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精度数字折光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测量液体折射率的仪器.该仪器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设计,采用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光电位置传感器做接收器,计算机控制,带有测温系统,可进行温度修正,自动显示测量结果,扩展测量不确定度为0.0001,k=2.该仪器测量蔗糖溶液时,可以显示折射率、浓度、糖度、温度等.  相似文献   

2.
腈纶毛条的质量对纱线等纺织品的影响很大,而其中毛条中的毛粒、毛片又是影响纱线等纺织品质量的关键,那么控制腈纶毛条生产中毛粒、毛片的产生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伴随生活水准的升高,多数人对现有的合成纤维要求也在递增。合成纤维不仅应含有保暖耐用等旧有优点,还要带有仿真特性,能抵抗静电且能阻挡燃烧。从现状看,腈纶制条类的产品,正在延展市场;旧有的生产技术,已很难与质量管控的要求契合。因此,有必要摸索腈纶制条必备的生产技术,提升质量管控层级。  相似文献   

4.
腈纶毛条在生产的过程中,利用拉断法来实现生产的过程,并提高了生产的产量,主要通过原料质量和工艺历程的控制,来提高腈纶毛条的生产质量,所以生产中有很多的注意事项。拉断法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对每个加工的步骤进行观察,才能发现腈纶毛条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出提高腈纶毛条质量的措施。腈纶毛条质量的控制直接会影响到纺纱工序的生产和产品质量,所以非常有必要在制条过程中懂得毛粒、毛片与纺纱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控制,从而进一步改善毛条产品质量,满足纺纱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为制备储存稳定、适合聚丙烯腈基(PAN)炭纤维原丝生产用油剂,利用三步法合成了一种具有自乳化特性的羟基氨基改性硅油(HA-PDMS),并与商业化的环氧改性硅油产品进行复配制备成炭纤维原丝油剂(P-OA).在PAN生产线上,使用P-OA和日本竹本油剂(J-OA)分别生产上油的PAN原丝P-PAN和J-PAN;对P-PAN...  相似文献   

6.
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MSC拉断机引进于意大利Cognetex公司,在生产运行中,由于静电影响,纤维在拉断工序就不能有效断裂,出条发生粗细节现象,给连续生产带来很大的不便,针对此问题进行改造,在拉断机丝束走向上安装静电消除器,用以消除静电,即实现了安全生产,也大大减少了粗细节的产生,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腈纶接枝大豆蛋白质是腈纶差别化改性的重要方法,其对改进腈纶的结构性能,增加纤维的附加价值和提高经济效益都有重要作用。文中研究了在豆汁中直接对腈纶实施蛋白质接枝改性工艺条件对接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纤维与豆汁溶液的比例为1∶20、10%NaOH溶液加入量为0.6 mL、接枝温度为80℃、接枝时间为3 min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接枝率。红外分析与电镜形貌观察表明,用豆汁直接对腈纶实施蛋白质接枝改性,能够获得明显的蛋白质接枝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8.
腈纶经过表面水解、酰氯化和接枝反应等过程可以在表面接枝上大豆蛋白质,制成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红外分析和电子显微镜形貌观察表明,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的表面形成了完整致密的蛋白质表面膜层。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的超分子结构与普通腈纶相比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是基本保持了原有腈纶的高序态和低序态共存的结构特征。改性纤维的物理力学性能可以满足纺织后加工及其服用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多区拉断法)生产毛条时腈纶丝束发生变化的机理来分析毛条工艺参数的设定及影响因素,对毛条生产工艺的控制进行了探讨。指出毛条拉断的工艺过程可以看作纤维高弹形变拉伸和拉断两个过程的组合,毛条产品的质量既取决于原料丝束的质量的优劣,又取决于毛条制造过程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硅系油剂对PAN纤维预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聚丙烯腈(PAN)纤维纺丝工艺,制得无油纤维和含油纤维,在空气气氛下对两种纤维进行预氧化处理。借助体密度、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测试手段,通过表征PAN纤维的预氧化程度,揭示硅系油剂的作用。结果表明,硅系油剂在190℃~250℃温度区间,即本论文讨论的预氧化反应全程,不发生化学反应,依然均匀涂覆在PAN纤维的表面;在预氧化反应的前期(190℃~220℃),纤维表面的油剂阻碍热的传递和氧的扩散,使得含油纤维的体密度、环化度、相对环化率和芳构化指数均低于无油纤维;在预氧化后期(220℃~250℃),由于前期油剂对预氧化反应的抑制,使得前期形成的结构有利于氧的扩散,表象上硅系油剂在预氧化后期起着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腈纶表面接枝蛋白质改性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腈纶经过表面水解、酰氯化和接枝反应等过程在表面接枝上大豆蛋白质,制成了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对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分析、红外分析和电子显微镜形貌观察表明:改性腈纶在表面接枝蛋白质的效果明显,其表面完全覆盖上了完整致密的蛋白质表面膜层;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的超分子结构与普通腈纶相比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基本保持了原有腈纶的高序态和低序态共存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键合型纳米银-腈纶纤维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用部分偕胺肟化的腈纶纤维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使纤维表面络合上银离子,再用甲醛溶液还原Ag(Ⅰ)成金属Ag,得银复合腈纶纤维。控制AgNO3浓度,可得到银粒尺寸在纳米级的纳米银复合腈纶纤维(Ag—PAN)。用IR光谱和SEM进行表征。对Ag-PAN进行抗菌实验,结果显示:Ag—PAN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Ag含量达0.8%的Ag-PAN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杀灭率超过99.99%。Ag含量迭1.3%时,Ag-PAN对3种菌的杀灭时间均在0.5h以内。  相似文献   

