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为研究植草沟对降雨径流污染的削减效果,于校园绿化带路段建立植草沟示范点,并在研究校园总体降雨水质和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特性基础上,开展植草沟对屋面雨水和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校园降雨径流中COD和NH3-N浓度较高,需进行控制;且屋面雨水相较于道路径流水质污染更为严重,可能的原因是沥青油毡屋面材料中有机物的释出增加了径流水质的有机物污染程度;屋面雨水降雨初期污染较为严重,但屋面雨水与道路径流各污染物浓度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均呈现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植草沟对屋面雨水COD的去除率为59%~98%,浊度的去除率为50%~83%,TP的去除率为59%~93%,NH3-N的去除率为49%~88%。可见,渗透型生态植草沟作为一种植被生态排水沟渠,有助于减少不透水下垫面的覆盖程度,对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北京市城区雨水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基于近几年北京东南城区17场典型的自然降雨和不同下垫面径流雨水水质检测结果,分析了雨水的水质特性及其化学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东南城区自然降雨和地表径流雨水水质为重碳酸盐钙组Ⅰ型;雨水水质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和含氮化合物;雨水的pH值与雨水中碱性粒子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水的稳定性主要受CaCO_3溶解沉淀过程控制,除机动车道径流雨水为沉积性水质外,自然降雨和其他地表径流雨水多呈侵蚀性.因此,在城区雨水利用过程中应注意雨水水质污染和工程设施侵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降雨水质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安市降雨过程中不同下垫面径流雨水水质分析,研究了雨水中污染物来源及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市径流雨水中SS、COD、NH3-N、TP均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Ⅴ类标准;其中SS、COD、TP主要来源于径流过程雨水对下垫面的冲刷,NH3-N主要来自源于降雨对大气的直接淋洗;径流雨水中各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历时呈下降趋势,最终趋于稳定;雨水径流污染物SS与COD、TP、NH3-N的相关性较强,说明污染物质多以SS形态存在,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和雨水处理的关键是去除雨水径流中的SS.  相似文献   

4.
了解径流水质变化规律是控制与治理径流污染实现雨水资源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济南城区不同下垫面多次降雨事件不同降雨历时的雨水径流进行采样并检测,分析了济南雨水径流的水质特性、雨水径流冲刷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雨水径流水质差异大,初期径流中污染物质含量高,随降 雨历时的延长径流中污染物浓度迅速降低,径流水质受局部环境影响明显,SS与CODCr 、TP、TN等污染指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等特性,并模拟得出济南不同下垫面径流污染物浓度变化模型,分析了初始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综合冲刷系数K等影响冲刷规律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雨水水质控制与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城市绿地调控城市降雨地表径流污染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植被覆盖、径流污染物浓度、土壤层深度、地下水、水力负荷与停留时间对城市绿地削减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中和高3种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水平(CODCR为68、137、550 mg/L;TN是3.01、7.51、30.06 mg/L;TP为0.29、0.69、2.73mg/L;NH4+是0.44、1.61、2.19mg/L),水力负荷为3.5、3.0、2.5cm/h,持续进水1h条件下,城市绿地具有良好且稳定的污染削减能力,对CODCR、TN、TP、NH4+的平均削减率分别达到41.52%、78.96%、84.68%,50.21%、70.23%、60.91%,73.18%、95.88%、94.99%,62.72%、55.16%、69.98%。受土壤复氧能力和水力停留时间的限制,绿地覆盖对污染物CODCR与TN削减率的影响不明显。城市绿地污染削减率随着降雨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升高而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城市绿地对雨水地表径流污染削减作用主要发生在深度35~65cm土层内。城市绿地对低、中和高污染浓度水平各污染物削减率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低影响开发(LID)是采用源头控制理念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一种雨水管理方法,它代表着雨水处理的最新理念,对路面径流污染有良好的改善作用.针对雨水处理及减少路面径流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包括双层透水路面在内的3种典型透水路面结构,以提高降雨时路面排水能力,减少路面雨水径流,评价了该路面的径流污染净化效果及其耐久性.  相似文献   

7.
正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源作为受纳水体的面源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雨水径流,特别是初期降雨,COD含量甚至高达2000mg/L以上,大大超过城市生活污水的浓度,其它指标也达到较高的污染浓度。1990年美国关于水体污染的调查表明,约30%的地表水污染物超标是由非点源污染造成的。因而,采用合理的模型估计暴雨期面源污染物的汇集过程,从而对降雨过程中形成的径流污染进行合理的控制,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城市区域内雨水的汇集和输送主要由雨水管道完成的,研究雨水管道中的污染物输送规律,就可以制定有效的中途或终端  相似文献   

8.
道路雨水径流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海绵城市的建设,初期径流弃流等源头减排技术成为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为了提出适宜的城市道路雨水初期弃流量,削减城市面源污染,对北京温榆河公园来广营北路部分路段的雨水进行了监测采样,得到了2022年6—8月共计13场降雨的雨量、流量和水质等过程数据。采用基于污染物累积负荷M(累积径流量V)曲线初期冲刷效应的评价方法分析了来广营北路的初期径流效应,并探讨了适宜北京城市道路的初期径流弃流量及弃流效果。结果表明:城市道路各降雨类型初期径流效应存在较大差异,该道路初期径流弃流量宜采用6 mm径流深,该弃流量能控制大部分中小降雨的径流污染,其余场次降雨弃流后径流中总磷、总氮、氨氮、悬浮物和化学需氧量的平均负荷削减比例分别为31.85%、32.78%、32.30%、34.31%和30.95%。  相似文献   

