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沾化凹陷三合村地区油气来源及运移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沾化凹陷三合村地区油源条件复杂,油气分布规律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展。根据原油物性、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和成熟度参数等对三合村地区油气来源及运移方向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三合村地区原油可划分为沙四型及混合型2类,第Ⅰ类原油是来源于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油,第Ⅱ类原油是来自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与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的混源油。根据油气运移示踪指标分析,三合村地区原油的主力充注方向为从东北到西南。结合构造及油气规模分析,北部洼陷带与孤岛南部鼻状构造带的有利圈闭为下一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陈家庄凸起中部地区双向油源及其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陈家庄凸起中部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应用族组成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该区馆陶组的原油进行了分类,并进行了精细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馆陶组存在2类原油,且2类原油分别来自南北2个凹陷。北部沾化凹陷为主要油源,原油主要来自干渤南洼陷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南部东营凹陷沙四段上亚段的烃源岩为凸起中部提供了部分油源。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释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外源油气在三合村洼陷内部聚集成藏的问题,利用流体包裹体、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资料,结合典型井埋藏史与边界断裂演化史分析,从油气成藏期与运移路径演化2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反映成熟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均证实,三合村洼陷存在东营组沉积早期、馆陶组及明化镇组沉积晚期油气成藏过程,早期油气主要源自渤南洼陷沙四上烃源岩,之后渤南洼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相继成熟供烃,构成了三合村洼陷完整的成藏序列。东营组成藏期,边界断层未能错开三角洲砂体,渤南油气可沿统一砂体直接向三合村运聚;晚期由断层、砂体及不整合构成的复合体系,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输导通道。油气正是通过“早期统一砂体运移”和“断层—砂体—不整合复合运移”等方式向三合村洼陷内部及其南部斜坡运聚,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三合村油田沙三下亚段油气成藏机理,利用钻井和生物标志化合物资料,通过油气来源和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结合成藏期次分析,明确了三合村油田沙三下亚段油藏运聚特征。结果表明,三合村油田沙三下亚段油气来源于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研究区断层和不整合非常发育,沙三下亚段发育厚层骨架砂体,断层、不整合面和骨架砂体均具有较好的油气输导能力;三合村油田沙三下亚段油藏成藏期为东营组沉积期,在成藏期内,油气通过断层、不整合面、高渗透性砂砾岩扇体形成的立体输导体系运移至砂砾岩扇体中,由上覆厚层泥岩地层遮挡而形成构造-地层复合油藏。  相似文献   

5.
沾化凹陷四扣洼陷油源对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四扣洼陷下第三系发育了沙河街组沙四上段、沙三段和沙一段三套烃源岩,其中沙三段是该区最重要的优质烃源岩;沙一段为低成熟烃源岩;而沙四上段烃源岩分布局限。油源对比显示渤南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烃源岩,义东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罗家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和沙四上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富林洼陷原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合特征分析,认为该区主要存在3类原油:Ⅰ类原油主要分布于东次洼,呈植烷优势,伽马蜡烷含量高,重排甾烷与4-甲基甾烷含量较低,来源于东次洼本身的沙四上亚段烃源岩;Ⅱ类原油分布于中次洼洼陷内部,具有姥鲛烷优势、伽马蜡烷含量低、重排甾烷含量高的特征,纵向上不同储层油气来源存在差异,其中浅部储层油气来源于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深部储层油气主要来自于富林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Ⅲ类原油分布于中次洼断裂带附近,成熟度较低,姥鲛烷优势,伽马蜡烷含量中等,C28甾烷含量丰富,孕甾烷和重排甾烷含量较低,为孤南洼陷沙一段与富林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所形成的混源油。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利津-民丰地区中深层裂解气成藏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东营凹陷已发现的中深层裂解气主要分布在利津-民丰地区的古近系沙河街组第四段储层中,其来源为洼陷区沙四下亚段烃源岩。以沙四下亚段烃源岩的生烃史恢复为基础,结合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和天然气成藏地质背景,对该区中深层裂解气藏的形成时间和充注期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津-民丰地区沙四下亚段烃源岩具有两期生烃过程,第一期以生油为主,第二期生成大量油气;沙四下亚段自下而上3套烃源岩达到生成裂解气的时期分别为东营组沉积初期、东营组沉积末期和馆陶组沉积末期;沙四下亚段储层具有两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为沙二段-东营组沉积末期,以充注原油为主;第二期从馆陶组沉积末期开始,一直持续至今,该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馆陶-明化镇组沉积初期以充注原油为主,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至今以充注裂解气为主;构造高部位地区仅存在第二期原油的充注。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油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5  
东营凹陷油气丰富,发育了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四段两套有效烃源岩。根据烃源岩及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凹陷内各油田的石油来源。将东营凹陷已发现石油划分为沙三型、沙四型及混合型,认为:南斜坡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沙四段烃源岩,凹陷中部及北部油田的原油主要源于沙三段或为沙三段、沙四段的混源油;凹陷周边油田的原油大多数来源于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大致呈环状分布于凹陷边部;凹陷中部油田的原油以沙三型为主。各供油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油气环绕生油洼陷呈环带状分布。图4表1参8  相似文献   

