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31):137-138
目的:通过临床治疗效果来分析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针治疗胫骨骨折的差异,为选择合适方式髓内针治疗胫骨骨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本院因胫骨骨折行髓内针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按进针入路的不同分为髌上入路组(n=32)和髌下入路组(n=28)。对比两种不同入路方式术中辐射量、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膝关节疼痛率、术后10个月膝关节HSS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6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10~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两组术中辐射量、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髌下入路组(P<0.05)。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膝关节疼痛率低于髌下入路组,术后10个月膝关节HSS评分高于髌下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上入路髓内针治疗胫骨骨折较髌下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膝关节疼痛发生率低、术后膝关节HSS评分高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5):761-763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法结合康复训练在股骨髁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中的疗效。方法:股骨髁部骨折术后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予取对侧"肘缝穴",并用苍龟探穴法,同时结合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予以单纯康复运动治疗,共治疗42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损伤功能评定标准积分、HSS活动度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膝关节损伤功能评定标准积分、HSS活动度评分及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有效率为81.40%,两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苍龟探穴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股骨髁部骨折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4):46-49
目的:观察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行微创稳定系统(LISS)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胫骨近端、股骨远端骨折患者81例。根据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41例(采用LISS进行治疗)和对照组40例(行解剖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切口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股骨远端骨折及胫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LISS进行治疗,不仅术后骨折愈合快、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同时对人体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4):41-42
目的:探讨改良Henry入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微创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Henry入路结合LCP钢板微创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Henry入路结合LCP钢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腕关节改良McBride评分、Dienst关节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暴露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刺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旋前方肌修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与桡骨高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全部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均明显高于手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Henry入路结合LCP钢板微创治疗有助于显著缩短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改善旋前方肌修复程度,降低正中神经刺激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29):127-130
目的:探究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联合外侧植骨融合方法治疗,试验组采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伤椎高度比值、脊柱后凸成角(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前后JOA评分。结果:试验组伤椎高度比值、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应用在胸腰段骨折患者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椎体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8)
目的:比较探讨采用不同手术切口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膝关节前正中切口、"Y"形切口、膝关节内外侧切口治疗的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56例临床资料。结果:三组均给予2646个月随访时间,平均30.5个月。三组手术时间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等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切口在伤口746个月随访时间,平均30.5个月。三组手术时间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等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切口在伤口710天局部软组织肿胀消退,皮肤皱纹出现表示手术最好。多种手术入路的灵活、合理应用有利于客观治疗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其中膝关节内外侧切口最佳。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1):36-38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2年3月本院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对伤椎及相邻上下椎体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及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为(5.5±1.9)%,伤椎后凸畸形Cobb角丢失量为(3.5±1.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程度评分(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4)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行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取出的56例患者,其中经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的患者2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的患者2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5±16 min vs 50±13 min),术中出血量(183±63 mL vs 46±16 mL)均显著减少,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3%vs 10.34%)显著降低(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35):41-42
目的:对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与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及术后1周Cobb角纠正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3个月、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69.54±1.26)min、(59.26±20.58)m L、(25.49±1.07)m L、(92.45±0.21)mm、(1.15±0.56)分、(1.01±0.1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99.58±2.13)min、(187.05±52.56)m L、(245.13±62.81)m L、(91.56±0.16)mm、(1.76±2.05)分、(1.39±1.1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手术过程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及术后疼痛少等优点,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32):41-46
目的:采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双钢板或者三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1例,均采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外侧采用"L"型锁定钢板固定、内侧用"T"型锁定钢板固定,必要时后侧辅于重建锁定钢板固定。记录测量患者术后即刻、6、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X线片的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术后3、6、12个月采用HSS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4.60±3.7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X线片愈合时间13~25周,平均(16.7±3.43)周;膝关节活动度100°~135°,平均(121.1±5.6)°。术后即刻、6、12个月TPA分别为(85.1±2.1)°、(84.6±1.4)°、(86.1±1.8)°;PA分别为(7.4±1.3)°、(7.3±1.8)°、(7.5±2.1)°;术后即刻、6、12个月的TPA、P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70.9±1.3)分、(75.1±1.8)分、(81.5±1.3)分,术后3、6、12个月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患肢关节僵硬2例,浅表感染1例,经使用抗生素后愈合,延迟愈合1例。本研究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和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后1次随访,骨折均骨性愈合,无膝关节内翻或外翻、膝关节不稳、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的病例。结论:对于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双钢板或三钢板固定是有效和可靠的,具有显露充分、直视精准复位、便于操作、固定牢固、并发症较少等特点,并且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8):124-125
