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乙醇催化脱氢制乙酸乙酯的反应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乙醇在Cu/ZnO/Al_2O_3催化剂上脱氢制乙酸乙酯工艺研究数据,对反应过程的主、副反应特征进行论述。主反应机理为脱氢一综合机理,控制步骤为乙醛缩合。吸附态乙醛起重要贡献。还对副产物丙酮、丁酮、醋酸、乙醚等生成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乙烯环氧化反应机理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多年来人们对乙烯在银催化剂表面发生环氧化反应的机理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指出银表面的吸附态原子氧物种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关键物种,对环氧乙烷的选择性不存在85.7%的上限;依据吸附态原子氧与银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可将其分为“强吸附氧”和“弱吸附氧”。“弱吸附氧”利于乙烯环氧化,“强吸附氧”易导致乙烯完全氧化。凡有利于“弱吸附氧”生成的化学环境均利于催化剂选择性的提高。并对次表面氧(Osub)及氯抑制剂、Cs和Re助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3.
采用瞬变应答法研究了苯在钒催化剂上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通过对应答曲线的分析,证明氧首先被催化剂表面吸附,然后以较慢的速率转化为晶格氧,这一步是苯催化氧反应速率的控制步骤。吸附氧是生成 CO 和 CO_2的氧源;晶格氧是生成顺酐的氧源。气相苯不直接参与反应,但以较快的速率可逆吸附于催化剂上,吸附的苯与晶格氧反应生成中间物 IN,IN 进一步氧化生成顺酐。顺酐可逆吸附于催化剂上,其介吸速率较慢。中间物和吸附的顺酐对反应起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了绝热反应器的原理设计了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测定装置。并对乙烯气相氧化合成醋酸乙烯生产过程中,乙烯-氧-醋酸的三元系统和乙烯-氧-醋酸-氮气-二氧化碳的五元系统的爆炸极限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5.
针对适用于焦化烟气的溴掺杂钒钛催化剂,为进一步探索其脱硝机理及动力学规律,研究采用浸渍法制备V/Br-Ti催化剂,从瞬态动力学和稳态动力学的角度对催化剂进行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250℃时4V5Br-Ti催化剂的脱硝效率达到98%;在V/Br-Ti催化剂上进行的SCR反应机制是吸附态的NH_3与气态或弱吸附态的NO发生反应;O_2是以气态氧、表面吸附氧和晶格氧三种形态参与SCR反应的。在实验条件下,V/Br-Ti催化剂的NH_3、O_2、NO反应级数分别为0、0.5、1级。4V5Br-Ti催化剂SCR表观反应活化能为35.4 k J×mol~(-1),低于目前商用的钒钛基脱硝催化剂,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吸附脱色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化学工程》1995,23(4):38-41,49
研究了谷氨酸中和液脱色除铁过程中的吸附脱色动力学,得出吸附脱色的动力学数据。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并由此求出多级流化床吸附脱色的理论级数。根据毛细孔扩散模型,由平衡数据和动力学曲线计算了颗粒内液相有效扩散系数为1.2×10 ̄(-8)cm ̄2/s。  相似文献   

7.
纤维素基磁怀聚偕胺树脂(BMAO)吸附AuCl^-4,IrCl^2-g,PdCl^2-4和PtCl^2-6等贵金属配阴离子符合Freundlich等式和Langnuir等温吸附方程。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同属二级反应,但本质不同,粒内扩散是吸附速度的控制阶段。测定了浓集因素,分配系数,吸附效率及pH值变化对吸附容量的影响,从扫描电镜观察论证了AuCl^-4和IrCl^2-6在BMAO上吸附时发生的氧  相似文献   

