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总线网络的多轮驱动工程车辆转向系统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代化施工对特种工程车辆的要求,讨论了采用基于现场总线控制的数字化电液伺服转向控制系统的建模和实现过程,通过采用开环参数调节和闭环系统控制,实现了多轴驱动的大型工程运输车辆转向系统的控制,从而能够较好地适应施丁现场对行走、转向和调平性能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场总线的PLC控制生产系统的监控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提出了一种用于镀膜生产控制的基于CC-Link现场总线和PLC控制的监控系统。PLC主要用于采集数据以及实现自动调节PID和连续控制策略。另外,带有人机界面的三菱GT Designer软件用于监控动态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快速发展,本文提出了液压机、机器人及上料清洗装置的联线生产方式.介绍了液压机的工作特点,生产线的一些控制要求,重点介绍了各部位之间的总线联接方式.并结合工程实际应用说明了这种控制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多通道伺服控制系统中出现的系统结构复杂、控制精度和同步性能难以达到预期控制效果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九路作动装置同步控制系统。系统以DSP和FPGA为核心控制架构,DSP用于控制算法,FPGA用于通信和外部接口扩展;系统实现了分布式驱动控制,采用总线式结构设计方案,利用时间触发通信总线(TTP)连接各个独立的舵机驱动控制器实现数据互联,模块化设计硬件和软件。实验表明,系统控制位置灵敏度为0.2 mm,带宽不低于3 Hz,作动装置的运动速度不低于100 mm/s,同步精度为0.15 mm,系统控制精度高,同步性能好,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5.
刘继修 《机床电器》2011,38(2):35-37
为了实现风机及大型空压机组的全自动化控制和节能经济运行,提出了一种应用变频器和PROFIBUS-DP现场总线技术改造原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中PLC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与触摸屏、变频器进行通信,可以控制变频器的启停、给定参考速度、实时读取变频器的主要运行参数,并可以监控其运行状态.实际运行表明,该系...  相似文献   

6.
介绍电液式阀门的工作原理以及在船舶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基于CAN总线技术的阀门控制器.该阀门控制器采用P87C552单片机,通过SJA1000实现CAN总线的功能.它接受上位机的控制信号,控制执行机构中电机正反转,实现对电液式阀门的开启与关闭控制,同时实时采集电机的电流信号和阀门的位置信号.所有的信息均通过CAN总线反馈给上位机.基于CAN总线技术的智能电液阀门控制系统与传统的电液阀门控制系统相比,可以避免阀门的布线问题.  相似文献   

7.
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转矩控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二次调节静液传动转矩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建立了转矩控制系统的开环和闭环数学模型,对其闭环控制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闭环转矩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能,为二次调节技术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针对四轮轮毂电机电动汽车转向时四轮差速问题,进行了电子差速控制研究。设计了电子差速控制策略,建立差速运动参考模型,根据四轮轮毂电机电动汽车四轮驱动力矩独立可控的优势,通过驱动力矩分配器对四轮驱动力矩进行合理分配,实现了实际轮速跟踪参考轮速,并在Matlab/Simulink里搭建了四轮轮毂电机电动汽车电子差速系统模型,通过Car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电子差速差速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实现转向时四轮差速控制,提高电动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全数字控制系统是21世纪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流。针对CAN总线技术在数据传输中采用短帧结构和过滤机制,具有突出的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并能方便地构成分布式系统,以较低成本实现工程的实际要求。针对电焊机焊接时的电磁强干扰影响,设计了用于监控多电机焊接系统的CAN总线数据通信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能方便地对多台电机进行监控并达到良好的控制性能,提高了焊接质量和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电液伺服转向阀阀芯的疲劳试验机振动台的控制模型,以Matlab/Toolbox为工具,对伺服转向阀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动态特性进行分析,利用PID控制器,为系统的优化设计、控制调节提供了实用的算法。  相似文献   

