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车元元 《山西建筑》2012,38(17):27-29
通过天津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的实例,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步骤进行了探讨和实证检验,初步检验了方法的有效性,探讨了绿色建筑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绿色建筑的提出与发展是衡量我国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绿色建筑的构造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节约、充分、合理的利用是创造绿色建筑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态概念的理解、对当前我国已投入试用的生态城进行实践和分析引申到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城,并且从构建城市生态城的总指导方针、规划措施以及所需要的高新技术三个方面出发,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低碳生态城。  相似文献   

3.
臧鑫宇  王峤 《风景园林》2017,24(4):21-2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理论和实践研究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性和实效性需求,探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结合的一体化设计思路,以生态城市设计和绿色街区的既有研究为基础,构建绿色街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从绿色开放空间、绿色街道、绿色建筑等方面提出景观生态导向下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具有实效性的技术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符骁 《砖瓦》2022,(5):68-70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现代建筑发展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建筑的美观和使用效率得以通过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得到显著提升,而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减耗与资源合理利用也可以对环境保护产生良好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渗透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策略完成的,根据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探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建筑选址、环保材料应用、房屋结构优化、绿化景观等内容,可以更加深入地对建筑设计进行优化,打造具有生态环保意义,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建筑项目。  相似文献   

5.
学术动态     
《城市规划学刊》2011,(2):120-126
城市规划分类领域索引:01城市与区域发展02城市开发与土地经济03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04城市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05城市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06城市社会、住房与社区发展07城市规划管理与政策08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09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10景观园林与旅游规划03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田莉)规划研究(Planning Researches)东西伯利亚生态城设计"生态城2020年"由AB伊利斯公司的建筑设计工作室设计,是一个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Mirniy工业区的重建项目。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20,(1)
海陆界面城市生活段由于"边缘效应",具有独特的景观优势,容易吸引人和产业聚集,具有鲜明的发展优势。这类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常常拥有极为复杂且敏感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该区域的绿色景观规划与生态营造极为重要。在宏观层面,应以"海陆一体"为起点,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总体格局;中观层面要塑造环境友好的"绿色空间体系";微观层面要以"生境重建"为目标,在各节点上实现建设中的生态修复。文章以天津生态城所在的区域为例,针对其海陆界面现状情况及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其海陆界面的绿色景观与生态系统构建策略,以期为类似区域的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生态城市绿色交通与城市一般交通的不同,提出我国针对生态城市绿色交通的建设要求和特色标准,并结合天津生态城建设实践,探讨解决我国城市现有部分交通问题的策略,从城市规划与社区建设、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视角提出未来生态城市交通建设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绿色空间概念的理解,揭示绿色空间的本质特征,提出绿色空间思想的核心就是尊重和保护环境,崇尚景观自然性,注重区域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将绿色空间设计理念应用在城市建设实践,同时体现在宏观的城市规划和微观的建筑设计当中,具有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5,(9)
在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探索低碳、生态、绿色转型发展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生态城市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建设宜居环境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我国近几年开始大规模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天津中新生态城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创新型示范项目。生态城的建设尝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本文通过中新生态城的实地调研、期刊论文检索、网络搜索引擎查询、国内外生态城方案比较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中新生态城绿色生态策略进行分析、总结,希冀对生态城市发展和绿色建筑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公园的建设对体现城市特色有重要作用.中新天津生态城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在于能让人们远离喧嚣、感受绿色、保护绿色、亲近生态、回归自然.文化主题公园将打造成生态城最南端的“绿色生态公园”,成为生态城的生态文化展示的亮点,同时体现生态城的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1.
节水型园林绿地雨水利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章晶晶 《山西建筑》2009,35(34):178-179
对城市园林绿地用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节水型园林绿地建设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城市绿地雨水利用的途径,并以杭州地区某绿地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把雨水利用与景观营建结合起来,将“耗水型”园林变为“节水型”园林。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构建城市海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通过优化绿地景观格局以提升城市整体滞蓄能力的方式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沈阳市三环内建成区为研究范围,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城区、场地2个研究尺度的绿地景观格局进行评价,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2个研究尺度的绿地景观格局与内涝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临沂市青少年宫改造规划为例,对在城市中心地带如何打破用地界限束缚,创造开放有序的绿化空间及提高环境质量、美化街景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Can evidence reconcile idealized policy formation processes with the messy reality of large-scale sustainable projects? Was the main driver of the UK eco-towns project the national housing need or a local version of sustainability? To answer, this paper traces the progress of the eco-town policy: from a government-funded initiative to start a cohort of new towns, via the first pilot sites, to the delivery of a single eco-town. It maps the national policy intent, which incorporated industry and academic expertise into a strategic policy vision. Then the local interpretation of this generic eco-town definition is reviewed, along with how the authoritative knowledge on innovative eco-planning is distilled into guidance. By revisiting the original eco-town objectives,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recently published garden cities prospectus, the limitations for intra-n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olicy frameworks are considered, asking whether any lessons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 the current round of policy formation.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such policy implementation is found to be more of a socio-political exercise than an empirical or rationalist process. The eco-towns were less an attempt to establish new forms of sustainable habitations than a political attempt to use eco-planning to justify new large-scale housing settlements.  相似文献   

