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鉴于OCDM的PON监控技术在多用户和实时监控方面的优越性,提出多种编码方案.主要介绍基于OCDM的PON监控技术的1D码、2D码、1D/2D混合码以及周期码的基本原理,并研究分析各种编码方案在监控性能上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主要讨论基于OCDM混合1D/2D码在PON监控系统中的使用及整体模型,该模型是在1D码、2D码基础上提出的,是1D码和2D码的结合体。利用混合1D/2D码技术对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码字,以实现多用户、高信噪比的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3.
基于OCDM(光码分复用)技术和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采用分离编解码方案对可并行光码标签路由技术进行研究.利用光极性特性实现标签与净荷的分离,采用FBG(光纤布拉格光栅)编码器对数据进行编解码.由于系统采用码分复用,允许不同净荷在时间上重叠,同一波长的OCDM标签路径在核心路由器中并行处理,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单奇偶检验码的最大后验概率译码出发推导了LDPC码的消息传递机制。并基于此介绍了LDPC码的分层置信传播译码算法。然后结合工程实现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缩短码实现方案,并通过仿真验证了三种缩短方案的有效性。最后在头部缩短方案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FPGA的高速数传系统,中频环路上进行误码率性能测试表明头部缩短方案在复杂度和性能上有比较好的折中,误码率与理论值相差小于1.5d B。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光码分复用(OCDM)通信系统的编解码器,包括光振幅、相位、频域和可调谐OCDM编解码器等,并在各种编解码器特点、结构、成本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光码分复用(OCDM)的原理,分析比较了常用OCDM技术的优缺点,根据四相位序列中的A序列提出了用四相相移键控(QPSK)实现时域相干相位编码的OCDM新技术,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选出了相关特性好的4个码组,用于实现Tbit/s超高速光纤传输实验系统,可大大提高传输速率及频带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张红 《电讯技术》1999,39(5):37-41
本文对WCDMA系统中移动台能提供的单码和多码两种多速率传输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尽管两种传输方案中信号的动态范围要求不一样,这两种方案的误码率性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传统的空时编码 OFDM 系统模型及误码率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 Turbo 码级联空时格码的 OFDM 系统方案;并给出了该系统在无线瑞利衰落信道中的性能上界和误码率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分集资源,获得相当大的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一维/二维二次素数码、光正交码的构造过程、相关性、容量等特性,分析了它们对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误码性能和用户容量的影响.为得到不同码字与不同维数码字对OCDMA系统的误码率影响程度,仿真比较了一维、二维二次素数码和一维、二维光正交码之间的误码率与同步用户数的关系以及二维素数码与二维光正交码的误码率与同步用...  相似文献   

10.
贾向东  傅海阳  李凡 《信号处理》2011,27(1):113-121
通过对CDMA2000和TD-SCDMA(TD)两个系统的比较研究,指出两个系统的扩频扰码在本质上是等效的,并给出了TD扩频扰码等效原理图。基于此等效模型,文章认为TD系统QPSK调制器发出的每路信号以3电平方式传输,在每路数据中有1/2的码片值为0,这导致有1/2的发信功率不能被充分利用,功率利用率下降;同时TD不具备CDMA2000或WCDMA正交分集发送所提供的1+1备份作用,系统的稳定性较低。为此,给出了一种改进的TD扩频扰码方案(MSS-TD),该方案综合了CDMA2000和TD系统扩频扰码的优点,提高了信噪比、误码率等性能。理论推导和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多径衰落和非多径衰落信道中,采用该方案可在一定的条件下能提升系统的信噪比,降低误码率等性能,特别是当考虑到相邻小区的干扰时,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极化码作为 3GPP 标准制定中的一种信道编码技术方案,具有良好的纠错性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删余极化码的误码率性能,将极化码中基于位反转置换的缩短算法应用到系统极化码,提出一种系统极化码的缩短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AWGN信道中,在高码率条件下,建议的系统极化码的缩短方法的误码率性能优于系统极化码的准均匀凿孔方法,也优于极化码的缩短方法。当码率为3/4、误码率为10-4时,系统极化码的缩短方法比极化码的缩短方法约有0.5 dB的增益,比系统极化码的准均匀凿孔方法约有0.25 dB的增益。  相似文献   

