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水景近年受城市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的青睐逐渐成为景观设计中的固定成分,但常由于不可持续的开发理念和理水方式而引发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基于海绵城市的理论先导,以东北城市为例分析人工水景设计的问题根源,并针对水资源匮乏地区提出低影响式水景修复性设计的方法,尝试为目前的设计误区提供科学和可行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州建设》2014,(16):52-53
如何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社会各界的观点和见解不尽相同。有的认为“生态城市”就是种树、铺草、造水、建景观大道;有的认为应借鉴国外先进案例,只有花大价钱才能建“生态城市”:有的认为应当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标准。依照这些观点,生态城市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形象,就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处处水景”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城。然而,城市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庞大系统,必须用“复合生态理念”来认识“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3.
杨迪聪 《室内设计》2021,(2):95-101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核心已逐步从城 镇扩张“摊大饼”转向旧社区改造“有机更 新”以及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系统。针对高 密度城市老旧社区水景普遍存在的维护成本 高、效果不佳、居民满意度低等问题,本文 通过研究水弹性系统,进行老旧社区弹性模 块化水景的构建与实践,从而提升水景的维 护效率,修复社区生态。弹性模块化水景有 三大优势,即富于变化与统一、网络化管理模 式以及疫情期间的水安全保障。通过梳理老 旧社区的水系统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 老旧社区水景的管理模式并构建适宜的水景 模块。本文以上海市杨浦区文化花园老旧社 区为案例,分析并选择了适宜小区的三大模 块,即活水科普模块、雨水调蓄模块、循环 水景模块,并将其进行组合和连接,构建了 高适应性和可持续的社区水景。同时,构建 了新的城市弹性水管理系统模式,将弹性模 块化水景应用于高密度城市社区水景改造,社区水景作为模块化基础设施,将雨水、河流、绿带、社区等融入绿色网络, 构筑自然、高效、弹 性、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动态绿色水管理系统,修复城市过度干扰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与自然协 调,形成人与自然共生的城市模型。  相似文献   

4.
生态水景——规划设计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城市的滨水景区既是视线焦点,也是公共区,景观设计应致力将其打造成可持续的生态水景,而不是常规的高耗能、高成本养护的水景设计,景观设计应兼顾可达性、实用性、生态性、参与性和公平性,其中以生态性尤为重要,营造生态水景可以从植物、驳岸设计和意境营造3个方而着手.以北京地区的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段、北京温愉河生态走廊(朝阳段)和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的设计为例解读城市生态廊道的营造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滨水岸线中,驳岸是城市水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环保、生态设计理念的认识,在城市水景处理上,生态驳岸越来越被人所推崇。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寒地城市人工水景设计的概况,结合寒地城市的气候特点,以实地调查分析、系统优化为手段,对其制约因素和功能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于寒地城市水资源缺乏及冬季水景问题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方案构思,确定了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量水而行”与参与性的原则;增强形式感和功能性;注重生态环境;发扬寒地城市的地域特征;营造寒地城市水景的意象设计;发扬寒地城市的特色固态水景等相应解决措施。利用多种设计手法来形成寒地城市水景观的特色,使寒地城市区域充分发挥冰雪景观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人类亲水向水的本能决定了城市需要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水景设施,而中国在21世纪初期的城市发展战略又从客观上为水景提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例如《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提出:“用5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36%提高到75%以上”。相应各大城市也均为提高本市绿化水平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城市的大量诞生和其绿化要求的提高为水景业所提供的巨大发展空间无疑会促进水景行业的长足发展,而喷泉业作为人工水景的核心产业也被一步步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绿地水景的水量保障问题对于水景观的建设与运行至关重要,应用水量平衡分析可以将雨水利用与水景建设统筹考虑,指导水景的规划设计,寻求合理的水景规模、高效的水资源利用率,降低项目的建设投资与运行费用。本文结合襄阳市习家池景区的水量平衡计算和补水方案比较,探讨了城市生态绿地水景设计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杨勇 《规划师》2023,(4):153-160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滨水地区更应把握生态优势,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应以生态建设为基底优化发展格局,充分释放发展动能。基于此,上海虹桥前湾地区依据生态特征及区位优势开展了“城水交融”的生态城市设计,以“五分水景五分城”的设计意向为指引,塑造因水成形的生态城市、向水而居的健康城市、因水而兴的多元城市,并通过构筑空间格局、强化风貌要素管控、营造健康宜居的魅力特色空间、打造创新多元的空间单元等手段,给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城市设计前湾“答卷”。  相似文献   

