、AC2,煤质活性炭AC3,椰壳质活性炭AC4)的孔隙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抄纸方法制备活性炭过滤纸,用亚甲基蓝和苯酚吸附效率表征活性炭过滤纸的吸附性能,研究了活性炭孔隙结构对过滤纸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木质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总的孔容积较高,分别为1054 m2/g、1.165 cm3/g和1125 m2/g、1.083 cm3/g;4种活性炭微孔平均孔径相差不大,但两种木质活性炭的大中孔平均孔径较大;其中,木质活性炭AC2的微孔和大中孔孔容积均较大,孔径在0.64、1.2和2.3 nm附近的孔隙发达,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吸收能力,用其抄造的过滤纸对亚甲基蓝和苯酚均有较好的吸附效率,3次过滤吸附效率分别为92.2%和93.8%.  相似文献   

9.
以芝麻杆为原料,采用磷酸活化法制备活性炭,对产品比表面积、孔径和亚甲基蓝吸附进行表征,并探讨该芝麻杆活性炭吸附废水中分散蓝2BLN的吸附剂用量、pH、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分散蓝初始质量浓度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为1 239 m~2/g,总孔体积为1.05 mL/g,平均孔径为3.64 nm,亚甲基蓝吸附值为150 mL/g。当处理50 mL质量浓度为300 mg/L的分散蓝2BLN废水,活性炭用量为0.3 g,废水pH=10,吸附时间为90 min,吸附温度为40℃时,分散蓝2BLN去除率达到最大85%。芝麻杆活性炭对分散蓝2BLN的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核桃壳为原料,采用磷酸活化法制备核桃壳活性炭,表征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值、孔结构和表面形貌,考察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和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C2颗粒大小不一,表面光滑,亚甲基蓝吸附值、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16 mL/0.1 g、1127.8 m2/g、1.077 cm3/g.在酸...  相似文献   

11.
采用蒸汽爆破技术对杨木进行预处理,以蒸汽爆破前后的杨木为原料制备多孔炭,探究蒸汽爆破对杨木基多孔炭成孔性能的影响。采用N2吸附-脱附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制得的多孔炭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蒸汽爆破后的杨木为原料、添加尿素制备的多孔炭PCSE-N的比表面积最高,为3002 m2/g,明显高于杨木原料(无蒸汽爆破)多孔炭PCNP-N (2698 m2/g),且PCSE-N具有高介孔比表面积(1976 m2/g)。以亚甲基蓝为吸附质,对制得的多孔炭的吸附性能进行评估,发现PCSE-N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可达1726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废弃榴莲壳、龙眼壳为原料,采用KOH化学活化法制备了榴莲壳、龙眼壳生物质活性炭,并探究了其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采用比表面积测试(BET)、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电子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制备的榴莲壳、龙眼壳生物质活性炭进行了表征,并重点研究了活性炭添加量、亚甲基蓝溶液初始浓度、反应时间、温度和pH对其吸附亚甲基蓝(MB)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mg/L MB水溶液在最佳反应条件(炭投入量为30 mg、pH8.0、120 min)下,榴莲壳(龙眼壳)活性炭最大吸附量为363 mg/g;榴莲壳和龙眼壳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分别为999.63 m2/g和1377.95 m2/g,平均孔径分别为2.13 nm和2.20 nm,另外榴莲壳、龙眼壳活性炭表面均有大量孔洞且具有一定的层状结构,这些孔洞的存在为活性炭吸附提供了丰富的吸附位点,与市售商用活性炭相比,具有更加密集的孔状结构,并且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3.
张磊  郝露  徐山青 《纺织学报》2016,37(12):76-80
为研究以废旧织物为原料制备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及其吸附机制,以日常生活中废旧棉织物、黄麻织物和棉/亚麻混纺织物为原料,通过氮气将水蒸气送入高温管式炉进行活化制备活性炭材料,工艺条件为:活化温度750 ℃,活化时间50 min,水蒸气载体流速240 L/h。通过分析活性炭的氮气吸附等温线,并利用BET 法计算活性炭的比表面积,用BJH 方程表征了活性炭的孔结构,同时重点考察了3 种活性炭样品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棉、黄麻和棉/亚麻混纺3 种原料活性炭样品的比表面积分别为703.05、719.93、648.25 m²/g,亚甲基蓝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41.49、267.13和242.68mg/g,而且3 种活性炭样品均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稻米生产大国,稻壳资源非常丰富,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可再生资源,本研究采用微波磷酸法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考察多种因素对活性炭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得到了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即:超声功率400 W,磷酸体积分数60%,微波功率600 W。在最佳工艺条件制得的活性炭,碘吸附值为1 865.3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615.2mg/g,比表面积为1 638.5m~2/g。该活性炭对苯酚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5.
以糠醛渣为原料,通过氯化镍浸渍和氯化锌活化制备了糠醛渣衍生的磁性多孔炭。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孔炭不仅具有磁性,还含有丰富的官能团和多孔结构;当浸渍后原料与氯化锌的质量比为1∶2时,比表面积达1051 m2/g,45 ℃下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可达732.5 mg/g,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以香蕉叶废渣为原料,利用KOH活化制备香蕉叶活性炭(BLAC)以吸附废水中的亚甲基蓝.采用SEM、BET、XRD对BLAC进行表征.结果 表明,BLAC的BET比表面积达1257.852 m2/g,总孔体积达0.718 m3/g.BLAC用于模拟亚甲基蓝废水的吸附研究表明,303 K时BLAC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为5...  相似文献   

