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6,(4)
针对罗尔斯提出正义理论属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见解,批评者表示,罗尔斯是康德主义者,康德道德理性学说冲突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假设。罗尔斯在康德的道德人观念基础上构建一套细致的正义原则证明程序。他的两个基本理念"自由平等的道德人"理念和"社会合作体系的社会"理念,与理性选择理论倡导的理念截然不同。后者将社会视为基于个人理性的竞争性协调体系,生活于其中的理性人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的。通过考察可知,罗尔斯提出的是一种双重理性假设,它既源于康德道德哲学,又超越康德道德哲学。单从理性选择视角批评罗尔斯正义原则的辩护逻辑有失偏颇。罗尔斯描绘了这样一个良序社会,正义感是生活于其中成员的首要美德;公平正义是自由平等且通情达理者的理性选择。罗尔斯晚年对公共理性的推崇,改变了其早期对个人理性的偏好,其公共理性观念是"通情达理的人"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1)
"尊重的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一直以来被广为提倡。尊重作为人性之需和伦理准则,是学校德育的应有之义。在当前社会道德风气滑坡、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频发、学校德育工作不利的背景下,"尊重的德育"的理念理应被关注并给予理性思考。"尊重的德育"从目标追求上看强调要把道德价值、德育地位和人的尊严高高挺起,并要从尊重道德、尊重德育和尊重学生三方面去认真践行。  相似文献   

3.
"伦理"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和平相处"的道德准则,"逻辑"是遵从科学"径向理性"的思维形式。在建筑设计中,我们提出"伦理逻辑"的思维框架,就是想让建筑更理性地、更直接地体现与表达建筑师对于自然的尊重与对于人类的友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5)
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扬"与"弃"当建立在当代中国道德需求之上,当"扬"传统的"修身"之法,需辩证地"扬"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仁"、义利观、"法"的观念及"信"与"忠"等;当"弃"违背人本性的部分,违背平等自由观念的部分,与唯物主义价值观相违背的部分及各种极端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2)
樊浩教授所提出的"西方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的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义、勇、节的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樊教授归结出"四德—四心之中,3/4的是情感,1/4的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的并以情感为主体的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的,唯儒学各家的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相似文献   

6.
赵华勤  周焱  张建波 《规划师》2012,28(11):75-78
当前我国规划设计市场存在低层次供给相对过剩和高层次供给相对不足、非理性需求相对过多和理性需求相对过少的问题,市场供求矛盾突出,供求关系双重失衡,导致市场环境状况混乱无序。通过梳理我国规划设计市场的发展历程,研究在分析规划设计市场供求关系及其相关要素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设计供给、引导理性需求、完善市场传导机制、实现供求均衡发展"的对策,以使规划设计市场达到高质量供给与高质量需求相对应、有效供给与理性需求相适应的高层次均衡状态,从而营造一个公平、高效、健康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6):37-42
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老百姓最贴切的"中国梦"。新农村的稳步建设和健康发展,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道德的支持与指引。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稻作农耕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伦理观念和道德传统,对壮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也不可避免的留有时代的烙印,因此,要在传扬壮族伦理思想文化基础上实现其现代调适与更张,才能更好实现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5)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转变,康德要做这一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并确立道德的一个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8):252-253
在寻根思潮中,吴天明关注内陆乡土,在镜头中赞颂生存困境中人性的真善美。从《人生》到《老井》吴天明的艺术观念由向现代致敬向文化寻根转变,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反思、表现不同人物在"出走"与"守护"之间的选择、颠覆传统中对土地的信仰,重新审视中国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6)
作为个体的人,其本质属性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只有在"关系的存在"中,一个有理性的人才会意识和思考自己生命存在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自我和他者寄身于其中的人类社会整体与外在于人类同时又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人居条件和物质资料的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真实性及其意义。以"自我"为原点的这种真实的"关系的存在",构设了"道德自我"的社会实存及其型塑的伦理实体生态,进而悬设这一伦理实体生态中的"我"的道德人格的价值生态,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存、身与心和谐共进,以期走出麦金太尔教授所隐忧的"认识论危机",实现现代人生命体认与安顿、道德认知与建构、人性提升与人格完善的伦理学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