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征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协同能发挥初始禀赋与比较优势,实现发展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文章以协同学为基础并参考相关研究,将区域协同发展分为孤立、扩散、共生和融合4个阶段,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通过梳理其协同发展进程,从经济、城乡、交通、政策与规划5个方面分析了现阶段(共生阶段)的协同发展特征,剖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由此提出下一阶段(融合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下一步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9)
通过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中的产业协同发展问题,梳理城市建设中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中的产业协同发展的状况以及趋势,研究分析结果,并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中产业协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已成为深圳等港口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和竞争中,深圳与香港、广州等两个中心城市的关系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生态位理论,以深圳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度模型的测算方法,通过港口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3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分析了深圳、香港、广州等3个城市在湾区竞争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及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对深圳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扩充自身生态位、与广州错位发展,以及与香港协同进化等具体策略,以期为其他相似案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1)
在区域教育联动发展的视角下,选取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政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广西教育资源在融入大湾区区域教育联动发展中校企合作与协同育人的现状,对制约跨地区教育建设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瓶颈进行解构,从产教融合、协同合作路径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出发,提出优化联动机制顶层设计,强化资源共享,组建大湾区校企联盟,培育双主体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等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密度最大的经济带之一。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产业的融合和协调发展,需要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消防法规和标准,以提高区域整体的公共安全。本文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高层建筑的消防法规及消防审查验收过程制度,详细探讨内地、香港和澳门不同法域中的高层建筑消防规范体系的差异性。在大规范协同的愿景下,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标准协同开创性的指标和设想。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主旋律和主要机制。以往粤港澳合作的基本特点是以互补性为基础,形成以“前店后厂”为特征的生产链的纵向分工。发展到今天,粤港澳之间原有的互补性已经明显减弱,互补性合作格局赖以形成的宏观背景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需要在新的背景下重构粤港澳合作格局。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重构、基于空间的重构、基于战略愿景的重构等3种思考路径。重点建议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基于共同的发展愿景,实现优势整合、优势再创,从跨地经贸合作走向区域协同创新,从组织跨地生产链走向共建优质生活圈,从事项性合作走向构建要素流动的统一市场。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跨界地区协同发展模式研究——以广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是国家在新时代的重要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将担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战略使命。如何强化跨界地区的协同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议题。以多层级治理为理论视角,以国内跨界地区协同发展程度最高的广(州)佛(山)为研究地区,从宏观政策制度建构和微观合作项目实施切入,对广东省、广佛两市及所辖的区、镇街等不同层级政府在协同发展过程中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协同发展模式。研究发现,广佛两市构筑的"城市政府主导的合作模式"是推动跨界地区协同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区及镇街政府的合作渠道虽已搭建,但成效有限;市民缺乏参与的渠道;上级政府的有效介入有助于公益民生项目的协调实施。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关于区域治理的学术讨论,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绿色城市设计是当代城市设计发展的一种重要范型,生态韧性、可持续性、气候适应性等是其基本特征。在世界各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然、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特色鲜明,地区的绿色城市设计实践也极具多样性和创新性。梳理近现代城市发展代表性理论对绿色城市设计起源及内涵的重要影响,进一步细化绿色城市设计的定义。运用实证研究和系统建构的方法,总结及归纳大湾区代表性绿色城市设计实践的特征,提出“景观安全、区域协同、气候适应、功能复合、尺度适宜、有机生长”的绿色城市设计策略体系,并指明每一项策略下具体的技术方法及其应用方向,以期为新时代高质量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跨界合作区作为新时期推动粤港澳三地跨界合作的空间载体,对于探索跨界协同规划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于2022年6月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要求南沙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文章以该方案为基础,结合南沙新区空间方案国际咨询工作,通过深入剖析跨界合作模式、区位优势和发展瓶颈,结合国家战略制定区域发展目标,从产业、交通、人文空间3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并进一步探索跨界治理机制,搭建“机遇研判—策略制定—机制创新”的跨界合作区规划编制框架,以期通过跨界合作区规划编制与协同治理的探索,增强南沙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引领和区域协作能力,推动大湾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占思思  郑清菁 《城市建筑》2022,(19):52-56+66
高铁1.0时期是“四纵四横”建设时期,以连接城市群的干线建设为主;随着高铁2.0时期到来,过渡到“八纵八横”建设时期,高铁建设逐渐向都市圈网络完善纵深推进。本文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镇发展与交通发展历程,研究“集合城市”“集群枢纽”产生的历史背景。剖析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在空间尺度、产业特征、出行特征上的差异性,总结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落实“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模式上的独特性,厘清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在集合单元实现高铁枢纽群共享、大区域范围内中心体系如何打破行政边界限制实现“直连直通”,总结面向世界级城市群枢纽与城镇空间互动发展的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1.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经济全球化新格局下我国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通过构建基于“产”“城”“人”的产城融合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进行测度评价。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城融合水平整体较高,广深两城排名始终位于前列,但其他各城发展存在不均衡;粤港澳大湾区宏观政策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本地区产城融合有重要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产业等级差距进一步扩大,产城融合与城市发展逐渐回归以人为本。基于此,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人才吸引及核心城市打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协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7,(11)
粤港澳三地协作治理由供水保障起步,实现了向经贸合作、环境治理等多领域的拓展,并逐步搭建了以行政协议为顶层设计,以合作联席会议、专责小组为基础的协作治理机制,推动了三地的融合发展。文章在总结粤港澳三地关系与协作治理机制演进的基础上,认为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的协作治理机制建设将进入新阶段,建议加强区域统筹规划、构筑"四方协议+大湾区发展合作委员会+联席会议+专项合作"的协作机制、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法治框架,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  相似文献   

13.