17.
棉秆皮微晶纤维素和β环糊精在尿素体系下低温溶解制备纺丝溶液,以湿法纺丝和冷冻干燥法制备棉秆皮微晶纤维素/β-环糊精气凝胶纤维,用以吸附染料废水中的亚甲基蓝。采用单因素方法分析确定了β-环糊精添加量,以及吸附条件对亚甲基蓝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秆皮微晶纤维素与β-环糊精质量比为5∶2,吸附温度20℃,吸附时间5 h, pH值=7时,制备的气凝胶纤维吸附效果好;染液质量浓度为50 mg/L时,棉秆皮微晶纤维素/β-环糊精气凝胶纤维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最大,为56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扫描电镜结果说明添加β-环糊精的气凝胶纤维孔径比纯棉秆皮微晶纤维素气凝胶纤维孔径更大,形状更规则,对染料废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吸附剂对模拟废水中的亚甲基蓝进行吸附性能研究。考察了吸附剂用量、pH、吸附时间以及染料初始浓度等因素对亚甲基蓝吸附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去除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等温线拟合及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当亚甲基蓝初始浓度100mg/L、pH6.0、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用量0.2g、吸附温度25℃以及吸附时间60min时,亚甲基蓝吸附率可达95.66%;25℃下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理论饱和吸附量为80mg/g;染料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式(R~2>0.99);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和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R2>0.99)。   相似文献   

19.
采用巴旦杏、核桃、杏壳粉对亚甲基蓝质量浓度为10mg/L的模拟废水进行了静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在吸附剂种类、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3个因素中,吸附剂种类对亚甲基蓝吸附量影响最大,巴旦杏壳粉对亚甲基蓝吸附量最佳,亚甲基蓝去除率可达90.49%.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巴旦杏壳粉对模拟染料废水中亚甲基蓝大分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巴旦杏壳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增加.对吸附等温线相关系数进行拟合,表明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方程能较好地反映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枣核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碱性品红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采用枣核作为生物吸附剂,对模拟废水中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进行吸附性能研究。基于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吸附剂粒径、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p H以及染料初始浓度等因素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来探讨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枣核能够有效去除水中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当p H均在6左右,吸附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枣核投加量分别为8、10g/L,用60目的枣核对50mg/L的两种染料废水处理7h,其去除率均在90%以上。枣核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染料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附过程,其吸附行为均符合二级反应速率方程和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经计算得出枣核对亚甲基蓝的饱和吸附量为22.94mg/g,对碱性品红的饱和吸附量为23.92mg/g。研究结果表明枣核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阳离子染料废水处理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