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脱壳效果和得肉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牡蛎超高压脱壳工艺参数,并以牡蛎肉的持水率、pH、质构特性、感官特性、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数为指标评价了超高压脱壳对牡蛎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超高压脱壳的最佳条件为压力300MPa、保压时间1min。与手工脱壳、热烫脱壳相比,超高压脱壳处理能改善牡蛎肉的持水性,而对pH、感官品质无显著影响。此外,超高压脱壳同时能部分杀灭微生物,使牡蛎肉达到生食水产品卫生标准。牡蛎超高压脱壳总体效果优于手工脱壳和热烫脱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脱壳技术。  相似文献   

2.
利用酶解法制取牡蛎生物活性肽已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新鲜牡蛎易在酶解过程中发生风味劣变,导致制备的牡蛎肽风味较差。研究首次采用蒸煮开壳获得牡蛎肉,分析4种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碱性蛋白酶)的酶解特性及其酶解产物的风味特征。结果发现,牡蛎肉的酶解特性与其酶解产物的风味受酶解时间和酶种类的影响,水解度(DH)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酶解时间的延长先迅速增加后增势变缓,其中碱性蛋白酶的水解度(DH)、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酶解产物的感官评分随酶解时间延长而下降,其中菠萝蛋白酶酶解产物在1 h后口感和整体可接受度显著下降,而碱性蛋白酶酶解产物在酶解1.5 h后口感评分显著下降,木瓜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酶解产物在酶解2 h后显著下降。此外,酶解产物的TBARS随酶解时间不断增加,酶解1 h后,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酶解产物的TBARS值显著高于风味蛋白酶和菠萝蛋白酶(P0.05)。利用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SPME-GC-MS)进一步分析碱性蛋白酶酶解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发现醇类和醛类物质相对含量降低,酮类和烃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这可能与其酶解过程中风味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真空包装牡蛎肉在4℃冷藏和-18℃冻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以感官评分、白度、亮度L*、蒸煮损失率、pH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硫代巴比妥酸(thibabituric acid,TBA)值、菌落总数为评价指标,分析其新鲜度。结果表明:真空包装牡蛎肉在冷藏与冻藏贮藏条件下,感官评分、白度和L*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冻藏牡蛎肉的变化趋势较缓慢;TVB-N值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冷藏组显著高于冻藏组(p 0.05)。TBA值和p H值均不能独立反映牡蛎的新鲜度,需结合其它指标对牡蛎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冷藏牡蛎肉的菌落总数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加,冻藏组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除pH值外,其它检测指标均可作为冷藏、冻藏牡蛎肉新鲜度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不同煮制时间的近江牡蛎煮制液的风味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近江牡蛎肉为原料,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分析了水煮20、40、80和120 min 4个煮制时间的牡蛎煮制液的气味及滋味特征的差异,并利用感官评价和结合化学指标对蚝汁的风味品质进行综合性评价。电子鼻、电子舌的结果显示4种加热时间煮制液风味明显不同;80 min样品在气味和滋味特征方面都表现出与其他3种样品明显的差异;感官品评结果表明煮制80 min的牡蛎煮制液风味最佳;呈味物质与感官评价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煮制液的鲜味与鲜味氨基酸总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鲜牡蛎肉不同前处理方式对所得牡蛎肽营养成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种前处理方式,对所得牡蛎肽的基本成分、氨基酸、牛磺酸、锌、硒、多肽的含量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鲜牡蛎肉直接酶解得到的牡蛎肽A牛磺酸的含量为96.79 g/kg,而蒸煮弃去汤液后酶解所得的牡蛎肽B的含量为49.50 g/kg;牡蛎肽B锌和硒的含量明显低于牡蛎肽A中的含量(P0.05);牡蛎肽A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是牡蛎肽B的3.13倍,但牡蛎肽B中多肽的含量是牡蛎肽A中的1.55倍;对于分子量180~1000 u组分,牡蛎肽A和牡蛎肽B中的含量分别占39.00%和69.39%。结论新鲜牡蛎肉经过微沸蒸煮弃去汤液后再制备牡蛎肽,将损失大量的游离氨基酸、牛磺酸和锌、硒等可溶性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6.
