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合成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共聚物 ,测定了水溶性偶氮化合物 -RH引发体系 (PAA·2HCl-RH)和过硫酸钾 -RH引发体系 (KPS -RH)引发共聚反应时单体DM和AM的竞聚率 ,以及PAA·2HCl-RH体系用于DM -AM共聚时的活化能。结果表明 :PAA·2HCl-RH引发DM -AM共聚时 ,DM和AM的竞聚率分别为 0 .174和 6 .8,活化能为 33.2 5kJ/mol;而KPS -RH引发DM -AM共聚时 ,DM和AM的竞聚率分别为 0 .0 76和 7.1。  相似文献   

2.
以丙烯酰胺(AM)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氧化还原剂-偶氮盐为引发体系,采用光辅助引发聚合法对阳离子度分别为30%和40%的P(AM- DMDAAC)的制备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单体质量分数,引发温度、pH值、助溶剂和络合剂用量等因素对聚合物特性粘数及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阳离子度为3...  相似文献   

3.
阳离子絮凝剂PDA引发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NH4)2S2O8-NaHSO3、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NH4)2S2O8 3种引发体系引发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0与丙烯酰胺(AM)水溶液共聚合的实验研究结果,探讨了采用不同的引发体系时,聚合反应工艺条件对共聚物特性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相对分子质量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合成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梦耀  曾普  张广杰 《应用化工》2007,36(3):211-213,223
以丙烯酰胺(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单体,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DMDAAC-AM共聚物。用正交实验法考察了引发剂用量、温度、单体配比、pH等因素对共聚物阳离子度、特性黏度,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70℃,pH=8,引发剂量为4 mL,DMDAAC∶AM(质量比)=1∶1时,得到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用所制得的CPAM对高岭土模拟悬浊水样进行的絮凝实验,发现相对分子量为1.73×106的CPAM的絮凝效果最好,浓度为0.05%的CPAM溶液仅用0.4 mL便可使浊度为22.4的皂土悬浮液的浊度去除率达到85.8%。  相似文献   

5.
水溶液聚合法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PDA引发体系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共聚物的引发体系进行了详细地总结,并提出了引发体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油溶性引发剂引发反相乳液聚合制备P(DMDAAC-AM)及其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新龙  周环  张跃军 《精细化工》2005,22(8):604-606
用油溶性的引发剂引发,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酰胺(AM)共聚物P(DMDAAC-AM)(PDA),聚合反应中V(水)∶V(油)=1∶1.2,w(单体)=33%,n(DMDAAC)∶n(AM)=1∶9。研究了不同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最佳加入量为m(引发剂)∶m(单体)=0.5∶100。探讨了PDA在纯水中的黏度特性,所制备的PDA呈典型的高分子电解质特性,稀溶液的比浓黏度随质量浓度变稀而增大。对PDA的应用性能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降解淀粉/DMDAAC-AM接枝共聚物复鞣剂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吕生华  马建中 《精细化工》2003,20(9):561-563
酶降解淀粉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丙烯酰胺(AM)在引发剂(NH4)2S2O8(APS)作用下进行了接枝共聚合反应,制得阳离子型淀粉复鞣剂。第一步酶降解条件为m(蒸馏水)∶m(淀粉)∶m(α 淀粉酶)=180∶20∶0 2,在60℃降解1h。第二步接枝聚合反应条件为m(DMDAAC)∶m(AM)∶m(APS)=40∶20∶1 5,在75℃保温反应2h。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及接枝效率分别为150%和78%,单体转化率及阳离子度分别为98 5%和37%,复鞣革对于染料及加脂剂的吸收率分别为97 3%和96 2%,用红外光谱(FTIR)对复鞣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AIBA·2HCl-NaHSO3引发下DMDAAC-AM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万忠  乔学亮  陈建国  李绵贵 《化工学报》2005,56(10):1998-2003
采用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AIBA·2HCl)和NaHSO3(RH)组成的引发体系,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溶液的pH值、引发剂复配和加料方式等因素对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酰胺(AM)共聚合反应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 ℃、nAM∶nDMDAAC=4∶1、ω(monomer) =30%和引发剂AIBA·2HCl-RH的浓度为1.0×10-4 mol·L-1的条件下, pH=7.0时, DMDAAC-AM共聚物的特性黏数达11.56 dl·g-1;pH=10.0时,特性黏数最高达13.60 dl·g-1.采取连续加料方式,可获得阳离子度38.8%,特性黏数达11.61 dl·g-1的共聚物.进一步测得该引发体系30 ℃下,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3.25 kJ·mol-1,单体的竞聚率为γAM=6.800,γDMDAAC=0.174.  相似文献   

9.
AIBA·2HCl-NaHSO3引发下DMDAAC-AM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AIBA·2HCl)和NaHSO3(RH)组成的引发体系,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溶液的pH值、引发剂复配和加料方式等因素对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酰胺(AM)共聚合反应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 ℃、nAM∶nDMDAAC=4∶1、ω(monomer) =30%和引发剂AIBA·2HCl-RH的浓度为1.0×10-4 mol·L-1的条件下, pH=7.0时, DMDAAC-AM共聚物的特性黏数达11.56 dl·g-1;pH=10.0时,特性黏数最高达13.60 dl·g-1.采取连续加料方式,可获得阳离子度38.8%,特性黏数达11.61 dl·g-1的共聚物.进一步测得该引发体系30 ℃下,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3.25 kJ·mol-1,单体的竞聚率为γAM=6.800,γDMDAAC=0.174.  相似文献   

