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秀丽 《山西建筑》2009,35(33):18-20
指出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物质要素构成与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通过对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及其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了城市形态生长的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合肥市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肌理作为城市形态、尤其是城市空间形态的表征,它既是城市发展的结果,又可以作为人们干预城市发展方向、介入城市环境形成进程的手段。对城市空间肌理的控制对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城市文脉延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空间肌理的控制要素,并探讨对其要素的控制方法,以期望对城市空间肌理的控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亚热带气候及我国城市高速高密度化的发展背景下,高密度的城市会出现通风不畅、夏季温度不断上升、热岛效应等问题。如何使商住综合体的居民有更优越的室外活动场地呢?本文试从城市大体量的商住综合体转换层的公共空间入手,选取了深圳市商住综合体几种布局方式进行计算机模拟,并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在未来的商住综合体室外环境设计时更加注重风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4.
高密度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以香港城市发展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密度城市中的交通已经成为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典型的高密度城市,香港以其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为全球许多有着相似情况的城市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详细考察了香港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指出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之间和谐适应的关系,是形成城市活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市设计永恒性思考的设计研究,对比分析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和中国武汉市历史演进中的形态学研究成果。2项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均来源于代尔夫特形态学方法,该方法旨在以减构制图简化地图数据,提取空间形态结构,界定城市未来发展所依托的结构性要素,从而既可实现城市的历史连续性,又可保持地方特性。图析过程采用倒溯分析的方式,以当代地图为基底,并按照时间线回溯、绘制不同历史时期的分析图。这是因为相较于历史地图,当代地图的制图方法与投射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反映真实情况。底特律的城市肌理几乎填满城市的网格,网格本身可以被看成经过减构的结构性空间要素,对地图数据相对较低程度的抽象就足以揭示其城市空间结构,而网格以外的其他空间要素则可被看成不同时期形成的城市的其他结构性要素;而武汉的城市形态更为复杂,需要更高程度的抽象以提取城市空间结构,在减构过程中使用形态同质区和二级结构关联分析工具。研究旨在展示在同一方法框架下,当2座城市的物质空间特质不同时,需采用不同的研究工具,进而发展出不同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香港具有明显的高层、高密度城市形态,通过研究香港以轨道引导土地开发的过程,分析高密度开发所形成的城市独一无二的高层、高密度、高效率的特征,探索摩天轨道新市镇对香港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积极作用和对亚洲高密度城市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城市肌理的延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鸿志 《山西建筑》2010,36(20):17-19
研究了城市肌理的分裂与融合对城市形态及城市意象的影响,并从建筑排序、绿地、道路等肌理的组成要素方面深入探讨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如何避免城市肌理的分裂,提出在对旧城更新的规划中,应该充分考察原来的城市肌理,进而在新的规划中整合原有肌理,创造出新的城市肌理,使得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8.
曲冰 《新建筑》2023,(2):120-125
形态分区是分析城市形态演变规律、开展城市设计管控的重要研究基础和依据。相比多数西方城市,我国大量老城街区拥有更加复杂多变的立体形态肌理。研究旨在探索尚未被论证的形态肌理背后的相似性特征。通过挖掘和分析街区立体形态特征数据,首先以南京老城街区样本为例进行探索性分析。经过簇群特征的定量解析发现,南京老城样本显现出5个大类及若干亚类的形态簇群结构特征。而在进一步探索城市中心区立体形态肌理时,同样观察到15个国际城市样本存在簇群关系。从而证实复杂的街区立体形态肌理背后存在“形态相似性”。以期为验证和对比街区形态簇群背后大量非物质要素结构的相似性或异质性、探索城市立体形态簇群结构的功能效应,以及中观尺度下城市空间肌理的延续、调整与管控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大连城市形态历史格局的结构和肌理特征,分析了街廓尺度对于形成半网络形城市形态的意义,并讨论了城市形态在城市发展中对于城市空间景观环境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广场系统设计整体上以网格的形式吻合城市肌理.形成方正、秩序的空间结构和明确的方向感.以适应世博会高密度人流.同时与曲线、自然的楔形绿地形成对比使世博场地空间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李晴  高华 《南方建筑》2014,(6):76-80
针对我国城市空间开发建设由增量转向存量的背景下,探讨旧城更新改造之中历史性空间的应变对策。论文首先建构基于历史性空间视角的规划分析框架,接着以广州市猎德村更新改造为例,通过分析猎德村的空间结构与肌理、节点与地标、集体记忆等要素,探讨基于原有历史性空间特质的高密度住区开发对策,即延续整体历史记忆,保留重要历史切片,注入新的功能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长期存在的人口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许多城市用地发展已经处于超饱和状态。高密度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已成为城市规划与地理学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典型的高密度城市,匮乏的资源、多山的地形、众多的人口,一直是困扰香港城市发展的难题。但香港以其高效率的城市用地形态为许多有着相似情况的城市提供了借鉴。自20世纪70年代起,香港开始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崛起,不仅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而且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公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以香港为例,利用凯文·林奇的城市形态理论,详细考察了城市形态与城市密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判断城市形态与城市活力形成具有正向关系,并指出高密度城市建设与城市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高效率的城市形态密切相关。本文力求从香港的城市发展中寻找高密度城市的发展规律,为内地新常态下高密度、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地下空间、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微气候相关研究的梳理,将地下空间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归纳为地上因素与地下因素两个方面,探讨地下空间及其要素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机理。地下因素指地下空间进行内部环境控制而直接对地面微气候造成的影响;地上因素指由于进行地下空间规划形成新的城市形态,进而对城市微气候形成影响。首先,理清影响城市微气候的地下空间的要素,并界定地下空间与城市形态研究的切入点,梳理和明确各项外部空间环境的指标;其次,指出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待解决的两方面关键问题以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研究框架与路线。  相似文献   