以净化和减菌后的牡蛎肉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菌落总数、感官评分、色泽、脂肪氧化、蛋白氧化、气味物质以及味觉物质等指标研究光催化杀菌技术对牡蛎肉的杀菌效果及品质影响,并采用变异系数权重法得出光催化杀菌技术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当样品中纳米氧化锌质量浓度为0.05 mg/mL,紫外光照射时间为60 min及紫外光照射距离为10 cm时(T60-10处理组),光催化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可使牡蛎肉的菌落总数降低0.30 lg(CFU/g)。从电子鼻和电子舌结果可知,T60-10处理组的鲜味和气味值与对照组最接近。最优条件下,光催化杀菌技术虽然促进了脂肪和蛋白氧化,但是并未对食用品质产生影响。本研究为光催化杀菌技术在水产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新鲜牡蛎肉(CK)为对照,首次分析轻度热处理牡蛎肉(Bo)、轻度热处理结合柠檬酸浸泡牡蛎肉(Bo+Ca)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结果发现,在贮藏过程中,其感官评分下降速度依次为:CKBoBo+Ca,分别在第11、18、21天达到不可接受限值;Bo和Bo+Ca组的汁液流失率增加速度低于CK组,在贮藏的第6天,仅达到CK组的35%;同时,Bo+Ca组的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增长速度显著低于Bo组(P0.05)和CK组(P0.05)。综合评定发现:CK、Bo和Bo+Ca组的货架期分别为9、15 d和21 d。利用电子鼻分析CK、Bo与Bo+Ca组在冷藏过程中气味变化,其中Bo+Ca组在贮藏过程中的气味变化较小。因此,轻度热处理结合柠檬酸浸泡能较好地保持冷藏牡蛎的品质与风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牡蛎肉酶解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及确定关键风味化合物,本文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提取牡蛎肉酶解前后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联用法对风味物质进行鉴定,根据ROAV值来量化评价各组分对牡蛎肉及酶解液风味的贡献程度,并结合感官评价实验对牡蛎肉及酶解液风味进行分析。感官结果显示牡蛎肉主要呈现果香味和青草味,而酶解后呈现较重的腥味和哈喇味。利用GC-MS从牡蛎肉及其酶解液中分别检测出42种和41种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酯类、烃类等挥发性物质;且经计算可得牡蛎肉及其牡蛎酶解液的关键风味化合物(ROAV≥1)分别为4种和8种,同时有6和5种挥发性化合物(0.1≤ROAV1)分别对牡蛎肉及其酶解液总体风味有重要修饰作用,结合感官数据,牡蛎酶解后腥味和哈喇味增强,青草味和果香味减弱,酶解后牡蛎风味变差。  相似文献   

9.
以新鲜牡蛎肉为原料,分别对其进行清蒸、水煮、微波和焙烤4种烹饪处理,检测烹饪前后牡蛎的基本营养成分、蛋白质体外消化率(In vitro protein digestibility,IVPD)、氨基酸组成及质构,通过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营养指数(Nutritional index,NI)、体外经蛋白质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Protein digestibility-corrected amino acid score,PDCAAS)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比较不同烹饪方式对牡蛎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烹饪处理均会造成牡蛎部分营养成分的流失,且焙烤和微波处理导致的损失最明显;AAS、CS和体外PDCAAS分析显示牡蛎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经烹饪处理后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氨基酸标准模式,IVPD明显增大(P0.05),牡蛎蛋白质的营养品质提高,质构特性得到改善;比较而言,清蒸处理牡蛎的营养成分损失最少,氨基酸含量最高(13.14 g/100 g),AAS、CS、EAAI、NI、体外PDCAAS等指标的评分均最高,蛋白质营养品质最好。因此,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清蒸是提高牡蛎蛋白质营养品质的最适烹饪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不同窖泥对特香型基础酒总酸、总酯、风味物质骨架成分含量及感官特征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窖泥处理的基酒样品之间的总酸、总酯及酸、酯、醇、醛等微量物质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且营养窖泥组普遍高于其他处理组;不同窖泥样品的感官评价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分析,三组样品得分排名为:营养窖泥组>简易窖泥组>CK组。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主要研究香菇柄粉对海兰褐鸡蛋品质和鸡蛋营养成分的影响。选取同一批次下生长健康的40周龄海兰褐母鸡112羽,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实验组额外添加5%、10%、15%的香菇柄粉。饲喂20周后进行蛋品质测定。结果表明,实验组鸡蛋的重量和大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鸡蛋的蛋壳和蛋清更重(P<0.05),蛋壳颜色更深、更红(P<0.05),15%添加组最为显著;实验组鸡蛋的营养物质较对照组更高,5%添加组效果最好,其中蛋清中溶菌酶含量、蛋黄中卵磷脂含量、卵黄球蛋白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蛋黄中胆固醇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蛋黄中T-SOD酶的活性和蛋清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更高;熟蛋清和熟蛋黄中芳香性挥发物质含量更高,蛋清中氮氧化物含量更少,蛋黄中的鲜味和咸味更高,从感官评价上来看,测评者更喜欢实验组的鸡蛋,因为颜色更红润饱满香味更浓郁、纯正。总体来说,实验组普遍优于对照组,15%添加组在蛋品质和抗氧化性方面表现较好,5%添加组在营养活性物质、感官特性上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12.