13.
采用碳化处理和弹性体封装的方法制备了高灵敏度和较大拉伸应变范围的碳化腈纶基应变式传感器.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等多种测试手段对传感器基材的微观形貌、分子基团、元素含量、晶格条纹和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研究表明碳化处理的传感器基材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碳化后氰基、亚甲基消失,碳碳双键等基团出现,并且出现了类石墨化的晶格条纹.经过弹性体封装制备的碳化腈纶基可穿戴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125.2),较大的拉伸应变范围(≥50%),良好的循环耐用性能(>1000次).在对人体关节活动测试上表现出优越的电学性能,显示出碳化腈纶基可穿戴传感器在柔性可穿戴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在悬沙浓度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悬沙逍度沿水深分布的特点,通过探索悬沙与图象灰度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利用数字图象处理技术测量明悬沙浓度的方法,并将测量成果与广泛应用的扩散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基本吻合,这说明该项技术在用于悬沙浓度测量时,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霞 《中国科技博览》2014,(23):355-355
腈纶厂生产的腈纶丝束采用拉断法工艺制条,本文简要介绍了拉断工艺法的制条原理和生产工艺,并对影响腈纶纤维长度分布和平均长度控制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酰氯化工艺条件对腈纶表面接枝蛋白质改性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酰氯化工艺条件对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的制备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酰氯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还是氯化亚砜加入量都会对纤维的蛋白质接枝率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氯化亚砜加入量约占接枝纤维量的10%,反应温度105℃~110℃,反应时间在10 min~30 min之间时,可以制得接枝率较高的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进一步的SEM观察和红外分析同时证明在腈纶表面接枝蛋白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腈纶经过表面水解、酰氯化和接枝反应等过程在表面接枝上大豆蛋白质,制成了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对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分析、红外分析和电子显微镜形貌观察表明:改性腈纶在表面接枝蛋白质的效果明显,其表面完全覆盖上了完整致密的蛋白质表面膜层;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的超分子结构与普通腈纶相比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基本保持了原有腈纶的高序态和低序态共存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化社会生活中,腈纶产品很受人们的欢迎,为了更好提高腈纶产品的质量,则需要严格对腈纶毛条生产中形成的毛粒进行控制,确保腈纶毛条的质量。文中从毛粒产生的原因入手,对腈纶毛条的生产原理及生产条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毛条生产过程中毛粒的控制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以硬脂酸(SA)为相变储能物质,腈纶废丝(PAN)为聚合物基体,采用湿法纺丝法制备了PAN/SA相变纤维。研究表明,相变纤维中PAN与SA大分子依靠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在一起;SA在纤维基体中分布均匀,无相分离现象;PAN/SA相变纤维的相变焓达到48.84J/g,且DSC热循环显示纤维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PAN/SA相变纤维相对于PAN纤维具有良好的保温性;PAN/SA相变纤维在110℃热空气中迅速干燥的力学性能优于常温处理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预环化处理方式对预氧化纤维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先用羟胺处理,再用水合肼处理,所得预氧化纤维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相对较好,在预氧化温度260℃时,可得到极限氧指数36.5%的预氧化阻燃纤维。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表面处理后纤维外表面裂纹明显减少,预氧化处理后纤维裂纹有所恢复。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表面处理后纤维有少量吡啶环状结构生成,而预氧化后纤维中有大量吡啶环化结构产生。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经表面处理和预氧化之后纤维的形态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为高有序区和非晶区组成的准晶有序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