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6、笔头的磨损研究磨损是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中表层材料不断损伤的过程,它是伴随摩擦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磨损分类方法表达了人们对磨损机理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分类观点,至今还没有普遍公认的统一的磨损分类方法,其中一种分类为:磨粒磨损;粘着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微动磨损。  相似文献   

2.
5、笔头匹配墨水后的摩擦研究前文中介绍了笔头在不加入书写介质的情况下,即所谓"干摩擦"的情况下笔头的摩擦状况,以及采用圆珠笔书写润滑度检测仪检测的结果与分析。而实际书写中均为加入墨水或油墨的情况下的书写。因此,在球珠、球座体、书写介质三者之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书写润滑度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提升书写性能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本文通过对圆珠笔书写时摩擦状况的研究,在书写受力分析、摩擦力理论计算、模拟测试以及反复验证的基础上,发明了圆珠笔书写润滑度检测方法及其检测仪器,并且运用圆珠笔书写润滑度检测仪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包括笔头摩擦研究,笔头匹配墨水后的摩擦研究,笔头的磨损研究等。通过对书写润滑度的研究,将原先无法定量的、只能依靠有经验的人的感觉与比较来判断的书写手感顺滑性这样一个感官性指标,提升为可以定量的、通过仪器来检测的书写润滑度检测项目,并且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积累,找到书写润滑的基本规律,以及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用以指导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等生产实践,必将极大地推动书写润滑度乃至整个书写性能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4、笔头摩擦研究⑴笔头样品的收集圆珠笔的笔头按照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规格、不同的加工方式、不同的生产厂家,可以有非常多的不同组合,我们以常用的、典型的、能覆盖各种类型为样品收集原则,共收集样品60种。在验证了圆珠笔书写润滑度检测仪的重复测试的一致性,及其检测数据与实际书写手感之间的关联度之后,我们采用自行研制的圆珠笔书写润滑度检测仪对收集的60种不同笔头全部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5.
<正>圆珠笔在书写时,其笔头前端的球珠与书写面(通常为纸张)接触,由于同时受到垂直向下的书写压力和水平方向的推力,球珠会将书写压力传递给书写面,而书写面反作用力给球珠,并通过球珠传递到支承球珠的球座底部,即在球珠与支承其的球座底部之间,以及球珠与书写面之间分别形成了两对压力与反作用力,同时,由于水平方向的推力以及球珠与书写面之间的摩擦阻力作用,会使球珠转动起来;由于书写介质(油墨或墨水)对书写面的润湿性大于对球珠的润湿性,  相似文献   

6.
墨水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必需的书写材料之一。通常,我们把用以书写文字、描绘图画、标记符号的液体消耗材料统称墨水。我国古代用墨源远流长,据历史文献记载,我们祖先用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世纪的黄帝时代之前。汉末至魏晋之后,我国的制墨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出土的东晋古墓中的古墨和古砚,经化验分析,墨的成分大致与现代墨相同。北魏《齐民要术》一书中有对制墨工艺的完整叙述。建国以来,我国的制墨业更有了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圆珠笔问世至今才60多年时间,已发展成为除木杆铅笔之外数量最大的笔类产品,并且品种门类也日益壮大。在最初的用高粘度油性油墨作为书写介质的圆珠笔的基础上,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发明了用低粘度水性墨水作为书写介质的水性圆珠笔(滚珠笔),进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发明了用介于高粘度油性油墨和低粘度水性墨水之间的中粘度凝胶状水  相似文献   

8.
四、球珠与书写面的滚动摩擦假如一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作无滑动的滚动时,由于两物体在接触部分受压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对滚动的阻碍作用,叫"滚动摩擦"。滚动摩擦实际上是一种阻碍滚动的力矩。摩擦学原理认为,滚动摩擦阻力主要由以下几种因素组成。1.微观滑动其实所谓的无滑动的纯滚动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情况下在有外力驱动的滚动中,很容易产生微观滑动以至明显的滑动,特别是微观滑动是滚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微观滑动所产生的摩擦阻力占滚动摩擦的较大部分,它的机理与滑动摩擦相同。圆珠笔在书写时会给予一定的书写压力和驱动力,如果在连续划线中出现虚线或断线的现象,有可能是  相似文献   

9.
对表5和表6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黑色中性墨水稳定性快速检测的判定标准如表6所示。当黑色中性墨水及其制成的笔芯经上述高温加离心处理后,其黏度变化率绝对值低于10%,触变指数变化率绝对值低于5%,颗粒度变化率绝对值低于15%,ZETA电位变化率绝对值低于5%,表面张力变化率绝对值低于5%,稳定性参数低于0.04,初写性能初始书写即正常。  相似文献   

10.
1、前言笔芯一般由球珠、球座体、油管、油墨、浮塞(尾塞)等组成。笔芯油管内的油墨在空气的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通过供墨系统和出墨系统流入笔尖,在球珠滚动的过程中将油墨在书写纸上留下墨迹。圆珠笔和圆珠笔芯生产商对国产圆珠笔用油墨的质量要求是除了颜色上的选择外,还要保质期长。油墨在笔芯中贮放时间长,在贮存及书写过程中,溶液必须稳定,不发生沉淀结晶。油墨变质硬化,油墨内有汽包或杂质造成油墨脱节和拔节,致使油墨失灵而造成书写不好。油墨中  相似文献   