基于HS-SPME-GC-MS法的超高压处理牡蛎肉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5):160-16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在鉴定牡蛎肉的特征风味化合物组成的基础上,以生鲜牡蛎肉为对照,分析比较了加热处理和超高压加工2种不同加工方式对牡蛎肉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压力条件下处理对牡蛎肉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鲜牡蛎肉中共检测到54种挥发性化合物,醛类、醇类、酮类和烃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4.26%,49.60%,20.95%和14.54%;其中醛类阈值普遍较低,是影响新鲜牡蛎特征气味的重要组分;加压至600MPa时醛类物质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比空白组分别增加了25.2%和减少了25.1%,酮类物质和烃类物质随压力增大变化不大。热处理的牡蛎肉与空白组相比的醛类物质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降低了22.92%和增加了22.56%,600MPa与热处理的醛类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相接近。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酸化处理对竹笋品质及风味的影响,该研究将酸化处理的竹笋与新鲜竹笋和发酵竹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酸化竹笋的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均显著低于新鲜竹笋(P<0.05),而均显著高于发酵竹笋(P<0.05);酸化竹笋的硬度、脆度和咀嚼性均显著低于新鲜竹笋(P<0.05),而显著高于发酵竹笋(P<0.05);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新鲜竹笋组织结构与细胞保持较为完整,酸化竹笋的组织结构变形相对较小,发酵竹笋的组织结构与细胞变形较为明显。不同处理竹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较大,与新鲜竹笋相比,酸化竹笋的风味中酸与醛占比更高,与发酵竹笋对比,酸化竹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都高于发酵竹笋。综上,酸化处理改善了竹笋的品质,丰富了其风味,日后可作为竹笋加工处理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茶多酚对牡蛎酶解液风味的影响,在探讨酶解时间、茶多酚处理方式和添加剂量对牡蛎酶解液水解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基础上,借助电子鼻和GC-MS对茶多酚处理前后牡蛎肉酶解液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比较鉴定。结果表明:酶解会引起牡蛎风味变差;酶解前添加茶多酚可显著改善牡蛎酶解液的风味,且不会影响氨基态氮的释放,最佳添加剂量为0.4%;从牡蛎酶解液及茶多酚预处理牡蛎酶解液中分别鉴定出31和23种挥发性化合物,共同被检测出的成分有13种;关键性风味化合物分别为8种和5种,同时分别有6种和4种挥发性化合物对两组酶解液的风味起重要的修饰作用。结合感官数据和电子鼻分析结果,研究发现酶解前添加0.4%茶多酚不会显著影响氨基态氮的释放,可通过改变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有效减弱酶解液的腥臭味,提升果香味,从而达到改善牡蛎酶解液风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解冻方式对近江牡蛎肉感官特征和理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冻结牡蛎肉的最佳解冻方式,以解冻时间、感官评分、质构、色差、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pH、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硫代巴比妥酸(Thibabituric acid,TBA)和菌落总数为指标,研究自然解冻、静水解冻、冷藏解冻、超声波解冻和微波解冻5种解冻方式对近江牡蛎感官特征和理化指标的影响,并采用变异系数权重法对解冻后牡蛎肉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解冻(128 min)与冷藏解冻(309 min)所需时间较长,解冻后牡蛎肉的感官评分最小,分别为4.6、4.4分;TVB-N、TBA和菌落总数较大。微波解冻(1.5 min)和超声波解冻(9 min)耗时较短,感官评分较高,分别为6.12、6.0分;TVB-N、TBA和菌落总数最小,但蒸煮损失率和解冻损失率较大。静水解冻所需时间31 min,感官评分(6.0分)较高,但TVB-N、TBA和细菌总数较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解冻时间(权重值为0.357)对牡蛎肉品质影响最大,微波解冻综合评分(0.548)最高,是理想的近江牡蛎肉解冻方式,但持水力较低,微波解冻条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鮰鱼加工产业的发展,采用碱性脂肪酶对鮰鱼进行脱脂处理,通过感官评价、理化指标以及色差、质构和硫代巴比妥酸法(TBARS)等方法研究鮰鱼品质和干燥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脱脂率的升高,鱼片土腥味物质含量降低,腥味感官评分显著下降(p0.05);50℃热风干燥34 h后,脱脂率为55%的干制品的硬度降至(391.98±39.15)g,低于未脱脂样品(p0.05),色泽变得明亮红润、有光泽,并且在整个干燥过程中干燥速率高于对照组,脂肪氧化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酶法脱脂有利于提高新鲜鮰鱼片及其干制品的品质,为鮰鱼精深加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加热方式下调理草鱼片的品质变化。方法 对比不同加热方式(水浴、汽蒸、油炸和微波)处理后调理草鱼片的感官、水分含量、烹饪损失率、色度值、质构、微观结构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 水浴和油炸加热对调理草鱼片的感官评价显著高于其他加热方式(P<0.05);水浴加热和汽蒸加热更有利于提升亮度值;汽蒸加热后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不同加热方式对调理草鱼片的蒸煮损失率影响显著(P<0.05);水浴和汽蒸加热后的硬度显著低于其他组别(P<0.05);汽蒸加热后的调理草鱼片纤维组织紧致清晰,与对照组更为相近;共检测出8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醇类、酮类和酸类为调理草鱼片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汽蒸加热后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在种类和数量上优于其他加热方式。结论 不同加热方式后的调理鱼片品质差异明显,汽蒸加热更有利于调理草鱼片的加热。  相似文献   

18.
