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城市封闭住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针对封闭式住区在中国城市里的大量涌现,阐明了当代封闭住区对城市的不良影响,并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住区的封闭对城市居民行为和心理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提出了适合目前中国国情的住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住区景观设计风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住区景观为对象,筒述了中国住区景观发展历程,对当代中国住区景观西化现象进行反思。通过探讨住区景观设计风格背后的问题,期望借此促进中国住区景观设计回归本土设计哲学。  相似文献   

3.
生态住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静  姚建 《工业建筑》2004,34(2):10-12
生态住区作为人类理想的居住模式 ,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从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 ,给生态住区的内涵作出了科学的界定。同时指出目前国内在生态住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生态住区指标体系的框架 ,提出了相关的实施建议 ,以推动生态住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肖辉 《南方建筑》2000,(2):63-65
本通过对当代人类住区形态和存在问题的探讨,提出一种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住区模式,即城乡融合住区,并对城乡融合住区的内涵,与其它在住区形态的区别及其特征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健康步道是城市住区人居环境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健康社区”在高质量城市建设中的细胞工程。健康步道因其自身的复杂性、模糊性和差异性等属性,在城市住区整体化和系统性研究中缺乏足够关注。本文以“健康社区”理念为导向,阐述住区健康步道的发展机遇,通过对我国住区步道建设现状及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在“住区生活圈”概念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住区—邻里”慢行生活圈网络的构建和四点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在住区建设层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西北海蓝海银湾生态文化住区规划设计从“安居”的需求出发,基于“形式追随生态”“形式追随文化”两方面的规划设计诉求,以“大园林院落”方式区别划分,又以“小庭院空间”加以凝聚,形成“一轴、三环、七院落”的空间结构;在景观序列上,设计启园、和园、畅园、留园四个园林;绿色设计以大型景观绿地为中心,形成多个主题院落空间;文化设计借鉴本土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蓝色海洋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提升住区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7.
谢宏杰  陈铭 《新建筑》2010,(3):20-24
我国住区郊区化现象和无序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莫大压力。基于"紧凑城市"理念,通过对中国现有城市住区的梳理和数据分析,提出了"紧凑住区"的概念——功能紧凑、规模紧凑和结构紧凑的居住区,并认为"紧凑住区"是一种适合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住区发展方式。作为研究结论,提出了"紧凑住区"的发展策略,并对推动"紧凑住区"的发展从实施层面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周卫 《建筑学报》2008,(4):22-24
在回顾我国既往历史性住区更新思路的基础上,以武汉汉口汉润里历史性住区的更新设计为例,探讨在一种微调式柔性介入的再设计策略之下,通过弱化历史性住区内固有的等级空间,达到改善住区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住区是由人类住区概念演化出的关于城市居住区及其环境的综合性概念。以“人为本体”这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应该充分地体现在城市住区的建设与发展中,本以此为理论依据,对上海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将“和谐”观作为人类健康的理想境界,以“整体辩证”的思维方法将人与宇宙、自然当作一个有机整体,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其强调人的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抓住了人类健康的核心和根由。 这些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医学、养生学的理论根基,而且大大丰富了现代人类健康学的理论宝库,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整体和谐”的健康观不仅应是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正确导引,也应该是我们构建健康住区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新中式作为一种具有传统特色的住区景观设计风格,是当代人对住区空间景观需求的体现。在对社会背景有详尽了解的基础上,认知新中式的设计原则,以星港·尚荣府景观设计项目为例,从项目概况、总体设计、细部设计3方面对新中式景观设计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从而为今后新中式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与例证。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住区人居环境既是一种地理结构,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其发展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与城市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即沿着时空路径而变化,因时因地而异。通过对生态住区人居环境的内涵、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的总结与分析,希望对生态住区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陈炼  汤莉 《重庆建筑》2018,(3):8-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居住需求由物质型向品质型过渡,住区建设中的种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功能单一、缺乏多样性、千篇一律的设计思维等等。该文针对城市住区多样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开放街区理论为基础,将传统大尺度城市住区分解为单个小街区,在小街区中寻求合理的差异性,以期对城市住区多样化设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我国老工业住区兴起于建国初期的“一五”“二五”时期,随着城市功能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与更新的大规模推进,老工业住区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配套产物,呈现出设施环境破旧、历史风貌受损、老年人成为主要居住群体等问题。本文基于住区再生理论,以工业历史风貌保护和住区活力再生为目标,以洛阳涧西老工业住区二号街坊改造为例,探求老工业住区再生的更新策略,从而做到真正的保留工业文化记忆,提高退休职工养老居住环境,同时为老工业住区的活力再生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中大量存在着以“城中村”为代表的“非正规住区”,以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模式进行此类区域的人居环境整治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本文从参与的内涵、基本定义、参与模式的类型和制约社区参与的因素等方面出发,系统梳理了社区参与模式作为我国非正规住区整治方法的研究动态,并指出了该模式在我国现行规划体制下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保量”向“提质”转型,存量老旧住区的更新改造随之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本研究聚焦于老旧住区的户外空间更新,发现老旧住区改造中存在老旧住区类型多样、空间资源极其有限、常规旧改方法失利等诸多难点。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文章提出一种自下而上、以居民为导向的认知方法,即“需求-功能”转译路径及“行为-空间”生成路径,用以协调空间资源不足与居民需求多样之间的矛盾,寻求最高效的老旧住区户外空间更新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结合我国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以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和日常生活行为作背景,分析了邻里交往与交通系统、住区公共设施和住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并以此为据探讨住区居住空间的公共场所的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春妍 《山西建筑》2003,29(9):12-13
针对国家“加速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对城镇居住形态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城镇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注重城镇住区的地域特点和居住形态,使传统的城镇居住文化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9.
郑峥  陈玉霞  程莉萍 《门窗》2012,(10):219-220
城市生态住区环境不仅要满足居民的生理需要,也要满足特定的精神需求。生态住区的环境设计不是简单的美化设计,而应是情感设计,要以人为本,巧妙立意,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从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提炼出现代城市生态住区小气候设计要借鉴的思想和原则,并结合《中国绿色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以保护住区生态平衡,优化住区空间环境质量,提高生态住区人文品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过街楼是一种特定建筑的统称,它跨路而建,底层可以通行,内部可以停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设计。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形式,它在当今的住区设计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住区中的过街楼作为研究对象,以类型学和形态学为基础从整体空间布局、楼内空间格局和底层空间要素三个方面对住区过街楼的空间类型进行总结,试图获得较为系统的、全面的认识,以此见证传统过街楼在现代住区设计中的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