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ET纤维表面呈惰性、不易与树脂浸润,有必要对PET纤维表面进行处理,提高PET纤维的的表面活性,进而提高PET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界面性能。采用冷等离子体技术对PET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利用ES-CA和SEM分析了冷等离子体处理前后PET纤维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层间剪切断口形貌的变化;研究了冷等离子处理前后浸润性、PET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冷等离子体处理PET纤维表面含氧和氮的极性基团增加、浸润性改善显著,进而使涤纶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PET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界面性能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T纤维表面呈惰性、不易与树脂浸润,有必要对PET纤维表面进行处理,提高PET纤维的的表面活性,进而提高PET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界面性能.采用冷等离子体技术对PErr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利用ESCA和SEM分析了冷等离子体处理前后PET纤维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层间剪切断口形貌的变化;研究了冷等离子处理前后浸润性、PET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冷等离子体处理PET纤维表面含氧和氮的极性基团增加、浸润性改善显著,进而使涤纶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性能优异,但其表面活性低,与树脂基体的结合能力较差。为了改善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表面活性,提高其与环氧树脂的界面性能,采用常压脉冲放电与射频放电协同的射流等离子体放电形式,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并系统研究了改性前后碳纤维的表面形貌、单丝强度、与环氧树脂的接触角、表面O/C比、含氧活性基团含量、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ILSS)等参量。结果发现:等离子体处理3次时(约为120 s)碳纤维表面性能最佳,与原样相比,其接触角降低了21.3%,O/C比提升了53.3%,C1s峰上的C-O和COOH含量分别提高了95.61%与179.37%,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提高了64.49%,说明其界面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此外,常压协同射流等离子处理对纤维本体未造成明显损伤,且一定程度上起到修复纤维表面疵点的作用,增加了表面粗糙度,有效提高了碳纤维对树脂的浸润性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辉光放电技术对碳纤维表面进行了连续化空气冷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结果表明: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碳纤维与基体间的粘结性能得到大大改善,其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即ILSS)由未处理的641kg/cm~2提高到871kg/cm~2,达到了日本TΚ300的性能指标。此项技术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公害,可与碳纤维生产线配套使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了等离子体接枝和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来改善凯夫勒纤锥的表面性质。X-射我光电子能谱、电子自旋共振谱、混性质和接触角的测试结果证明处理结果随时间延长并没有明显的老化效应。突验还表明,处理后的凯夫勒纤维抗张强度有所提高,用它制备的坏氧树脂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提高了60%以上。  相似文献   

6.
在工业化生产中,常压等离子体对基体的改性的一个潜在问题是助剂被基体吸收或包覆于基体表面上,影响等离子体表面的改性效果.以甘油涂层溶液作为吸收助剂,研究了其对常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对超高模量聚乙烯纤维(UHMPE)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和纤维粘结强度测试对纤维的表面形态和界面剪切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表征.扫描电镜显示经APPJ处理的UHMPE纤维表面粗糙度有所增加,而界面剪切力(IFSS)随涂层浓度的增加不断减小;同时,干态和湿态的等离子处理条件下,界面剪切力的下降趋势一致,说明甘油涂层的存在会削弱等离子体射流处理UHMPE纤维的刻蚀效果,并且降低纤维与树脂间的粘结性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UV处理Kevlar纤维以改善它与树脂基体间的界面粘结性能.研究了处理时间及光敏剂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XPS和SEM技术研究Kevlar纤维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结构的变化,通过纤维断裂拉伸实验研究UV处理对纤维抗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UV处理对纤维的损伤较小.但表面极性基团增加,比表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Kevlar纤维/UP树脂的界面粘结强度。通过UV处理,材料的拉剪强度可提高16.5%。  相似文献   

8.
应用阳极氧化法对M—40高模量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在酚醛环氧树脂中加入QY8911—Ⅰ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进行基体改性。测定了几种不同体系的M—40/酚醛环氧复合材料在室温和高温(160℃)的层间剪切强度和抗冲击强度,并用SEM观察分析了剪切和冲击断口形貌。结果表明,纤维和基体同时改性的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界面强度,而且具有较好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冷等离子体技术对芒果种子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对冷等离子体改性前后芒果种子纤维表面的形貌结构、静态接触角及动态表面浸润性进行分析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未经过冷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的芒果纤维表面较为平滑光洁,表面呈现负浸润,接触角的滞后现象不明显;经过冷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后,芒果纤维表面刻痕明显,并随着处理时间由5 min增加到15 min,接触角由84. 1°降低到44. 5°,纤维表面呈现正浸润,滞后角由20. 50°提高到32. 41°,滞后现象明显,浸润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吡咯化学沉积聚合方法对聚酯(PET)纤维进行表面改性,研究聚合工艺条件对纤维与环氧树脂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分别用SEM、共聚焦显微镜、DMA及单纤维拔出实验等测试手段对改性前后纤维的表面形貌、粗糙度、聚吡咯(PPy)与基体纤维大分子作用力及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吡咯化学沉积聚合改性是一种有效提高纤维与树脂界面粘结性能的方法.此外,可进一步通过聚合改性工艺条件控制聚吡咯层的形貌及聚吡咯与基体纤维大分子的作用力,从而调控纤维与树脂界面剪切强度,吡咯气相化学沉积后再液相沉积,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比原纤维的提高了127.98%.  相似文献   

11.
数学优化方法在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种数学优化方法及新安江(三水源)模型的理论为依据,介绍了优化方法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将率定成果与API模型进行了对比,说明这3种优化方法在大宁河流域参数率定中应用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文安斜坡内带深层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等方法研究识别隐蔽油藏.通过兴隆1井地层重新划分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应用,将该区沙三、沙四段地层之间重新确定为不整合接触.在三级层序地层框架建立的基础上,刻画各体系域砂体展布特征,构建了坡折带控制沙四下自生自储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通过钻井实践,首次在霸县凹陷发现沙四下段含油层系及新的烃源岩层,实现了深层自生自储式油藏类型的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3.
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计算机机构动画仿真的方法,对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机构双曲柄存在的条件,两连杆铰接点C的轨迹曲线可到达的区域及该轨迹曲线形状随机构结构参数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从而为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综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变截面梁变形计算的初参数法,运用该方法求密炼机转子的变形,并得到了精确的解。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高等学校的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现行高校固定资产计价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设想,研究了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及会计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6.
扬声器的自滤波特性与D类功放失真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动圈式扬声器的电—力—声类比等效线路对动圈式扬声器的频率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利用扬声器的自滤波性能改善因D类功放移相网络引起信号相位失真的方法。同时,采用比较、反馈的方法对音频信号的谐波加以抑制,使得数字功放的总体失真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7.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从而避免虚增企业利润。但在实务中,一些企业却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原则性,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达到操纵会计利润的目的,本文即是从企业滥用资产减值入手,以实例来揭示企业计提秘密准备的意图,以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红土颗粒粒度的分维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分形几何理论,探讨红土在不同处理方法下其颗粒粒度的分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土的颗粒粒度具有线性分形结构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分维值的大小反映了土中颗粒粒度的分布情况,并与土的物理力学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分维是描述土的颗粒粒度的一个新的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9.
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对独立学院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独立学院学风的种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并由此探讨了建设优良学风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给出了圆锥面截交线为椭圆时的投影方程,分析了截交线的投影形状,为准确作图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用解析法分析了圆锥面与圆柱面正交时相贯线的投影形状、特殊点位置及其作图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