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全市总体规划目标的解读,提出了大都市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以嘉定区乡村建设规划为例,对农村地区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并从镇村网络、土地利用、服务配套、文化风貌传承等六个方面对乡村建设规划的重点内容进行了研究,最后从下位规划落地、项目实施、村民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对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采用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GIS空间统计分析功能,从时空二维角度,对上海市西北近郊嘉定区人口空间特征进行了深度分析。分别根据村、居委和街、镇行政辖区范围建立空间分析单元,对近10年间人口数据的空间特征变化进行了描述、比较、分析和关联,初步发现了一些人口空间规律,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最新的研究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2014年住建部试点项目《德清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出发,以乡村视角来分析和总结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相关规划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剖析和规划反思。以"城乡等值"的理念、"多规合一"的思路,提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在"县-镇-村"三个不同层次构建完整、系统的乡村规划框架,希望为乡村规划的创新与变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乡村的发展历程的追溯,归纳出传统村镇的特色是自然环境、产业作物、历史人文、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反映到空间形态上,形成了向阳亲水的居住理念和质朴实用的审美情趣,最终演化为灵活自由的村落布局和绞圈房子、大院民居、商街民居等多种民居类型。这些民居进化出适应上海地域环境的乡土特色,影响了当代的乡土民居,有望在将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传统乡村特色的传承提供支撑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马鹏 《城市建筑》2014,(12):375-376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上海市嘉定区社区发展的特点与问题。认为交易费用、政府边界、产权界定、制度变迁是大都市郊区社区发展的四个核心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对中国现有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大多数美丽乡村建设都是基于乡村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然或人文资源,加以科学规划设计与策划运营,使乡村成功转型升级。但是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处偏远、资源匮乏,在预算有限、物资缺乏的情况下,乡村环境景观设计首先应符合实际情况,其规划设计原则首先是经济性、可持续性,然后才是美学要求。以湖北红安县柏林寺村为例,探索在共同缔造理念下,如何充分发挥村民在美丽乡村环境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村民对乡村振兴有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在理论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现有农房情况、对绿色农房增量成本的可支付能力、绿色意识角度调查村民建设绿色农房意愿,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解析影响村民建设绿色农房意愿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提升村民建设绿色农房意愿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农民集中居住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作出巨大贡献。以松江区黄桥村试点为例,对比分析进镇集中居住和村内平移归并两种典型模式的利弊,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集中居住应重视农村的长远发展和长效利益,进而提出优化建议:综合考虑农民意愿和资金平衡,通过政策梯度设计,分类引导农村的宅基地减量和归并,并按等价原则探索多元安置模式;适当引入社会资本,整合各级政府力量和涉农资金,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与发展又重新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抓手,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规划的科学性低、规划落实度差,建设的可持续性较低等问题。如何让美丽乡村建设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任务完成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是全国村庄建设面临的共同问题。基于此,借鉴发达国家的乡村治理某些经验,并以福清市为例,从"组织机制构建"层面,探讨如何建立以市级管理部门为主导,专家技术团队、设计团队、乡镇管理部门与村民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组织机制,并通过考评、奖惩等制度,实现各方之间的相互带动,正向复合;从市级和村庄的"资金组织"层面,探讨如何从资金使用范围界定、资金拨付、项目发包管理等方面,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对乡村建设主体及其演变历程的探讨,总结了当前乡村建设类型及其出现的系列问题,对建筑师与当地村民的角色扮演利弊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职能关联性进行了剖析,同时对西河粮油博物馆案例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转变了对二者传统的角色认知,明确了建筑师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建筑师与村民之间角色定位的三种层级关系,尝试为我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各地也不断加大推动乡村地区振兴发展的相关制度设计和乡村规划实施策略的研究和实践。上海市松江区作为大都市郊区的典型代表,结合本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要求,深入探索基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管理和实施实践,形成了一条土地集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村民是乡村的主体,为探讨北流市北部乡村景观村民 满意度水平及影响因素,选取6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 采用AHP-熵权组合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TOPSIS-灰 色关联评价模型对村民满意度进行测评,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 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得出如下结果。1)在8个乡建示范点中, 木棉村满意度水平为良好,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为0.731 5; 田心村满意度水平为较差,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为0.243 9; 其余6个村子的满意度水平均为一般,说明总体上北流市北部 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4种建设类型的灰 色关联相对贴近度从高到低排序为:休闲旅游型(0.659 0)、 生态保护型(0.571 6)、文化传承型(0.538 4)、环境整治型 (0.407 9)。3)从障碍因子的出现频次来看,民俗文化活动形 式多样C21、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设计C24、交通通畅C16、 公共空间种类丰富C20、宗祠建筑特色鲜明C10和水质清洁C5 是影响北流市北部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的主要障碍因子,应重 点关注。研究结果可为北流市乃至岭南地区的乡村景观建设提 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建设目标,本文通过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对其建设经验和持续策略进行探析,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操性、持续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生态经济模式是在生态规划指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本文以恭城县红岩村为例编制乡村生态旅游型规划,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乡村建设是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手,乡村振兴规划战略新要求下的乡村建设既要充分体现不同地域乡村的发展特色,更要明确不同乡村的建设重点,尤其是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探索有待加强。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指标体系及其具体内容、合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要求及当下与未来的乡村建设需求,从系统性、简明性、前瞻性、地域性及可实施性5个视角切入,通过提升生产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修复生态环境3个方面,优化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合肥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确定与合肥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极高关联度的57个指标,并指明指标体系对于合肥市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来解决。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乡村现实问题的回应,是对乡村主要矛盾的部署。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则是统筹乡村空间、产业和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的依据。在乡村振兴战略契机下,文章以休宁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通过规划强调乡村建设的落地性和实用性,探索"多规合一"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19.
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作为新时期下全新的规划编制类型,不是单一的空间规划或建设规划,而是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承上启下、指导实施"的作用,在人口、产业、生态、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风貌特色和实施建设等各元素高度关联、互相衔接协调的城乡统筹规划,对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20.
棚户简屋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塌陷地带,与其最光鲜的中心区存在巨大的外观反差,物质空间破败、社会群落低端,以及空间动态演化是棚户简屋区的主要特征。随着上海中心城区棚户简屋区改造的不断推进及上海实体经济空间布局的郊区转移,棚户简屋问题也逐渐由中心城区转向了郊区,尤其是近郊区村庄的棚户简屋现象日趋严重。透过近郊某棚户简屋区的改造实践,从外来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农村土地产权边界的模糊性、既有租赁市场的不健全与不规范、整体性改造的意愿及高额成本等角度,辨释现存的诸多改造难点;继而提出需要通过更为细致的调研,对数量众多的村庄进行适当分类,以及采取差异化的改造策略,从而提高村民和外来人口的实际居住品质;并就面向外来人口的低成本公共租赁住房,以及本地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原籍农村房屋的退出机制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