9.
江西某校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某校区的水体(丰收水库、龙腾湖)为受纳水体,对降雨产生的路面径流及丰收水库和龙腾湖水体进行采样,水质分析项目分别为pH、BODs(五日生化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SS(悬浮物)、TN(总氮)、TP(总磷).以COD、SS作为主要的水质分析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确定路面降雨径流的污染特征,径流污染对校园水库、湖泊水质的影响,从而为路面径流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天津平顶沥青屋面径流雨水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监测天津市不同功能区(文教区和居住区)的平顶沥青屋面径流雨水水质的基础上,探讨了屋面径流雨水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规律及污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平顶沥青屋面的初期径流雨水污染严重,CODCr、TOC、BOD5、TN、色度和浊度均超出地表水V类或生活杂用水标准,CODCr、BOD5和TN浓度的最高值可以达到1 632,399.814,55.01 mg/L,不宜直接收集回用.屋面径流雨水BOD5/CODCr为0.201,可生化性低.  相似文献   

11.
杭州市城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降雨径流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城区流域水质的主要因素,与水体水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以杭州市为例,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径流水质进行了监测,并对地表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出流规律,污染物的事件平均质量浓度(EMC),以及污染物负荷量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径流初期5~20min,地表径流污染物质量浓度大多达到较高值,随着降雨历时的延续,污染物质量浓度呈波浪状降低,直至趋于平稳,具有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年负荷量在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高低顺序为:交通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相似文献   

12.
山地城市径流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重庆主城某大学校园为例,对路面、屋面和绿地等3种典型的城市下垫面径流水质进行了监测,指标包括pH、悬浮固体(SS)、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等。研究结果表明:除TP外主要污染物质的平均浓度均超过地表水环境Ⅴ类标准,降雨径流SS的平均浓度可高达1.73×103mg/L,COD和NH3-N平均浓度可高达76.25 mg/L和3.67 mg/L;存在显著地初期冲刷效应,混凝土路面的SS、COD、NH3-N的初期径流浓度分别为2.33×103mg/L、106.4 mg/L、5.64 mg/L,初期径流浓度相当于全场降雨径流浓度的2-4倍左右,其最高值出现在产流后10~15 min内。对比3场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径流水质,降雨强度越大,径流污染物浓度越高,其中降雨强度对大坡度路面的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选择无锡江南大学校园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天然降雨及不同下垫面的3个观测点进行了监测取样。结果分析表明,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各污染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过程随着降雨特性的不同而不同。雨强均匀,水质波动较小;雨强较大,除NH+4-N外,其余污染物变化均较大。不同下垫面地表径流污染程度不同,整体水质呈弱碱性,路面TP、COD和SS最高,分别达到0.216 mg/L、170 mg/L和710 mg/L;而草坪中的TN和NH+4-N含量最高达7.5 mg/L、0.5 mg/L左右。同时,不同的污染物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污染特征。整体污染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4.
不同结构透水路面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三种不同透水路面,利用天然雨水进行模拟降雨实验,分析研究了其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消减情况。当降雨强度为1.71mm/min和0.70mm/min,降雨历时分别为60min和20min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透水路面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效果与透水路面结构、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雨水径流水质有关,且透水砖和透水草皮砖路面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消减效果最好;当降雨强度小时,三种透水路面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文中分析了城市化对城市气候、降雨径流特性、地下水资源以及水质的影响,并针对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To meet the demand of urban rainwater integrated management, we designed and complemented a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system of urban rainfall infiltration regulation parameters. We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quantitative regulations of urban underlying surface rainfall infiltration conditions and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 simulated experimental system. I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an effective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 and selection of water storage material, we simulated the major parameters of an experimental area rainfall, soil moisture and water storage capacity by providing an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area runoff coefficient, obtained from basic data.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路降雨径流污染日益加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街区土地利用过程中道路交通布局结构的不合理。文章基于杭州市地形图和谷歌地图,解译得出杭州4个典型街区的道路交通布局结构指数,并通过实验的方法同步得到4个街区的水质指数;运用SPSS和Matlab软件,分析降雨径流污染及其与街区道路交通布局结构的相关性。结论为:交通性路网是造成城市道路径流污染的主要原因;非交通性路网密度的增加及公共交通环境的改善能够引导优化居民出行方式,有效抑制个体机动化出行,避免道路雨水径流水质的持续恶化。最后,提出面向径流水质优化的城市街区道路交通布局结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点源污染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指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和径流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的水体污染,是相应于点源的重要污染源类型。非点源污染的危害与严重性随着点源污染控制能力的提高而逐渐表现出来。介绍了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比较了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采集水样与实验室化验,分析了由城市降雨径流造成水环境污染的程度、污染物类型和各污染物浓度随径流时间的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规律性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