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8,(2)
目的探讨气温和风速对兰州市肺结核病发病的影响及敏感人群。方法收集2008—2016年兰州市肺结核逐日发病人数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进行温度和风速与肺结核发病的关联性研究。结果 2008—2016年兰州市共报告肺结核16 996例,男女性别比为1.56∶1,以(36~64)岁患者最多(40.92%)。气温与肺结核的发病呈非线性关系。以年平均气温(11.11℃)为参照,低温效应呈倒U形,在-9℃,间隔6 d时最为显著,RR值为1.14(95%CI:1.02~1.26);低温(T=-5.2℃)累计效应在间隔14 d达最大值,男性(36~64)岁人群和65岁及以上人群RR(95%CI)分别为1.30(1.11~1.53)、1.30(1.10~1.55)和1.25(1.06~1.46)。高温效应呈S型,在28.0℃,间隔3 d时RR值最大,为1.13(95%CI:1.01~1.26);高温(T=20.1℃)累计效应在间隔5 d达最大值,男性(36~64)岁人群RR(95%CI)分别为1.31(1.00~1.71)、1.51(1.14~2.00)。风速与肺结核的风险效应呈正向关联。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增加人群肺结核发病危险性,低温效应持续时间较高温长。低温主要影响男性、青壮年和老年人,高温主要影响男性和青壮年。风速增大也会使肺结核发病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1)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细菌性痢疾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城关区2010—2019年细菌性痢疾发病和同期气象数据,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系,并采用双变量响应模型与分层模型探讨湿度与其他气象因素对细菌性痢疾的交互影响。结果 共报告细菌性痢疾8 700例,男女性别比为1.18∶1,5岁以下儿童占39.80%,7—9月为发病高峰。以各气象因素的中位数作为参考值,高温(P_(95))、高相对湿度(P_(95))、高降雨量(P_(95))和高风速(P_(95))的累积效应在滞后3 w时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52(95%CI:1.12~2.04),0.65(95%CI:0.56~0.76),0.74(95%CI:0.62~0.89)和1.16(95%CI:1.03~1.32);低日照时数(P_5)的累积效应在滞后1 w时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RR)为1.12(95%CI:1.01~1.24)。交互模型结果显示高相对湿度与低温、高日照时数同时出现时细菌性痢疾发病数最少,而相对湿度与风速之间几乎未显示出交互效应。结论 高温环境有利于细菌性痢疾的发生,而高相对湿度和高降雨量可减弱细菌性痢疾的传播;相对湿度、气温和日照时数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存在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6)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气PM_(2.5)暴露对居民每日死亡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广州市十二个区(县级市)31个大气监测站点的PM_(2.5)每日数据、气象数据和居民每日死亡数据,采用克里格插值模型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市及12个行政区域的大气PM_(2.5)污染状况及其对居民每日死亡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全市PM_(2.5)的年平均暴露浓度为49.5±25.6μg/m3,呈西、南部区域PM_(2.5)污染重,东北区域相对较低的区域分布特征;全市范围PM_(2.5)暴露与每日总非意外死亡的滞后累积最大效应RR为1.017(1.001,1.034;95%CI);白云区、从化区、南沙区、越秀区和荔湾区PM_(2.5)暴露与每日总非意外死亡最佳滞后效应RR值范围1.010~1.014(此为各区RR值范围,而非95%CI),滞后累积最大效应RR值范围1.010~1.057(此为各区RR值范围,而非95%CI);从化区、南沙区、越秀区和荔湾区PM_(2.5)暴露与每日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最佳滞后效应RR值范围1.006~1.021(此为各区RR值范围,而非95%CI),滞后累积最大效应RR值范围1.017~1.059(此为各区RR值范围,而非95%CI);南沙区和越秀区PM_(2.5)暴露与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最佳滞后效应RR值分别为1.004和1.034,滞后累积最大效应RR值分别为1.018和1.110。结论广州市不同区域大气PM_(2.5)暴露对当地居民每日死亡的影响各有不同;呈现南、北两端和西部部分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的区域风险较高,其他区域风险不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6)
目的研究高温热浪对北京市居民死亡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7月2—8日和7月23—29日作为"热浪期",按照天数相同、星期匹配等原则在"热浪期"前后选择两周作为"对照期"(2010年6月11—17日和2010年8月13—19日),通过计算"热浪期"与"对照期"的相对危险度和"热浪期"的超额死亡人数来评估高温对居民死亡的影响。结果 2010年北京热浪共造成558人的超额死亡,导致人群总死亡率增加22%(RR=1.22,95%CI:1.15~1.28),高温热浪对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温热浪可能增加居民死亡,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患者的死亡。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
目的寒潮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鲜有寒潮与居民发病关系的研究。本文收集哈尔滨市2009—2011年某三甲医院门诊资料和同期逐日气象资料,研究哈尔滨市寒潮天气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为进一步预防控制寒潮相关的健康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选择日均温度分布的第五位百分位数作为寒潮的定义标准,所有低于这一标准的时间段都定义为寒潮。利用寒潮时间段与临近的对照时间段医院门诊呼吸系统病例数对比的方法研究寒潮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结果寒潮天气可以造成呼吸系统疾病(RR:1.19,95%CI:1.12~1.27)发病风险增加,其中男性为1.20(95%CI:1.10~1.31),女性为1.18(95%CI:1.08~1.30)。不同年龄组人群对寒潮敏感程度亦有差异,其中婴幼儿(RR:1.16,95%CI:1.06~1.27)以及老年人(RR:1.51,95%CI:1.29~1.77)较为敏感。结论结果显示寒潮发生时,哈尔滨市居民的入院就诊人数显著增加,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明显升高。寒潮对呼吸系统疾病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人群影响有差异,0~5岁以及65岁以上的人群对寒潮较敏感。应该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并且提出针对脆弱人群的预防措施,降低寒潮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