10.
利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氧钠(APS-RH)引发体系,研究了聚合反应的温度、丙烯酰胺(AM)对氯化二甲基二烯丙基铵(DMDAAC)的物质的量比等因素以及几种不同的氧化-还原体系对DMDAAC-AM共聚反应规律的影响.在w(DMDAAC+AM)=30%;w(APS)=0.01%时,适宜的反应条件为:n(AM):n(DMDAA...  相似文献   

11.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水溶性偶氮化合物-亚硫酸氢钠引发体系,合成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共聚物P(DMDAAC-AM),采用红外光谱、差热分析和核磁共振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证实了聚合物的结构。对P(DMDAAC-AM)的分子量测定进行了讨论,给出了一点法测定聚合物特性黏度的适宜溶样浓度。  相似文献   

12.
光辅助引发制备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共聚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福胜  徐世莹  于世涛 《应用化工》2011,40(2):307-310,328
采用光辅助引发技术,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酰胺(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共聚物P(AM-DMDAAC)。考察了引发体系、单体配比、引发温度、溶液pH值、络合剂和引发剂质量分数等因素对产物特性黏数及溶解性的影响,并与传统的引发剂引发聚合结果进行了对比。在单体浓度30%,m(DMDAAC)∶m(AM)=20∶80,引发温度20℃,pH值6.0,EDTA.2Na用量0.001 0%,引发剂质量分数0.003 0%条件下,产物的特性黏数达12 dL/g以上,溶解时间67 min,用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衣康酸(IA)为共聚合单体,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作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膨胀计测定共聚合动力学速率方程和表观活化能,用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分析(TGA)和差示热扫描(DSC)表征两性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co-DMC-co-IA)。共聚合热力学计算表明,在T820.5 K的条件范围内,共聚合自由能变化ΔG0。结果显示,共聚合速率方程为Rp∝k[DMDAAC]1.43[DMC]1.36[IA]0.97[引发剂]1.5,表观活化能Ea=33.3 k J/mol。  相似文献   

14.
选择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为助剂,通过逐渐滴加单体与引发剂的方法进行聚合反应,合成了絮凝剂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共聚物(PDA)。探索了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对合成的目标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确保合成产物结构的正确性;对共聚物进行了粘度、絮凝效果测试,结果表明,PDA共聚物絮凝剂在膨润土分散液中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可快速沉淀,沉降高度0.5 cm需要时间不超过30 s,放置24 h沉降高度可达3.8 cm。  相似文献   

15.
田立颖  杜杨  吉法祥  魏焕曹 《精细化工》2000,21(10):569-569
用二步法合成了季铵盐阳离子单体N ,N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DMDAAC)。第一步 ,向反应瓶中加入 1mol二甲胺的水溶液 ,控制温度 40℃以下 ,滴加 1mol氯丙烯和 1molNaOH水溶液 (其质量分数为 40 % )。滴加完后再反应 2h,分取上层有机相 ;第二步 ,将有机相加入反应瓶中 ,同时加入适量的丙酮 ,控制温度在 30℃以下 ,滴加 1mol氯丙烯 ,反应 4h。过滤、洗涤、干燥得阳离子单体DMDAAC ,总转化率为 63%。以n(DMDAAC)∶n(丙烯酸胺 ) =1∶3在水溶液中共聚 ,合成了阳离子共聚物 [P(DMDAAC AM) ]。反应以分别占单体总质量的 0 5 %的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 ,反应温度 40℃ ,反应时间 6~ 8h。并利用IR、1HNMR对单体和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6.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23  
张跃军  顾学芳 《精细化工》2002,19(9):521-527
对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PDA在合成、分析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归纳了影响聚合反应过程和产物性能的诸因素 ,例如 :单体的纯度 ,反应的热效应 ,单体的转化率和PDA产物分子链段的均匀性等。讨论了合成PDA的水溶液聚合、反相乳液聚合和反相悬浮聚合等方法。对共聚物PD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结构表征、残留单体的含量和阳离子单体转化率等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对PDA在诸多领域 ,如 :日用化工、污水处理、造纸、采矿、石油工业等行业的应用情况作了分类阐述。在此基础上对PDA的应用和开发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宋辉 《应用化工》2010,39(6):870-873
用自制的引发剂,通过溶液聚合反应合成了淀粉、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季铵型淀粉基强阳离子高分子聚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最佳反应条件为:接枝共聚反应引发剂用量为0.15%,m(淀粉)∶m(AM+DMDAAC)=3∶7,m(AM)∶m(DMDAAC)=7∶3,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50℃。产物对油田污水中油和固体悬浮物的去除率优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  相似文献   

18.
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及马来酸酐(MA)为单体,(NH4)2S2O8/NaHSO3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水为溶剂,通过溶液聚合制备了一种新型两性共聚物阻垢剂。用红外光谱和热分析方法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探讨了聚合工艺条件对共聚物阻垢效果的影响,评价了其阻垢分散性能。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对碳酸钙、磷酸钙具有优异的阻垢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分散氧化铁性能。当共聚物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其对碳酸钙的阻垢率达90%以上,对磷酸钙的阻垢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9.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PDA在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结果为主线,分析讨论了合成PDA的水溶液聚合、反相乳液聚合和反相悬浮聚合方面的研究进展实例。进一步归纳分析了聚合反应条件如:单体的摩尔比和浓度,单体所含杂质种类数及质量分数,引发剂的种类和用量,聚合反应温度等对产物PDA特征黏度和单体转化率等性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PDA合成研究工作的前景作了展望。引用文献54篇。  相似文献   

20.
AM-MAA-DMDAAC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中华 《化工科技》2001,9(1):15-18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了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多元共聚物,研究了合成条件对共聚物的特性粘数[δ]及共聚物的泥浆性能的影响,初步评价了共聚物的泥浆性能。结果表明,AM-MAA-DMDAAC共聚物热稳定性好,降滤失能力和耐温抗盐能力强,防塌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