11.
刘岩  海玲  杨嘉鹏  刘文 《机床与液压》2018,46(24):138-143
现阶段大多数组态软件中自带控制模块的控制算法过于简单,导致控制性能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传统模糊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调节模糊控制算法,该算法能够根据误差变化实时调节修正因子,并采用VB6.0编程语言将提出的自调节模糊控制算法进行了实现,生成了一个相应的ActivX控件,最后将该ActivX控件加载到LabVIEW组态软件中,为其增加了更加先进的控制算法。实验结果显示:提出改进的自调节模糊控制算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相应的ActivX控件在LabVIEW组态软件中表现出较好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数控加工中的对刀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数控加工中对刀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对刀方法及特点,并分别举例说明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对刀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运动控制器是数控机床、高端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的核心。为保证控制器的实用性、实时性和稳定性,提出一种以STM32为主控制器、FPGA为辅助控制器的多轴运动控制器设计方案。给出了运动控制器的硬件电路设计,将S形加减速算法融入运动控制器,提高了控制精度,可有效避免过冲、振荡等现象的发生。在三维点胶机平台上对运动控制器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点胶机各轴能按照设定的轨迹运动,运行平稳且实时性高,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滚轮式行程开关易出现的复位弹簧弹力下降导致不能复位问题,设计了一种N形限位挡块,通过调整挡块的安装位置改变传统的行程开关与挡块撞击后行程开关上转臂所处的状态,使其恢复到撞击前的原始自由状态,进而改变复位弹簧的压缩状态,并对典型的控制电路进行了相应改进,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延长行程开关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直线电机是实现非圆截面类零件数控车削加工的关键,针对其跟踪目标轨迹已知和对外部干扰及模型参数摄动敏感的特点,研究了一种具有离散时域扰动观测器的数字预见控制方法。首先,通过在最优状态反馈控制的基础上增加目标预见前馈项,减小了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位置跟踪误差;其次,将外部干扰和模型参数摄动作为等效控制输入,设计了一种离散时域扰动观测器加以抑制,增强了预见伺服系统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够满足高速高精度条件下对非圆截面零件的车削加工要求。  相似文献   

16.
焊接柔性加工单元中熔池的实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机器人焊接过程中熔池实时控制系统是焊接柔性加工单元 (WFMC)中保证良好焊接质量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文中建立了WFMC中焊接质量实时控制子系统并实现了该子系统与WFMC中央监控计算机的实时可靠通讯。在获得了焊接熔池特征参数的基础上 ,建立了焊接过程熔池正面参数和焊缝背面参数的神经网络模型。模型根据熔池正面参数可实时预测焊缝背面宽度。并设计了神经元自学习比例求和微分(PSD)控制器 ,通过调整脉冲峰值电流 ,实现了机器人脉冲钨极气体保护焊 (GTAW )过程中通过正面熔池传感对焊接焊缝背面宽度的实时控制。控制试验证明控制器可有效地对焊接过程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7.
根据汽车行业对高精度齿轮的需求,通过自主创新的途径,重点攻克了车削和滚齿复合机床总体结构、机床数控系统、高速干式滚切工艺系统温度场控制、硬质合金高速干切滚刀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一种汽车齿轮高精度高速车削和滚齿复合机床。机床采用基于运动控制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采用3种方法减少滚齿加工机床热误差变形,采用三合一组合齿轮加工刀具。将齿轮加工的全部工艺集成在一台机床内,能通过一次装夹完成车削、滚齿和去毛刺加工。由于节省了上下料时间,生产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齿轮滚切高效、高精度、节能环保加工。  相似文献   

18.
In diamond turning of non-rotationally symmetric surfaces, fast tool servo (FTS) trajectory is generated in real time based on the spindle rotation angle. Essentially, a digital rotary encoder updates its output (samples the spindle angle) at fixed rotary angle interval. In time domain, the encoder sampling frequency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FTS control computer. Without proper spindle position estimation, this asynchronous nature between the encoder spatial sampling and the computer temporal sampling can cause significant amount of aliasing noise in the generated trajectory. In this paper, we first analyze this aliasing phenomenon using discrete-time signal processing theories. Based on this analysis, a spindle rotary position estimator is designed to improve both accuracy and resolution of the spindle angle feedback. Its effectiveness and the associated trajectory generation are experimentally verified in diamond turning of sinusoidal surfaces with ultra-FTS.  相似文献   

19.
太阳能电池板输出功率智能控制装置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给出了一种太阳能电池板最大输出功率控制装置设计方法,其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板、检测电路、DC-DC变换器、控制器、直流负载等部分组成。该装置通过实时采样太阳能电池板输出功率,计算并调整DC-DC变换器占空比,改变负载吸收功率,使太阳能电池板始终输出最大功率,实现太阳能的有效利用。该系统具有性价比高、设计维护方便、工作稳定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During the machining of a part, a new surface is generated together with its dimensional deviations. These deviations ar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several phenomena (workpiece deflection under strong cutting forces, vibration of the machine tool, material spring-back, and so on) that occur during machining. Each elementary phenomenon results in an elementary machining error. Consequently, the accuracy of the manufactured workpiece depends on the precis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which it may be controlled or predicted.The first part of this work presents a new model to evaluate machining accuracy and part dimensional errors in bar turning. A model to simulate workpiece dimensional errors in longitudinal turning due to deflection of the tool, workpiece holder and workpiece is shown. The proposed model calculates the real cutting force according to the Unified Generalized Mechanics of Cutting approach proposed by Armarego, which allows one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three-dimensional nature (3D) of the cutting mechanism. Therefore, the model developed takes advantage of the real workpiece deflection, which does not lie in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tool reference plane, and of the real 3D cutting force, which varies along the tool path due to change in the real depth of cut.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work the general theor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for 3D features. In the second part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pplied to real cases that are mostly used in practice. Moreover, some experimental tests a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validate the developed model: good agreement between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s f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