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断块边底水油藏开发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江苏油田陈堡、安丰、周宋等复杂小断块边底水砂岩油藏,油藏规模小、含油带窄、隔夹层复杂,在早期开发中都是采取一套井网控制,逐层上返的开发模式,油井投入开发后普遍呈现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等问题、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油藏形态、隔夹层分布、边底水能量及油水粘度比等,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调整策略,转变油藏开发模式,调整层系井网,充分挖掘各类剩余油潜力,大大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江苏油田周43块是一典型的边底水疏松砂岩断块油藏,利用水平井开发提高该区块高部位剩余油采收率。针对该区块油藏特点和出砂严重的情况,通过室内分析、优选,在该区块几口水平井现场实施了精密微孔复合防砂筛管完井工艺技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水平井技术在太平边底水稠油油藏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针对太平油田边底水稠油油藏直井开发含水上升快、采收率低的问题,在沾18块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展了水平井整体调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初步形成了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隔夹层研究、水平井技术等水平井整体调整技术,对太平油田边底水稠油油藏及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港西开发区西5X-3断块规模小,断层多且较为发育,井距较大,注采井网欠完善,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开发效果欠佳的状况,通过储集层沉积微相研究、低电阻率油层评价、合理井距研究及油藏剩余油分布类型评价,量化了剩余油分布的潜力,在此基础上采取优化开发层系,合理调整井网、井距等技术对策,改善了开发效果。该断块油藏的开发实践表明,结合沉积微相开展储集层研究是进行剩余油挖潜的有效途径,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重建注采井网结构,能保持断块油藏平稳高效开发。同时,低电阻率油层潜力较大,是油藏开发后期挖潜的主要对象,而高含水期的厚油层,特别是点坝砂层的中上部仍有一定的开采潜力。  相似文献   

5.
江苏复杂小断块油藏老井侧钻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停关、低效井实施老井侧钻,其条件包括油藏、井身及技术经济等3个方面。侧钻效益的好坏与油藏类型、侧钻目标有着很大关系,侧钻断块油层、挖掘构造高部位剩余油成功率高,边底水、高渗透油藏侧钻效果好。实践表明,老井侧钻是提高江苏复杂小断块油藏开发效果,降低投资、提高效益的一项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边底水油藏开发效果及调整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北一号油藏规模小、含油带窄、边底水发育,早期开发采取一套不规则基础井网控制主力油层、边认识边布井的开发模式,油井投产后普遍出现地层能量较弱、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等问题.针对油田开发现状,应用灰色综合评价技术对油田水驱开发潜力地质影响因素和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在油藏剩余油、加密调整潜力分析基础上,基于数值模拟技术,有针对性地转变油藏开发模式,调整层系井网,充分动用挖潜油藏剩余油.研究表明,调整对策能有效减缓含水上升和产量递减速度,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海  高晓飞  于磊 《石化技术》2023,(2):158-160
底水油藏内部发育隔夹层,对油藏早期开发井起到延缓底水的作用,但开发后期,准确寻找剩余油富集区是一大难题,水平井呈现底水和边水双重驱动的特征,剩余油分散,实施调整井难度大。在结合动态资料和静态资料分析后,研究不同部位水平井的水淹模式、剩余油分布,打破原有思路,在底水油藏开发后期精准寻找剩余油,实施调整井。为油田后续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江苏油田水平井防砂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油田周43块是一典型边底水发育的疏松砂岩断块油气藏。为挖掘这一区块高部位剩余油,提高区块采收率,对该油藏物性、岩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该区块实施水平井开发的可行性及防砂方式和工艺技术措施。在周43平1井应用了一种精密微孔复合防砂管实施裸眼筛管先期防砂完井,取得了较好的防砂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琬 《石化技术》2020,(3):260-260,268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油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开展油资源的过程中,小断块边底水油藏也是油资源开发的重要油藏。但是小断块边底水油藏具有较为复杂的隔夹层,较窄的含油带,是一种小规模的油藏,在开发模式和开发技术水平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影响小断块边底水油藏的开发效率和开发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断块边底水油藏开发的实践和认识进行有效的研究,通过对小断块边底水油藏开采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调整油田的开采策略和方法,有效的提升小断块边底水油藏的开发效率和开发质量。  相似文献   