9.
下第三系沙四段是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深层主要产油层,目前关于沙四段原油的油源和成藏期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结合沙四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的生、排烃资料及构造演化资料,讨论了沙四段油藏的形成历史。研究表明,渤南洼陷沙四段曾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始于沙二段沉积末期,主要时期为沙一段沉积后期到东营组沉积中期,由于构造抬升,至东营组沉积末期(28.8 Ma)可能存在间断;第二期油气聚集从馆陶组沉积初期到明化镇组沉积早期,主要在馆陶组沉积期。油气成藏时期与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期是相一致的。由此推测,沙三段与沙四段油源的相对贡献主要取决于烃源岩与油源断层及圈闭的空间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渤南洼陷沙三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渤南洼陷沙河街组部分烃源岩、原油、含油砂岩抽提物中的饱和烃化合物进行GC和GC—MS分析,研究饱和烃色谱和生物标志物特征,讨论了沙三段原油的来源问题。结果表明,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均可分为两类,沙三段原油可以分为差别明显的三类。油源对比表明,第一类原油来自沙四上亚段膏岩层段的暗色泥岩夹层,第二类原油来自沙四段膏岩层下部的泥岩层段,第三类原油来自沙三段时期淡水-微咸水还原环境下的暗色泥岩。  相似文献   

11.
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四段成岩史恢复及成岩模式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要介绍了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地质特征,研究了渤南洼陷沙四段上亚段的成岩作用,重点探讨了泥岩和砂岩中粘土矿物对深部储集层的影响,依据胶结物交代关系,压实作用特征,孔隙演化特点,粘土矿物和有机质演化特征,恢复其成岩史,建立了成岩模式。  相似文献   

12.
渤南油田沙三段含油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渤南洼陷位于沾化凹陷中部,是济阳坳陷中的一个三级负向构造单元,接受了巨厚的中、新生代断陷湖盆和坳陷湖盆沉积。沙三段沉积了一个大型浊积岩体,形成了一个大型浊积砂岩油田。该油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勘探开发,目前已完钻探井及开发井1000余口,进入勘探开发的高成熟区。该文利用渤南洼陷各项地质资料,从含油体系的角度阐述生储盖条件及油气生成、聚集特征,最后指出在洼陷的斜坡带进一步寻找岩性油藏是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渤南油田沙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针对勘探程度较高的沾化凹陷中部渤南洼陷渤南油田沙三段,在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沉积微相研究,发现了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沉积叶状体。渤南洼陷沙三段时期来自于孤岛凸起的主要物源和罗家鼻状构造的次要物源,形成了深水湖泊浊积扇沉积体系,包括内扇、中扇、外扇3个亚相以及内扇补给水道、内扇阶地、内扇天然堤、中扇辫状水道、中扇叶状体、外扇席状砂6个微相,其中以浊积扇中扇亚相为主。中扇叶状体呈透镜状被沙三段烃源岩包围,形成极好的岩性圈闭油气藏,是渤南油田新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石油资源综合评价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年来石油勘探的新成果、石油地质理论的新认识、新发展,在对济阳坳陷(包括滩海地区)有效烃源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聚油单元”为评价单元,应用成因法、统计法和类比法进行了石油资源量的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资源量及其可靠程度的勘探潜力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筛选出了东营凹陷北带、东营中央背斜带、惠民中央背斜带、车镇凹陷北带、渤南孤岛、埕岛地区等15个有利的油气勘探单元,结果得到了勘探实践的证实。  相似文献   

15.
油源对比证实,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油气来源于利津洼陷和牛庄洼陷的沙三段烃源岩;主要的储集层发育在沙三段,其次为沙二、四段砂体;盖层为沙三段局域性盖层和沙一段区域性盖层;油气主要成藏期发生在明化镇沉积时期,此后未发生较大的构造运动,油气藏保存条件较好;研究区存在自源侧向运移成藏和它源垂向运移成藏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页岩储层预测及描述的难点,采用非高斯信号、非平稳信号、非线性信号和高阶统计量等现代信号分析方法,开发出密度投影技术.该项技术的前提条件是优选能有效表征裂缝储层的分形、伪熵和混沌等地震属性,对多种地震属性表征的有利裂缝储层展布情况进行融合显示,既可避免单一地震属性的多解性,也可以实现“甜点”预测并对储层分类分级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了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利用密度投影技术对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三段下亚段页岩裂缝储层进行预测,将其裂缝储层划分为Ⅰ类储层、Ⅱ类储层和非储层3类,获得较高产能的井均位于有利裂缝储层(Ⅰ类和Ⅱ类储层)发育区,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吻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分布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的分布特征,探讨了该油田油气的充注期次和运移方向,结果表明,原油中双金刚烷指标值反映了原油的成熟度,并且指示研究区4区和6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早、9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晚,其它油区原油充注时间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原油中双金刚烷指标值分布特征显示出塔河油田下奥陶统油气存在2个充注方向,一是由南向北,并且油气成熟度相对较低,可能主要代表了早期的油气运移,另一个是由东向西,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可能主要代表了晚期的油气运移。根据原油成熟度和运移方向特征,认为塔河油田的早期油气起源于满加尔坳陷,晚期油气起源于满加尔坳陷和草湖坳陷,主力烃源岩层为寒武-奥陶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