14.
大连城市形态历史格局的特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大连城市形态历史格局的结构和肌理特征,分析了街廓尺度对于形成半网络形城市形态的意义,并讨论了城市形态在城市发展中对于城市空间景观环境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9月23日下午两点,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第二场上海推广会"远眺:UABB与城中村"于半层书店举行。不同的城市形态会形成迥异多样的城市肌理,不同的空间结构也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空间结构不再适应当下的生活,导致一系列问题的涌现。本次推广会立足深圳,远眺不同机制以及社会结构下的城市空间,分享多维度下的城中村改造案例,共同探讨不同尺度和方式的城市策略。2017深双总策展人之一刘晓都、  相似文献   

16.
陈石  刘洪彬  张伶伶 《建筑学报》2021,(S2):106-111
以形态参数视角对城市空间肌理开展数字化探索。从道路、地块和建筑3个层面解构空间肌理要素,分析空间肌理构成元素与构成关系特征,提取了74个形态参数组成空间肌理形态参数集;依托GIS平台完成了空间肌理矢量模型的形态参数转译,制定了“列表”和“编码”两种表达形式;通过对不同类型空间肌理样本形态参数的聚类分析,验证了形态参数表达空间肌理形态特征的有效性;分析“类型参数”和“特征参数”的数据变化规律,为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协同效应视角,以上海的3个典型城市建筑综合体为例,通过软件模拟分析与实地观测问卷调研相互印证的方式,对城市建筑综合体的3类垂直空间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并从空间价值入手讨论何种结构更利于协同效应的产生,最终总结以城市建筑综合体为载体的城市垂直公共空间体系的发展趋势、价值体现和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8.
王桢栋  文凡  陈蕊 《时代建筑》2014,(4):148-154
亚洲垂直城市国际竞赛是介于城市乌托邦理想和实践视野之间的竞赛。文章通过回顾西方学者基于"宜居"标准提出的紧凑城市概念,反思以香港为代表的亚洲高密度地区在西方现代主义的规划思想影响下,垂直城市建设的得失。并进一步结合2013年亚洲垂直城市国际竞赛的选址——越南河内,通过对其城市结构与家庭纽带关系的研究,提出推动亚洲高密度城市活力的源泉来自于人群聚集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最后,文章介绍了同济大学课题组基于上述思考提交的越南河内未来垂直城市获奖方案。  相似文献   

19.
深圳城中村是村民突破规划自发扩建而形成的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本案是针对深圳典型的城中村现象提出的一个改造提案。其目的是研究用屋顶加建形成多层街道和公共区域来置换若干过于密集的单体建筑,使街区保持和增强其生成的活力和城市肌理,同时改善街坊内部的生活条件并满足消防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都市综合体具有在高密度条件下对土地进行混合开发的先天优势,其内向吸引和外向辐射的空间特点决定了驳接空间成为交通联系和空间起承的关键节点。综合体建筑的功能复合化程度越高,对驳接空间与城市空间效率的要求就越高,并对两者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师处理都市综合体和城市关系的过程就是在寻找建筑与交通的最佳驳接方式。作为高密度城市的典型代表,香港的都市综合体借助驳接空间与城市交通紧密发展的模式为研究大型综合建筑与城市空间一体化设计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