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当代城市综合体案例,针对引入公共艺术介入的城市综合体的公共艺展空间的复合营造进行研究,并分别从公共艺术复合营造的动因、公共空间的展览艺术复合营造、公共艺展空间的复合营造模式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总结得出了公共艺术发展推动、场所精神营造推动、城市更新复兴推动这三个复合动因和城市综合体的艺术品主导、艺术设施主导、艺术形式均衡这三种公共艺展空间的复合营造模式类型。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已进入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海绵城市"理论研究和项目建设高速发展期。"水广场"是源于荷兰的一种创造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合利用形式,综合了缓解城市内涝与雨洪冲击和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的双重功能。基于对荷兰鹿特丹Benthemplein水广场的空间设计要素与运作原理的分解与剖析,本文总结和提炼其在应对城市雨洪灾害和公共空间高效复合利用上的巧妙构思和弹性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概念与分类的分析,解析兰州市最具带型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城市地域文化形态与城市公共空间形式的关系。同时,借助于城市公共空间地域形态的分类,对兰州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类型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4.
水利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城市的日常运行。水泵闸作为水利基础设施中重要的一环,由于所处位置和管理的需要,往往与城市环境较为疏离,但在城市内是广泛分布的。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水泵闸与城市之间的关联日益紧密。这部分位于城市内或城市边缘的水泵闸,有可能发展为承载居民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文章选取了深圳洋涌河水闸、浙江椒江南岸双闸桥驿和浙江湖州金茂田园牧歌水闸改造三个城市水泵闸公共化案例。这些案例突破了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单一功能的限制,通过对环境的回应和不同功能的复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城市公共生活的结合,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化作出了贡献和创新。基于对这三个案例的分析,文章提出了一套从条件选址、实施策略到后期运营全流程的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公共化策略,为未来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苏州河黄浦区段东段公共空间更新中碰到的基础设施建筑景观化的设计进行研究,以苏河驿站、介亭、樱花谷、加油站为典型案例,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的三个维度的设计切入方向,即城市脉络疏导、多元功能复合、材料建构思辨,并讨论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公共空间面临总量不足、布局不佳和可持续性差的严峻形式,这与我国城市土地财政现象、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等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在复杂的环境中,城市中出现了一种兼有购物消费和公共休闲功能的新型空间——商业公共空间,并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空间类型、经济属性、市民消费行为特征和空间资源配置的角度,结合空间生产和新城市主义功能复合理论,对该类空间的界定、形成和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商业公共空间有助于解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困境,能够通过空间收益的经济关系提高市民群体的社会地位,使城市空间更好的满足市民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期、城市建设提出"城市双修"的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成为研究与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景观再生的视角,通过对上海市静安区城市基础设施景观化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基础设施景观化的构建模式,研究如何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空间的有效利用,以产生新的开放空间,创造新的城市活动场所,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文章论述了立体空间叠加和水平空间拓展的不同模式,为目前城市更新中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耦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宫聪  吴竑  胡长涓 《新建筑》2022,(1):49-54
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活力与生态功能是关乎城市环境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对比研究,提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功能优化的关键点与方法.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识别城市公共空间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这两类基础设施的公共活力与生态敏感性进行用地适宜...  相似文献   

9.