10.
辽河油区欢2-7-13井区为层状砂岩边底水油藏,采用注水方式开发.针对注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构造、沉积微相、生产动态变化及水驱方向,寻找剩余油分布有利区域;利用配套工艺挖潜措施,结合注水调整,取得较好的效果,进一步改善了该井区的注水开发效果,提高了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卫星油田是松辽盆地北部除大庆长垣以外葡萄花油层储量丰度、单井产量最高的油田。通过对油田内探井和开发井的研究分析,从生油条件、构造和断裂的形态及演化史、沉积相展布、储层特征及各开发区块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卫星地区的油水分布规律和油藏类型,并分析了成藏控制因素。卫星油田构造、断层、砂体的不同配置关系形成了多种油藏类型,以断层一构造油藏为主,其次是断层一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2.
亲水砂岩油藏注水吞吐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港油田南部地区的油藏大多为复杂断块油藏,油藏内部断层多.由于断块面积小而封闭、储集层低渗透、原油黏度高而注水驱替难度大.注水井投注一段时间后往往出现憋压注不进的现象,受益油井见不到注水效果。该娄油藏可充分利用其砂岩的亲水性,根据亲水介质的自吸排油机理,对生产井周期性地先注水后采油,进行注水吞吐开发.来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王官屯油田王261断块(低渗透油藏)和自来屯油田自1914断块(稠油油藏)均为亲水性复杂断块油藏.在先导性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实施了以注水、关井、采油为一个周期的注水吞吐开发模式,2个断块吞吐累计增油2.2万t以上。图2表4参10  相似文献   

13.
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受储层高渗带影响,常规重复压裂存在含水率上升、增产幅度低等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根据典型油藏长期注采开发实际,采用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结合加密井生产资料,研究了中高含水油井调堵压裂增产机理,分析了不同调堵压裂参数对油井重复改造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前置调堵控含水、动态多级暂堵压裂提单产”的重复压裂技术思路。通过室内试验,研发了PEG-1凝胶,凝胶主剂质量分数为5%~10%时,可保持较高水平的凝胶强度;优化注入排量为1.5 m3/min,注入量为300~600 m3,可在裂缝深部40~80 m处封堵高渗条带;优化动态多级暂堵压裂技术,缝内净压力提高到5.0 MPa以上,实现了压裂裂缝由低应力区向高应力区扩展,以动用侧向剩余油。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实施调堵压裂后单井日产油量平均增加1.07 t,含水率降低9.0百分点,实现了中高含水井重复压裂“增油控水”的目的。该调堵压裂技术为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井重复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含水期厚油层层内剩余油的分布异常复杂。针对史南油田梁11断块沙二段8油组2层反韵律厚油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细分层内沉积微相,划分均质段,建立厚油层层内三维静态模型,对单砂体进行了多层段的数值模拟,搞清层内建筑结构及剩余油分布,利用侧钻水平井、侧钻井、补孔改层、完善注采井网、间歇注水等措施挖掘厚油层剩余油潜力,提高了油藏采收率,实现区块控水稳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开展了以地层精细对比和三维地震多参数解释为技术核心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工作,对马厂油田的构造、油藏规律进行深入研究,认为马厂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具有含油气井段长,油气藏数量多,含油高度低,规模一般较小,油气分布广泛,各断块自成为独立的油水系统的油气分布特点.西倾的马厂系列断层与东倾地层形成的反向屋脊断块,是良好的含油气圈闭,在断块高部位部署大斜度双靶定向井可实现油藏的高效开发.沙三下4-7砂组及沙四段动用程度低,潜力较大,是滚动增储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6.
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将辫状河地质露头及室内沉积模拟实验成果作为模式指导,通过辫状河单河道识别、地质统计学规律和生产监测资料分析,确定该区辫状河单河道宽140~560 m。根据岩相组合类型及其顶底界面特征,识别出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等5类辫状河储集层构型单元。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发育Se-St-Sh-Sm正韵律岩相组合,纵向渗透率级差大,油水黏度比高,在高采液强度下形成优势渗流通道。高采液强度和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形成底水水锥型水淹,剩余油分布在油井间且丰度高。顺流增生单元纵向渗透率级差小,水淹均匀,剩余油呈薄层状低丰度分布在油井间。图8表3参20  相似文献   

17.
贾然 《录井工程》2021,32(1):120-126
高尚堡油田G 5断块开发较早,并以水驱方式为主。由于大通道已形成,水窜现象极为严重,层内矛盾突出,尽管剩余油储量丰富,但以现有水驱方式注采很难深度挖掘。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对寻找、开采剩余油尤为重要,对高尚堡油田G 5断块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首先对研究区背景概况进行详细刻画,并对G 5断块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其次通过特征实验参数分析,开展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的研究。在研究成果及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差异,对不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提高采收率工艺效果存在的差异,对于高尚堡油田G 5断块油藏采收率的提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桩西油田强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单井产液量高、含水率高、开发效果差、剩余油动用难度大的问题,进行了底水稠油油藏复合增产技术研究。利用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可视化试验,分析了底水油藏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同时针对单一二氧化碳驱易指进的问题,优选发泡剂和稳泡剂,研制了增黏型泡沫体系,并配制了乳化沥青堵水剂以封堵高渗透通道,形成了包括二氧化碳吞吐、增黏型泡沫体系和乳化沥青堵水剂的水平井复合增产技术。复合增产技术在桩1块底水稠油油藏应用7井次,平均含水率降低27.5百分点,累计增油量3 205 t,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现场应用表明,复合增产技术可以解决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含水率高、剩余油动用难度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