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少东 《广西轻工业》2011,27(6):119-119,126
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有机产品检测技术》教学中进行尝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际的有机产品如食用油、磺胺药物等具体有机产品作为任务载体,精心设计了与真实职业岗位相符合的教学情境,模拟真实的工厂检验过程,进行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工作过程为中心,典型任务为载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的改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有机产品检测技术》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装饰材料选配与应用》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手段,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习与工作高度对接,同时利用情景教室教学,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教、学、做"合一,精心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按照"展、引、看、教、做、评"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在教学模式上采用课堂与"材料现场"一体化和"小——大"任务相结合的模式,由此通过合理的《装饰材料选配与应用能力》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期项目课程注重与纺织服装行业的紧密结合,依托校企深度合作,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推行"教、学、做、导"一体化教学。以初级学期项目课程"布艺作品设计制作"为例,在充分调研纺织服装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教学项目,明确课程的能力、知识及素质目标要求,形成完整的课程标准。实践表明,学期项目课程的开展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孙喜英 《纺织教育》2013,28(4):275-278
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现状出发,分析制约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论述在校企合作中,"教、学、做、研"一体化教学是集企业产品研发与高职教学于一体的共同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使学校课程教学与企业订单培养达到真正统一,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秦晓  王建明 《纺织教育》2013,28(3):207-209
基于产品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紧密围绕真实工作岗位,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以企业产品导入教学,注重过程考核,重视企业全程参与。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为高职教育的"教学做"一体化探索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服装外贸英语》是服装外贸英语教学的重要参考教材,该书整体设计是按照"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载体,用任务训练岗位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思路,内容编写坚持"适度,够用,实用"原则。《服装外贸英语》是服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参考书籍,主要涵盖以下内容:服装外贸中涉及的产品知识,包括服装面料、  相似文献   

7.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食品工程单元操作》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法,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使用效果较好。以食品工程单元操作作为教学项目,以"食品生产"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根据食品生产的特点,灵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仿真实训、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洪春辉  刘敏 《广西轻工业》2010,26(8):198-199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或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为此,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遵循的原则——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做学教训一体化,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安排教学以实现良性互动。作为实践性强的一门学科,在资产评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一个比一个复杂的任务,掌握相关的知识,胜任资产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9.
项目化教学要以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的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努力做到课程内容和要求与岗位职责范围、工作场景、目标任务的要求等相一致,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与服装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高度相关,实现服装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要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根据茶叶产业的发展,信阳农林学院在进行人才市场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优化确定了茶文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实际工作需要为依据整合和优化了课程内容,重构茶文化课程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完善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以工作任务、项目需求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完成教学过程。这种"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发挥社团作用,提高实践技能"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提高了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1.
"PLC控制技术"是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技术课程,实践性比较强,文章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该课程开发与设计需要基于岗位需求进行,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应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调整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学校要通过各种项目用理实一体化方法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工业现场环境,在PLC课程中通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来提升职业能力培养,以确保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效果,培养和输出适合岗位发展和需求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广西轻工业》2016,(5):173-174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如何在教学中创设职场情境,构建"一主线、两训练、三结合、四学习"的培养方式,推进语文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有机对接,以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数控故障诊断与维修"项目化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成长为目标,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依靠多元的、虚实结合的项目化教学实施载体,创建了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实现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工程的对接,取得了良好的课程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印前处理》是我院印刷包装专业开设的一门职业核心课,本课程是从平面设计的应用及印前技术岗位出发,结合数字印前知识与平面设计实践形成的职业基础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基点,通过真实案例为项目载体,数个项目组成一个工作任务。下面以"彩色印刷图像的色彩分色实例操作"项目为例介绍真实案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网版印刷生产工艺》是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性,为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印刷技能型人才,我院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式的项目为载体,构建"教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够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广西轻工业》2016,(3):138-139
在"为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总体教学目标下,对该课程的人才培养能力目标进行细化分解。精选两个项目实例,并按能力培养目标将项目实例分解成一系列操作任务;主要采用"语法知识+操作示例"教学方式,将知识的传授和任务的操作演练结合起来;在课后作业和实验的内容设置与知识点对应的项目实例操作任务相关内容。学生在学习和完成各项操作任务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和构建知识结构,最终熟练掌握知识、固化为能力。同时,还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邹慧 《西部皮革》2023,(8):36-38
服装绘画是表达服装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以时装画技法课程为例,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目的创设情境,分析实际产品从调研、开发到落地的系统性任务,探讨任务的落实方法,引导学生完成能够展现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构思的服装款式图和效果图的绘制,以帮助学生增强对岗位工作能力需求的了解,完善对工作任务流程的认知,提升绘画技法,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地学习习惯,为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仪器分析》课程设计采用模块化结构,教学做一体化;采用任务驱动,分组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加大实践操作在考核中的比例,注重职业关键能力考核。  相似文献   

19.
Photoshop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图像编辑软件,而且已成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就以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为视角,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很好的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罗春丽 《家具》2014,(3):86-90
项目化课程是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项目载体,在一体化教室仿真环境中,学生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完整的工作步骤完成学习任务。课程教学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在工作中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专业知识,训练实践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家具结构设计》课程是家具设计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通过课程的项目化改革与实践,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完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进而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其能够胜任家具企业结构设计师职业岗位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