1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细笔头圆珠笔的水基墨水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将至少包含水、着色剂和水溶性溶剂的墨水组合物与至少一种超细颗粒混合,所述颗粒选自氧化铝、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碳化硅和碳化钨中,所述每种颗粒的平均粒径小于0.1um,其中基于所述墨水组合物的总量,所述超细颗粒的混合量为0.002至2重量%,特别优选所述墨水组合物在1rpm下借助锥板型旋转黏度计(1°34’R24锥)测量的黏度为50至2000mPa·S(25℃)。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球珠直径为0.4mm或更小的细笔头圆珠笔,其中填充有上述的水基墨水组合物。  相似文献   

12.
一种水性颜料色浆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公开说明书7页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性颜料色浆及其制各方法,特别适用于颜料型中性墨水等水性笔用墨水的配制;该色浆含有颜料10~45%,去离子水30~80%,pH调节剂0.1~2.5%,阴离子型分散剂与非离子型分散剂摩尔比在0.1~1.5之间的复合分散剂1~20%,抗菌防霉剂0.01~2%,消泡剂0.01~1%,并添加能赋予色浆良好的后续使用性能的复合助溶剂1~25%,经预分散和精分散两个工序,制备出与水性墨水或涂料,特别是与中性笔用墨水相容性好的水性颜料色浆。本发明的优点:与水性墨水或涂料等配制体系相容性好;黏度低,着色力高,稳定性好;本发明的水性颜料色浆制备过程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9、油墨的冒油和收口角度的确定国内圆珠笔用油墨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抗静态渗漏的性能的提高,书写润滑性和初笔性能的提高,动态冒油的减少(动态冒油指在书写的过程中线条产生堆墨点现象),目前正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笔芯断线→缩短油孔或扩大油孔→油墨提高不冒油性能→笔芯更易断线,这种状态光靠油墨去解决不冒油是不全面的,冒油的主要原因有三个:a.油墨的不冒油性能;b.铜头的结构;c.笔芯的收口。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圆珠笔滑度研究的现状:分析几种有代表性的圆珠笔滑度测量装置,研究其利弊,并针对测量不准确的现状开发了一种新的测量装置——滑度仪:描述滑度仪的测量原理及系统设计,并通过实验数据说明其测量的优越性,基本解决了测量不准确的情况,测量重复一致性不超过15%,与手感关联度不超过2%。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通过笔头球珠滚动带出书写介质的书写工具称为圆珠笔;带出油墨书写介质的称为油墨圆珠笔;带出水性墨水书写介质的称为水性墨水圆珠笔(俗称滚珠笔);带出中性墨水的书写介质的称为中性墨水圆珠笔;带出可擦性墨水的书写介质的称为可擦性圆珠笔;带进考场用的圆珠笔称为考试用圆珠笔。近年来,我国在圆珠笔及笔芯的制造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生产规模和出口量目前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制笔企业在发展笔类产品的同时,也希望相关零部件的发展和提高,能在制笔领域中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圆珠笔及笔芯书写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球座体、球珠和油墨的质  相似文献   

16.
上接2014年《中国制笔》第三期P12如图5所示M-7红中性墨水初始背散射强度为79.66%,稳定性参数为1.46。红色中性墨水初始背散射强度位于60~90%,数值较大,因而其稳定性参数一般较大,稳定性快速检测中稳定性参数的判定标准亦与黑色和蓝色中性墨水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第一章 流体的物理性质1-1 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l-2 流体的易流动性1-3 流体的粘性l-4 流体的可压缩性l-5 梯度、散度、旋度和哈密尔顿运算符及有关运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接上期)4.分合式传墨辊供墨装置。现在大多数胶印机轴向墨量调整采用分段式墨键转变。但要使某墨键的墨量调整为零却相当困难。而且墨键的清洗也很困难。在2007年日本IGAS展会上出现的一种新分合式传墨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供墨是从墨槽辊以间歇性转动方式供给,而印版横面墨量设定是以墨槽刀的弹性来控制开合以符合版面需要;墨槽辊的转动量变化是按全面所需而设定。而转接墨辊是交替来回于墨槽辊与最上方的摆动墨辊之间,它供应新鲜的一条墨量给摆动墨辊,因此这份墨量在抵达版面墨辊之前会被展延成一层平顺的墨层,摆动墨辊的侧向移动是在使整面横向的供墨更均匀,总之,摆动是可以调整以供给全面所需的油墨量,摆动侧移可以减少到最小量,以便在分割槽做多色供墨时之用。  相似文献   

20.
开机印刷之前的墨色预置及印刷过程中墨色的控制,不仅涉及印刷准备时间的长短,而且是控制印刷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供墨系统过去主要是依靠手工操作,不但费时费力,而且难以保证印刷质量。自从20世纪80年代出现墨色遥控系统以来,供墨系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随着供墨系统的改进和墨色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