灰绿两色基础设施是建设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资源。基于城市设计视角,从空间组织结构与使用方式2个方面,对美国波士顿"祖母绿项链"、查尔斯河滨大道公园,以及"大开挖"中央隧道改造工程3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与解读,探索基于两色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以及基于两色基础设施整合的大型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功能与效用,总结其经验,并结合当代实践,为中国城市存量建设中大型公共空间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董贺轩  王云静  吴巍 《新建筑》2022,(5):141-146
城市内部充斥着大量灰色基础设施,与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需求相矛盾。通过对景观都市主义、基础设施景观化、生态都市主义及韧性城市等理论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从空间关系、景观形象、工程技术三方面,建立中小型灰色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一体化整合的理论框架,并提出设计策略。之后以武汉市中华路城市阳台工程项目为例进行实践检验,为城市中小型灰色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红红  吴薇 《华中建筑》2014,(4):137-141,161
建筑类型与形式问题是城市的客观存在,它能够实现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解释。对历史建筑类型与形式的研究,可以为当前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近代武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等影响,催生了西方近代建筑类型,由此形成了城市建筑类型的多样化特征。同时,西方建筑形式的出现使得传统城市空间中出现新的空间要素与空间景象,改变了城市面貌。在外来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下,近代武昌城市建筑形态的拼贴与杂糅,更多地显示出"表皮西化、内核中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以青岛上合广场为例,聚焦“防洪减灾”“技术创新”“韧性低碳”“数字智能”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围绕城市公共地下空间韧性设计中防火、防淹(内涝)、防疫、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结构韧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力求为构建韧性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助推城市公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魏迪  陆毅  汪原  胡兴 《风景园林》2023,30(7):86-93
【目的】基于多源城市大数据,探寻信息流与公共空间活力的关系。【方法】以深圳市125个城市公园及其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为例,在控制区位特征、可达性、公共空间特征后,量化信息流对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信息流对空间活力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信息流的不同变量(评分、情绪值、曝光度)与信息流类型对空间活力效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了信息流的显著效应及其异质性,为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提供定量数据支撑与策略。通过分析信息流介入活力营造的现象与机制,进一步反思人、技术与城市的关系,以重新理解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4.
严寒地区城市冬季活力低下,基于微气候的视角,研究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活力与微气候的关联性,可以为提升公共空间冬季活力寻找途径。选取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广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场微气候和人群行为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探究微气候对空间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气候条件是限制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活力的重要因素。(1)不同活动主题的广场中,微气候对广场活动参与人次的影响不同;(2)微气候对不同类型活动人群的影响不同;(3)太阳辐射是人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此研究结果可为严寒地区城市广场冬季活力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从"意义"的角度谈广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环境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精神功能.广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是城市公共生活发生的主要场所,还是表达城市文脉和城市精神的主要场所.从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广场环境的特征,在分析形式、意象、意蕴等不同层面在广场环境中所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整合、融合自然和历史再生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正>一、总述1.1系统概述水务作为城市传统基础设施行业之一,随着城市发展、城镇化建设、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等原因,使水行业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这就要求水务企业必须不断改善水务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运营管理效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使水务行业从粗放、低效、分散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 MVRDV 在西班牙马德里设计的瞭望台(Mirador)和塞洛西大楼(Celosía)社会住宅,思考现代生活方式下人的社交需求和城市密集化状态中公共空间形式的多样性问题,展现住宅作为高密度的建筑空间如何实现在垂直方向和不同高度的水平方向上创造公共空间,以及住宅单元的类型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许多大体量建筑往往陷入肤浅、浮夸的形象设计,巨大威严的体量带来了距离感和压迫感,建筑缺少对城市生活的关注.而巨构形式理论主张以建筑形成巨大的水平性公共空间介入城市肌理,为城市生活提供巨大的公共活动场所.文章试图通过对比巨构形式理论与相关术语,归纳巨构形式理论的核心特征,以厘清其理论意涵及本质特征,并结合国内相关案例,试图发掘巨构形式理论在中国的现实价值,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褚天舒  赵建彤 《居业》2023,(1):82-85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存量发展阶段,以城市高架桥下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文章梳理了对城市高架桥下空间进行公共化利用后形成的空间模式,对常见的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填补、连通、织补、延伸、链接五种类型,分析总结不同的模式要点并绘制图例,期望为日后我国同类型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活化提供一定理论补充。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20,(4)
城市空间中的基础设施除了常见的主路、地铁、管网等之外,在街区中还隐匿着一种常被忽视的类型——后街。它一般具有商业服务功能,一方面充当着街区中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更是连接城市网格,促进城市内容要素良性循环的空间场所。文章基于深圳华强北后街的实证研究,从后街的形成与演化的历史逻辑与后街支撑街区内人、物、资源流动的空间逻辑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解释后街在城市街区中作为基础设施的功能和意义,并阐明后街应对不断增长的城市资源,维持运转的"汇聚"特征,是拓展城市再发展模式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