以广西钦州特产近江牡蛎为原料,研究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及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对牡蛎干品质影响,以色泽、质构、复水率、收缩率、理化指标、感官品质、能耗等指标进行对比,并采用电子鼻对不同干燥方式产品气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对牡蛎色泽、硬度、复水率、收缩率、理化品质及感官影响显著,对牡蛎干弹性无显著影响,通过综合评价,认为热风微波联合干燥方式用于牡蛎干制具有明显优势。电子鼻能较好区分不同干燥方式牡蛎干气味,7、9、2、6号传感器对牡蛎干气味识别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鸭肉经纳地青霉发酵后食用品质的变化。将纳地霉菌接入高温灭菌后的鸭肉糜中,(27±1)℃下前发酵3 d、4℃下后熟7 d制得发酵鸭肉产品,比较了发酵过程中肉样、最终发酵鸭肉产品与未发酵鸭肉样(对照)质构、游离氨基酸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并进行了感官评定。结果表明:鸭肉在发酵过程中,硬度呈先增大后减小,弹性逐渐减小,黏着性则逐渐升高的趋势;后熟1 d时,肉样黏着性显著增加(P0.05),弹性则显著降低(P0.05);后熟7 d的发酵鸭肉产品中游离氨基酸、游离的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总和显著增加(P0.05);发酵鸭肉产品的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烷类、醇类、醛类、芳香族类、酮类、酯类、含氮物质等,比未发酵鸭肉样新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有5-甲基-3-庚酮、磷酸三丁酯、2,6-二甲基吡嗪;发酵鸭肉产品感官评定分值显著高于对照(P0.05)。因此,灭菌鸭肉经霉菌发酵后产生了适于食用的品质,这为开发新型发酵肉制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陕北炖羊肉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其缺乏工业化产品。为筛选出适宜的杀菌方式,延长产品货架期,采用巴氏杀菌、沸水浴杀菌、高温杀菌3种常见的热杀菌方式对羊肉进行炖制处理,然后对炖羊肉进行感官评价,测定其水分、蛋白质、脂肪、质构特性、色泽等指标,综合评价3种炖羊肉品质变化。同时利用零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和Arrhenius方程预测炖羊肉货架期。结果表明:3种杀菌组感官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高温杀菌组评分最高,增加23.51%;3种杀菌组的脂肪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高温杀菌组水分含量显著增加,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沸水浴和高温杀菌组L*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4.52%和8.72%(P<0.05),3种杀菌处理后a*值均显著增加了25.15%~150.00%(P<0.05);高温杀菌组硬度、咀嚼性、弹性、凝聚力和回复力均显著降低(P<0.05),巴氏杀菌组的回复力显著增加(P<0.05),高温杀菌处理对炖羊肉色泽和质构特性影响最大;电子鼻可较好区分不同杀菌方式,高温杀菌组表现出最高的风味响应强度。针对改善色泽、质构和风味的高温杀菌方式,最终预测炖羊肉在4,25,37 ℃贮藏下货架期分别为140,86,67 d。结论:3种杀菌方式均能改变炖羊肉的营养、感官品质与风味,高温杀菌可显著提高炖羊肉的色、香、味和可接受性,适用于陕北炖羊肉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