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伟灿 《建筑师》2023,(2):113-119
美国的居住隔离现象一直备受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是众多学科研究的焦点。深入了解美国居住隔离产生的原因及其变化,对我国的城市发展和政策制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剖析了美国居住隔离的成因,总结了其发展变化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并系统介绍了美国包容性住房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居住隔离的影响。分析认为:(1)导致美国居住隔离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社会偏好和歧视;(2)美国种族居住隔离依旧明显但程度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居住隔离模式逐渐偏向阶层之间的居住隔离,其尺度也从社区上升到城市;(3)居住隔离加剧了社会不平等,抑制了弱势群体的流动性,最终导致贫困集中和社会矛盾激化;(4)包容性住房政策可以有效提高保障房的供应量,有消除居住隔离、促进社会融合的潜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三点对中国住房政策的启示:大力推行并优化包容性住房政策,促进社会融合;深化户籍改革、扩大住房保障的覆盖面,消除体制化的弊病;住房保障既要“补砖头”又要“补人头”。中国住房政策应吸取美国居住隔离和包容性住房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城市内部居住迁移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城市地理学视角,梳理西方城市居住迁移特征、迁居影响因素、迁居与城市空间重构等核心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国内广州、北京等城市的实证研究为重点,介绍国内城市迁居研究的主要发现,总结既有研究中的问题与困难.研究发现: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是中西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不同年龄、种族、收入、家庭结构、住房属性等社会经济属性的群体在迁居频率、距离、方向和迁居原因上存在明显差异;我国“计划”与“市场”双轨制并存时期的城市居住迁移,与西方城市在迁居特征、模式、机制和社会空间结果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在此基础上,指出进一步开展城市居住迁移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并提出我国未来城市迁居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
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居住隔离——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居住隔离的社会经济背景,并以上海为例,从多层次的住宅供应体系、居住隔离的空间分布、居住隔离的外部表征三方面对其加以考察,重点描述居住隔离的空间特征。最后指出,在住宅产业化进程中,遏制居住隔离现象是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杨震  伍秋橙  孟圆华 《住区》2021,(2):72-82
城市发展过程中,外来移民群体同质性聚集形成“移民住区”,居住隔离现象反映了移民住区面临的空间问题与融合困境.在既有的居住隔离应对实践与研究中,较多关注宏观层面,微观视角相对缺失.本文以美国波士顿北端移民住区为例,详述其在“居住空间修复、商住空间更新、住区边界缝合、人文场所塑造”四方面的微观空间营造作法,总结归纳出“政策...  相似文献   

5.
在大都市郊区,随着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市区居民和郊区农民两股人流都涌向郊区,在郊区的城镇形成混居。由于这些混居住户在文化背景、收入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较大,常常造成居住空间分异,甚至在一个住区内,出现富人区和穷人区明显隔离的现象。这种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在西方国家表现得比较明显,尤以美国为突出。美国的居住空间分异,主要是由于种族差异、收入差异和社会地位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与美国相比,上海郊区住区的居住隔离虽然还不太明显,但在近郊一些城镇,也已开始出现。目前主要表现为两类人群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居住隔离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住区管理体制的变迁以及城市住宅开发渠道的日益拓宽,各种新型的住区不断涌现,城市社区居住隔离的现象日趋明显。目前,对居住隔离问题展开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宏观层面居住隔离的空间格局、动力机制以及分异模式。虽然也有就一些特定社会空间的实证研究,但都是针对不同类型社区之间的分异探讨,而针对混合型社区居住隔离(居民个体心理层次与社区内部分异)的微观能动及深层次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7.