15.
李方正  解爽  李雄 《风景园林》2018,25(8):46-51
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北京市中心城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严重威胁着绿色空间发展,理清绿色空间的演变机制为绿地系统规划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以北京市中心城为对象,选择1992年、2000年、2008年和2016年4个重要节点,对其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探究北京中心城绿色空间的时空变化并分析其转变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期北京市中心城耕地、林地和湿地及水域面积减少,草地面积增加,总绿色空间大面积减少;中心城用地间的转换主要集中在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的转换,林地和草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上;社会经济发展对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面积演变影响显著,自然因素对绿色空间演变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政策因素对于结构性大型绿色空间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北京市中心城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大量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被侵占,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以北京市中心城1992和2016年的遥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其用地转换以及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运用In VEST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心城生境的影响,获取北京中心城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992—2016年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用地绝大多数转变为建设用地,除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绿色空间用地均有所减少;中心城高度生境和中度生境面积均缩小,一般生境面积显著增加,到2016年轻度退化生境占总面积的80.5%。在"留白增绿"的政策背景下,生境评价的结果为北京中心城绿色空间规划及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深入认知城市功能空间对绿地格局的作用效应, 是促进绿地与城市空间高效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15min 生活圈尺度单元,利用规划与国土部门土地利用数据,揭示 2004、2012、2017年南京绿地格局特征,重点对城市功能 空间的作用效应进行地理探测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绿地 呈现出极化、扩散、均衡的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2)交通与 居住功能深刻影响了绿地发展格局,呈强作用、弱带动特点, 水域空间协同可激发绿地增长;3)城市生活服务化转型协同 强化了功能空间与绿地的互作效应,生产功能退化为绿地增长 腾挪了空间。相关规律可望深化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耦合理 论,为城市空间绿色生态转型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邓位  申诚 《风景园林》2009,(1):79-84
回顾了英国城镇发展过程中可持续思想的进化及其在规划法中的体现。当前,全球变暖和住房短缺是英国所面临的主要危机,英国政府提出了生态城镇这一概念以期应对这些危机。生态城镇是基于可持续的全新居住区,要求在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都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如何将其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规划实践中将是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彩叶植物种类及应用调查研究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彩叶植物是园林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弥补一般植物的不足,极大地丰富城市的色彩。目前我国彩叶植物各类的开发及园林应用还存在着银大的空间。对深圳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尤其是彩叶植物种类及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今后深圳市彩叶植物的引种、选择和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emergence of eco-cities in Japan from a much neede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ince Japan's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ere has been an emphasis on economic growth at all costs. Despit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Garden City in Japa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dustrialization continued unabated. After a disastrous World War II, the nation rebuilt and enjoy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1950s and 1960s. Japan is still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cost of that economic growth. The paper examines three cities: Minamata, Kitakyūshū, and Kawasaki. Minamata has transformed itself from being a polluted city to a green tourism destination. The city of Kitakyūshū embraced an eco-town strategy in 1997 to promote a structural shift away from heavy industries to green industries. That year, Kawasaki (close to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too, was designated an eco-town and Minamata received the same title in 2001. This paper identifies key features of eco-cities/eco-towns in Japan, the importance of retrofitting, and examines the roles of citizen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What is surprising is the 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 of Japanese eco-cities. These cities represent not only Japan's future, but also its efforts to deal with its industrial p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