目的研究温度热效应对人群非意外死亡及寿命损失年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2017年昌平区全人群死亡个案数据、气象数据及环保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拟合逐日平均气温与逐日死亡数及逐日YLL的关系,定量估计热效应对死亡率及寿命损失年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热效应的影响急促而短暂,持续4 d。热效应在累积滞后4 d时,温度每升高1℃,人群非意外死亡的累计超额死亡率为0. 030%(0. 011%, 0. 049%),男性和女性分别为0. 020%(-0. 005%, 0. 046%),0. 044%(0. 014%,0. 073%);(0~65)岁年龄组和65岁以上年龄组分别为0. 038%(0. 002%,0. 075%)和0. 028%(0. 005%,0. 050%),人群非意外死亡寿命损失年为5. 38(1. 76,9. 00)年,男性为2. 00(-0. 79,4. 79)年,女性为3. 04(0. 67,5. 40)年,(0~65)岁组为3. 97(0. 76,7. 18)年,65岁以上组为1. 01(-0. 58,2. 60)年。结论热效应使非意外死亡率和寿命损失年增加,女性及65岁以下人群的增加幅度大于男性和65岁以上人群。采用预警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5)
目的探讨流感发病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市2010—2013年温度、湿度、气压等每日气象数据和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通过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定量分析内在关系。结果南京市流感样病例好发季节为秋冬季,病例主要人群为15岁以下少年儿童,占81.80%;当日平均温度为14℃时,南京市流感样病例发生的相对危险度最高,当日平均温度在25℃和1℃时,流感样病例发生的相对危险度最低,相对危险度相当于16℃时的74%和75%;在日平均温度低于1℃或高于25℃后,流感样病例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快速上升;温度对流感样病例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结论日均气温与流感样病例有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
目的了解广西贵港市城乡居民的尿镉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估城乡一般人群慢性镉暴露现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二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贵港市10个城乡社区1 035名≥20岁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尿镉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区域间的变异情况。结果 1 035名居民尿镉几何均数为0.18μg/g肌酐(95%CI:0.17~0.19μg/g肌酐),其中男性和女性几何均数分别为0.13μg/g肌酐(95%CI:0.12~0.15μg/g肌酐)和0.2μg/g肌酐(95%CI:0.18~0.21μg/g肌酐)。与不吸烟者相比,男性居民吸烟指数>25包年可使尿镉水平增加50%(95%CI:1.16~1.94),女性饮食以植物油为主者比非植物油为主者尿镉水平增加38%(95%CI:1.06~1.78)。此外,居民尿镉水平存在城郊高于农村和城区的区域差异。结论广西贵港市城乡居民慢性镉暴露处于低位水平,尿镉水平的影响因素即存在性别差异,亦存在城乡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2)
目的描述南通市2016—2017年高温中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高温中暑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6—2017年南通市高温中暑病例报告,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南通市2016—2017年共报告高温中暑145例,其中轻症中暑占53.79%(78/145),重症中暑占46.21%(67/145);死亡4例,均为重症中暑,病死率为2.76%(4/145),死亡病例3例为农民(户外作业),1例为居家老人(99岁)。男性高温中暑73例(50.34%),女性72例(49.66%);男性重症中暑35例(47.95%),女性32例(44.44%);不同性别高温中暑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9,P=0.672)。高温中暑平均年龄为(68.25±18.08)岁,男性(67.01±16.77)岁低于女性(69.50±19.34)岁,不同性别高温中暑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7,P=0.409)。70岁~、80岁~年龄组高温中暑占比最多,占49.66%;其中男性80~岁年龄组占比最多(27.40%,20/73),女性80~岁年龄组占比最多(25.0%,18/72)。按年龄组分层分析,40~岁年龄组的不同性别高温中暑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南通市高温中暑病例集中发生在7—8月,占97.93%(142/145);其中7月占82.76%(120/145)。结论南通市高温中暑好发于7月,轻症中暑比重症中暑病例稍多,性别与高温中暑关系不大,相比其他年龄段,80~岁年龄组的老年人为高温中暑易发人群,应加强对老年人高温中暑的预警和急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5)
目的通过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研究吸烟与脑膜瘤的相关关系。方法在线检索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研究文献1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膜瘤病组与对照组人群中吸烟率的优势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95~1.12,P=0.513),男性(OR=1.22,95%CI:1.00~1.49,P=0.046)与女性(OR=0.89,95%CI:0.80~1.00,P=0.046)脑膜瘤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吸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平均每天吸烟包数!烟龄≥13时,脑膜瘤病组与对照组人群中吸烟率的优势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0,95%CI:1.04~1.38,P=0.011),男性脑膜瘤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吸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40,95%CI:1.10~1.77,P=0.006),而女性无统计学差异(OR=1.02,95%CI:0.85~1.22,P=0.85)。分别以研究类型(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研究种族、对照人群来源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曾经吸烟与脑膜瘤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现有资料表明,曾经吸烟与脑膜瘤发生没有相关性,而长期大量吸烟有可能是脑膜瘤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男性尤为显著,对女性来说,曾经吸烟可能是脑膜瘤发生的一个保护性因素,长期大量吸烟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