10.
城事     
天津:中水楼盘成卖点天津计划明年底之前调整水价,这一政策将使中水系统成为今明两年楼盘的潜在卖点。目前,在排水设施完善地区的建筑中,中水水源可取自本系统内杂用水和优质杂排水。处理设施根据条件可设于本建筑内部或临近外部。在小区域建筑群中,中水水源取自建筑小区内各建筑物所产生的杂排水,其处理设施放置小区内。面对“水景住宅”、“亲水社区”、“水岸生活”等频频出现的楼盘广告,有青岛市民建议,在青岛这样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城市里,人工水景的建设还是要悠着点。专家提醒购房者,人造水景的后期维护非常重要,在选择购买水景住宅时,…  相似文献   

11.
《中州建设》2010,(14):76-79
进入21世纪以来,住宅小区注重于生态、人文特色建设,“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增灵”,人工湖、人工溪流、喷泉水景等各种风格的水景观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房价也因水而涨,但是水景观建设与运行仍面临重重问题。  相似文献   

12.
雨水花园与生态水池设计策略下城市住区水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波  付中美  谭文勇 《中国园林》2012,28(3):121-124
针对目前城市住区水景运行和维护成本过高、很多水景在入住后闲置浪费甚至成了污染源等一系列问题,以重庆中冶·北麓原住区水景设计为例,首先阐述了雨水花园和生态水池的缘起和原理,在分析了重庆住区水景现状和创作中的误区后,详述了在当代重庆住区水景设计中利用地域自然生态要素进行雨水花园和生态水池的各项设计策略:总图布局、雨水收集、池底构造、植物配置等,试图为提倡绿色、生态的当代住区地域化景观设计探寻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城市住区水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区水景建设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住区水景生态评价作为人居环境基础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现有的住区水景建设进行合理评价,揭示现存的问题和确定其将来发展的方向,为住区水景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提出了住区水景建设指标体系筛选、设计的五个主要原则,并从自然度、自净(健康)度、景观度、节水度、亲水度五个方面制定评价的具体指标,建立了城市住区水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开放空间中,传统的水景设计主要关注其观赏价值,极少考虑人与水的互动。人有亲水的天性,久居城市中的人却极度缺乏这样的机会。近年来一批先锐景观设计师在尝试一种新型的水景设计,以让人在景观中体验水为主要设计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这种“体验式水景设计”,并以“water-traces"水景设计项目作为案例,分析总结相关设计方法与要点,为城市空间新型水景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风景园林》2018,(7):11-11
项目概况杭州市余杭区“水景园”位于临平西南,世纪大道以北,勤丰路与规划水景园路之间,乔司港贯穿基地,总面积约8.025hm2。设计从地块与城市的关系入手。以“生态优先、和谐共生”为主题。以创建体现余杭历史文化传统与地域特色、富于时代特征、最大限度满足市民亲水游憩所需的生态“水景园”区级综合公园为目标。设计的理念和策略1)强调区域环境塑造与地方特色文化的恰当表达。充分考虑周边用地,以水体为重点,依水进行区域环境塑造和动静分区。乔司港以北为静态休憩区,以自然溪流、乔、灌、草相结合的自然空间塑造形成水景园核心生态区域。世纪大道为动态游憩区,结合大水面、水、湿生植物与“林荫游憩广场”硬质空间为主。两大区域间的四区为自然休闲区域,环境塑造以自然为主,辅以适量的休憩设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景观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城市水景的建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让设计师逐渐把着眼点从表现景观的艺术性转移到体现景观的生态价值上来。而作为城市生态系统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城市水景,如何在规划过程中有效贯彻生态设计的原则,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以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水景为研究对象,力图寻求针对我国城市建设现状的较为系统的水景生态设计方法,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试图通过第四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厦门水景园——“篑筜渔歌”的创作过程及蕴含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设计立意构思,阐述新世纪城市生态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态人居环境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城市住区水景运行和维护成本过高,很多水景在入住后闲置浪费甚至成了污染源等一系列问题,以重庆中冶·北麓原住区水景设计为例,详述了水景设计中利用自然地形条件进行雨水花园和生态水池布局、雨水收集、池底构造、植物配置等具体设计策略,试图为提倡绿色、生态的当代住区景观设计探寻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受上游村庄、城镇、农田等点源和面源污染的城市河道,采用截污与人工湿地净化协同处理的方法改善水质。经过截污与人工湿地净化协同作用,可基本实现水质净化目标,使其达到河道的景观水质标准要求,不仅有效保障处理水质更可营造城市水景,通过充分发挥河流与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可改善研究区所在地生态环境,同时带来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0.
于宁 《四川建筑》2008,28(1):12-13
生命的过程、大地和景观的自然形成,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在一切凭视觉和感觉感知的景观中,水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水似乎对所有人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现代社会中,水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设计师和艺术家来说,熟悉和了解它的表现形式,在建造水景景观中不仅仅要体现技术与美学的巧妙结合,生态设计更是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