目的:研究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手术对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从本院接诊的胫骨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行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术治疗。通过胭肌、胫前肌和比目鱼肌间隙分别显露胫骨后外侧髁和前外侧髁,对复位骨折采用T型钢板进行固定。手术后,对患者的痛苦等级进行评定,并按照相关医学规定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经过临床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有好转,治疗前后统计数据差异明显。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基本达到正常水平,患者康复率为84.0%。结论: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时间短,见效快,安全性高,且副作用少,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对提高患者满意度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3)
目的:探讨穿颊器联合口内入路微创治疗下颌角、下颌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下颌角、下颌支骨折采用穿颊器联合口内入路微创治疗作为观察组,同期与采用传统下颌角手术入路治疗下颌角、下颌支骨折60例进行对照研究,比较骨折愈合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一期骨折愈合49例,二期骨折愈合10例,延期骨折愈合1例,对照组一期骨折愈合36例,二期骨折愈合21例,延期骨折愈合3例,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6.5±34.6)min和(124.2±29.4)min,面部神经损伤率分别为0.0%和11.7%,口角歪斜率分别为0.0%和8.3%,面颈部瘢痕率分别为0.0%和63.3%,P<0.05。结论:穿颊器联合口内入路微创治疗下颌角、下颌支骨折具有术后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创伤少等特点,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32):53-57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骨折行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微创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300例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行微创小切口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观察组行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微创小切口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情况(术后下床时间、治疗费用、总住院时间)、Frankel分级、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Cobb角度及椎体前缘高度比率。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治疗费用、总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Frankel分级中,E级占45.3%,较对照组的24.7%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压疮、皮肤破损、椎弓根螺钉松动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4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术前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Cobb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比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脊柱骨折行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微创技术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治疗费用、总住院时间,改善Frankel分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Cobb角度,提高椎体前缘高度比率,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34):54-58
目的:探讨微创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3月本科收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内侧间室严重病变患者18例,所有患者行微创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术后切口感染、膝关节假体松动、下沉、假体周围骨折、髌前疼痛、膝关节屈曲及内翻畸形矫正等情况,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4.6个月。膝关节内侧疼痛缓解,除1例出现关节感染,其他无假体松动、下沉、假体周围骨折、膝关节髌前疼痛等发生。术前膝关节屈曲角度100°~110°,术后120°~135°;术前内翻角度0°~9°,术后0°~3°;术前HSS评分为70分,术后为93分,优良率94%。本组病例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82.00±5.62)min;术中出血量80~260 m L,平均(150.00±40.67)m L;术前血红蛋白115~132 g/L,平均124.3 g/L,术后106~127 g/L,平均118.2 g/L。本组患者手术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情况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骨性关节炎患者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隐性失血少,屈曲挛缩及内翻畸形矫正明显,保留骨量多,并发症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7,(27):104-106
目的:观察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或后外成入路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治疗中,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方式能够更好地暴露骨折端,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23):126-127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转刀片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与动力髋加压螺钉内固定术(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需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采用DH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骨痂出现时间、骨痂评分、骨折线出现时间及VAS评分。结果:试验组的优良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线出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2个月的骨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2、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对于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好、利于骨折的愈合,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14):44-45
目的:探讨采用普通解剖钢板和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和后倾角(PA)变化、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和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患肢完全负重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TPA和PA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和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与普通解剖钢板临床疗效相比,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3)
目的:评价改良髋前外侧入路与髋外侧入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从2007至2012年于我院收治的5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患者采用经改良髋关节前外侧弧形切口完成手术(实验组),20例患者采用常规髋外侧切口手术(对照组)。观察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等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治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24个月,患者骨折端均骨性愈合,实验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髋前外侧入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有明显的优越性,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5):119-128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应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后掌倾角、尺偏角及远期并发症。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进行评价。结果:按Gartland和Werley功能评估标准:观察组优良率为90.0%,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掌倾角、尺偏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进行一年随访,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对于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明显,能够减少远期并发症,促进骨折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8,(7):42-45
目的:研究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观察组采用PFNA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股骨髁上骨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部分负重时间、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下地部分负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优良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3.21%(x~2=7.669,P=0.00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93%,低于对照组的39.29%(x~2=14.104,P=0.000)。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降低患者疼痛感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