12.
极化码是一种优良的信道编码方案,具有良好的纠错性能.与非系统极化码相比,系统极化码具有更低的误码率以及更好的性能.由于受到核心矩阵的限制,难以构造任意码率的极化码,可以通过凿孔技术来构造任意码率极化码,但凿孔技术导致了性能下降.为了进一步提高凿孔后极化码的误码率性能,将具有反馈值的缩短方法应用于系统极化码,提出了一种基...  相似文献   

13.
为克服电力线通信中脉冲噪声对信息传输产生的影响,采用LT码作为信道编码技术。针对LT码在硬判决下产生的误码扩散效应,提出了LT码与BCH码级联的信道编码方案来解决LT码的误码扩散效应,并改善电力线通信系统性能。首先,给出了LT码与BCH码级联的具体方案,并建立Middleton A类噪声模型。然后对BCH-LT码在电力线通信中的性能进行仿真,得到BCH-LT码译码开销与译码成功率,SNR与BER的关系,同时仿真出LT码与BCH-LT码的FER和SNR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开销一定时,编码越长译码成功率越高,同时相比于LT码,在误码率相同的情况下,BCH-LT码的FER越小,即级联码能获得更高的编码增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光码的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OC-GMPLS)的交换粒度小,资源利用率高.提出一种利用光码分复用技术(OCDMA)生成光码标记的新型二维光码标记构造方案;设计了基于光码标记交换的系统结构,并在忽略系统噪声的情况下,推导了多用户干扰引起的系统误码率;建立了新型光码标记容量和系统性能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表明:该新型二维光标记构造方案能有效扩展标记空间,增加用户数;对波长进行二次复用,提高了波长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光码分复用(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OCDM)在光域对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对用户数据进行全光信号处理,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光通信最有希望的复用技术之一。把OCDM技术和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用于光分组交换(Optical Packet Switching,OPS),能给网络带来许多优点。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基于WDM和OCDM的光分组交换系统,及扩展了系统用户容量又避免了对信号的进行电域处理,实现全光交换。  相似文献   

16.
张红  吴伟陵 《电子学报》1999,27(Z1):11A
WCDMA系统提出了单码和多码两种多速率传输方案.文献[1]用标准高斯近似(GA)方法比较了这两种方案,结果表明两者性能相似.文献[2,3]指出,当接收的干扰用户功率不相等时,这种标准高斯近似并不准确.本文采用改进的高斯近似(IGA)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两种传输方案中信号的动态范围要求不一样,但在AWGN信道上这两种方案的误码率性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等重纠错码的生成方法,给出了利用等重码构造脉冲位置调制的实现方案。设计了两种分别基于Turbo码和mReed—Solomon码的级联码.并对其AWGN信道下的误码率等性能指标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码率情况下,RS码与PPM码的级联码性能优于Turbo级联码2dB。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介绍无线通信系统中为提高系统可靠性而采用的级联码技术方案,然后对级联码方案的选择以及它的纠错性能进行分析,并给出计算机仿真和硬件实现方案,最后证明了本论文所采用的级联码对无线通信系统的误码率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9.
杜超  郭庆 《通信技术》2010,43(3):51-53,167
基于喷泉码的前向纠删编码方法能够解决深空信道长时延、高误码率及链路易中断等特殊环境下的可靠数据传输问题。该方法同时采用系统Raptor码和Turbo码作为应用层与物理层编码方案,利用喷泉码的无率和一致特性克服了ARQ机制在深空通信应用中的瓶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无需反馈信道的情况下为系统提供误帧率保证(10-4~10-5),同时,相比于单纯使用Turbo码的方案,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频带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构造了一种适用于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的新型二维变码重光正交码(2D-VWOOC),用于满足不同用户及业务对服务质量(QoS)的不同要求,以两两正交拉丁方阵序列(MOLS)为波长跳频序列,以一维严格变码重光正交码(1D-SVWOOC)为扩时序列。分析了该码字在不同参数(码长、码重及波长数)下的码字性能;在相同条件下与其他二维变码重光正交码进行对比,该码字码容量较大,误码率相对其他码字低9~17个数量级。在Optisystem仿真中,当系统传输速率为16 Gbits/s时,码重为4比码重为2的用户误码率低2个数量级,能获得清晰端正的眼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