关注城市中心区既有住区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形态双重隔离现象,重点分析了住区公共空间异化与社会隔离问题;在明确公共空间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既有住区更新居住融合的社会目标,指出了通过公共空间重构促进居住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最后,以公共空间重构为切入点,探讨了居住融合导向下的城市中心区既有住区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全球城市理论为视角,探索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和其影响机制。基于小尺度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数据,分别选取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差异指数、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分析新移民居住空间特征,并结合相关规划分析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新移民主要聚集于外围地区,其居住空间分异在城市郊区更为显著,而中心城区新移民已基本融入本地居民生活,新移民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此外,上海和中国其他世界城市的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的机制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新移民聚集区在形成机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心城区主要受到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城市外围地区主要受到市场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微型居住空间是未来有效解决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住房问题、实现城市高质量健康发展目标的重要居住类型.基于存量时代居民对居住的新需求,识别当代居住生活新特征和居住空间新认识,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小尺度户型的研究与实践,从多角度不同层面对微型居住空间概念与居住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我国城市居住空间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受城市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的影响,居住空间已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基于2007年南京都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常住人口统计数据计算了南京都市区各研究单元居住密度,利用居住密度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初步探讨居住密度分析方法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研究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明了城市居住隔离的概念及内涵,对国外居住隔离研究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居住隔离状况及研究重点,并着重剖析了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居住隔离研究的背景、现状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倡导还是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美国当代城市开发中"同利开发"(CommonInterest Development)与"城市控制"(Urban Containment)两大现象对于居住空间分异影响的综述和分析,探讨如何解读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居住空间分异问题.欧美城市开发的经验表明同质型社区对居住分异的正向影响.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对居住分异的调解应通过政府介入和规划的控制在一定空间尺度上实现空间利用的高效率.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人口分布状况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吕露光 《城市规划》2004,28(6):74-77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其社会学后果之一是会形成城市贫困人口区域化分布,富裕人群和贫困人群相对隔离。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其解决方法和局限是什么?本文在社区调查的基础上做出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无形中导致了人们收入上的差异,从而选择了不同的居住方式,对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这一现象,我们应当鼓励不同收入群体在居住空间上的相互融合.通过对混合居住模式的探讨,希望能够从中总结出它的设计要点,最终达到防止社会分化,创造和谐社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家庭居住空间已不仅是日常生活起居的场所,更承担了如办公、娱乐、隔离等特殊功能属性,居民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不适应性"问题,改变了使用者对传统居住空间的认知观念.通过对疫情期间居住方式改变的分析,结合使用者真实需求,从空间设计、居住健康、人性化设计、装配工业化等方面探索人与居住空间、居住空间与...  相似文献   

16.
随着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张家港为例,从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入手,探讨张家港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历程及特点、影响未来居住空间布局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张家港城市居住空间布局规划方案,并提出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闭社区——社会分异的消极空间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伟轩  朱喜钢 《规划师》2009,25(11):82-86
随着我国福利制度改革、社会阶层分化、住房市场化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革,现代封闭社区开始在中国城市大量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新建居住区的主导模式。然而,封闭社区所引发的城市空间私有化、居住隔离程度加剧等社会负面效应,严重有悖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政府应推行具有包容性的住房发展计划,城市规划设计者应着眼于具有社会理性的城市居住区设计,以有效缓解居住隔离程度,减少我国城市转型的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18.
公共住房在改善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状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收入者聚居的趋势,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而混合居住模式则是缓解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将从公共住房带来的居住分异研究入手.结合混合居住模式理论及实践,对公共住房如何应对居住分异和混合居住的实现途径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城市居住隔离的模式--兼析上海居住隔离的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了居住隔离的物质景观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归纳概括了居住隔离的若干动态模式,并对上海现阶段的居住隔离模式进行了整体上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正>传统英美背景下的居住隔离研究,在定义、量度和尺度等方面已有丰富和深入的研究成果。然而,居住隔离会根据城市政治经济结构、阶级组成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我们对于世界上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差异知之甚少。在Thomas Maloutas和Kuniko Fujita编写的《居住隔离的比较研究——理解社会背景的多样性》一书中,比较了全球范围内一系列城市,探讨了居住隔离的空间模式和发展趋势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