按国家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世人关注的区域品牌,大湾区各中心城市都将有自己的核心定位和品牌优势,但大湾区品牌尚需要从认知和感受两个层次来建构自己的品牌。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组合,因此,在这一新组合中,发展治理是当务之急,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建设,也需要在湾区定位的基础上,构建湾区品牌,提高湾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感受度。湾区品牌的构建,不仅要发挥城市优势,构建品牌,也要引入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中心模块。最终,各中心区块链接组合为一体化、有特色、优势互补的大湾区品牌。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9,(11)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逐步推进,各城市积极谋划以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内湾城市作为战略实施的关键地区,需要重点谋划空间发展策略。文章在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进展与政策解读的基础上,聚焦港澳合作、国际湾区、创新驱动与区域协同等领域,研判湾区空间发展趋势与特征,并以处于内湾地区的东莞为例,分析其发展条件,并从港澳、开放、创新、协同四大空间行动策略着手提出东莞主动参与大湾区规划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赵超 《城乡建设》2021,(11):37-39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平台,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核心内容.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已基本形成网络,客运、货运、机场、港口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初步成为功能完备、通关便利、流转顺畅、各类交通基础设施联通的对外开放门户和枢纽.但是也存在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不均衡、东西两岸交通基础设施联通不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减慢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制约粤港澳大湾区的进一步发展.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实际情况,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打破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壁垒,加速三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实现三地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便捷流动,促进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高效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6.
空港地区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随着深圳机场引入高铁与城际轨道,空铁联运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要素汇集与辐射引领能力日益增强。基于深圳机场东枢纽的规划设计实践,分析深圳空港建设历程及面临的问题,并立足临空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交通格局变化,探析空铁联运枢纽在区域一体化格局下的功能价值,提出业态分布、交通组织、空间利用三者之间协同规划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低碳交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面对全球性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时对交通系统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与要求。区域交通一体化是实现湾区效益最优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研究其发展特征和策略对促进湾区资源高效配置与要素自由流动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外城市比较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思路,以CUTE矩阵作为研究方法,从技术工具、管制工具、信息工具、经济工具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京湾区低碳区域交通一体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用地混合、轨道交通发展和公众认知等方面与东京湾区有明显差距;东京湾区交通发展存量特征明显,粤港澳大湾区仍呈现增量发展特征。旨在通过比较和总结中日两国湾区区域交通一体化的低碳经验和挑战,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提出参考和借鉴,促进全球城市群低碳交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2月18日,国家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指出,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智慧城市群,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和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随着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引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9.
全球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研究,将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方向。立足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对比和总结归纳,识别当前大湾区区域和城市在创新发展的特征、问题和原因,并对大湾区提升全球创新地位提出建议。分析发现,大湾区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创新产出和创新服务具有全球竞争力,但仍存在基础创新较弱、创新协作不足、创新服务品质不高等问题。基于以上结论,进一步提出了提升大湾区在全球创新地位的有关建议,包括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多元创新协同、优化创新环境品质等。  相似文献   

20.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澳门城市发展提供了区域层面的新机遇,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是世界级旅游休闲中心。虽然已有深厚的旅游资源基础,但澳门成为世界级的旅游休闲中心,其城市旅游资源与城市品质还有一定的差距。基于对阻碍澳门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不足、土地使用破碎化、资源分散等问题的分析,澳门城市资源集约化优化为澳门未来发展提供可靠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提出集约优化城市资源配置的方法,为澳门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提出城市发展与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