8.
5-羟甲基糠醛在稀硫酸催化下的降解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新文  吕秀阳 《化工学报》2008,59(5):1150-1155
5-羟甲基糠醛脱羧生成乙酰丙酸是生物质资源出发制备乙酰丙酸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为了研究低硫酸浓度下水解生物质制备乙酰丙酸工艺的可行性,系统地测定了在压力5 MPa、初始浓度1~9 mg·ml-1、硫酸浓度0.05%~0.4%(质量分数)、温度150~190℃条件下,5-羟甲基糠醛在稀硫酸催化下的降解反应动力学数据,并以主反应生成乙酰丙酸、副反应生成腐黑质的平行反应动力学模型对数据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主、副反应对5-羟甲基糠醛均为一级反应;主反应对H+浓度为1.16级,反应的活化能为78.5 kJ·mol-1;副反应对H+浓度为0.722级,反应的活化能为98.0 kJ·mol-1。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温度和提高硫酸浓度有利于提高生成乙酰丙酸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对浆态床反应器中乙炔加氢制乙烯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采用TFM-PBM耦合方法描述浆态床内气相与浆态相的流动,并耦合乙炔加氢反应动力学建立流动-反应综合模型。通过小试实验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并将验证后的模型应用于浆态床中试装置中内构件作用机制与操作条件影响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浆态床反应器放大时,可通过设置竖管内构件,以破碎气泡,抑制气相径向运动,使乙炔加氢过程均匀、充分地进行。乙炔加氢制乙烯过程与气相停留时间和反应温度密切相关,在反应器放大中需严格控制温度,并可通过改变反应器内液位高度实现对气相停留时间的调控,从而可在保证乙炔充分转化的同时获得更高的乙烯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反式,反式-1,4-二苯基-1,3-丁二烯(DPB)在沸石NaZSM-5中的光敏氧化反应,在溶液中9,10-二氰基蒽(DCA)敏化光氧化反应有两种机制:单重态氧机制和电子转移产生超氧负离子机制,我们把DPB吸附在沸石ZSM-5孔道中,DCA溶解于沸石外部溶剂季戊四醇三甲醚中,溶剂和敏化剂都不能进入沸石孔道,光照反应后,在沸石孔道中只得到DPB的单重态氧的反应产物,没有电子转移的产物产生,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环氧乙烷生产装置中含乙烯尾气排放造成乙烯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出采用变压吸附回收尾气中乙烯的方法。实验中测定了排放气中各种气体组分在普通活性炭和自制载铜吸附剂(NJ)上的吸附平衡;分别考察了气体组分C2H6、CO2、Ar、CH4、O2对NJ变压吸附混合气中乙烯的影响。实验中还测定了NJ用于工厂实际排放气体中变压吸附乙烯的性能,并初步考察了解吸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除氧气有一定影响外,NJ吸附剂具有稳定的变压吸附特性,能达到环氧乙烷排放气中乙烯回收要求,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乙烯氧氯化工业反应器的模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乙烯氧氯化反应过程所用的挡板流化床反应器的结构和操作特点,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和实用的能反映中、高气速下,较大开孔率挡板流化床的气固流动的多釜串联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数学推导和求解。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工业反应器内轴向的气体浓度分布和床层温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反应体系中,因乙烯和氧的过量,导致反应过程的后期HCl转化率为相间传质控制,强化相间传质效果是保证HCl高转化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Ethylene glycol acetate can be prepared from ethylene by employing PdCl_2-CuCl_2-Cu(OAc)_2 in anacetic acid solution,usually involves two steps-acetoxylation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catalyst.In thispaper,a one-step process has been studied with oxygen and ethylene introduced simultaneously in a singlereactor.It was observed that there must be enough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to oxidize Cu~+ to Cu~(2+)by keeping oxygen content at 8-10% in the raw binary gas mixture of oxygen and ethylene,whereby theactivity of the catalytic system could be maintained without formaton of CuCl residue.By using nitrogen as a diluent,the ratio of O_2/C_2H_2 could be kept in the non-explosive range.Itis claimed that 95% of the converted ethylene from the feed gas exists as ethylene glycol monoacetateand diacetate.  相似文献   

14.
以4,4′-联苯二乙酰丙酮和二苯甲酰甲烷为原料合成了标题化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电导率、红外光谱、电子光谱和电喷雾质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研究了配合物在氮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行为。其变温磁化率(2~300 K)的测定结果表明,桥联双核Ni2+配合物为铁磁性自旋交换作用,Curie常数C=2.04 cm3.mol-1.K,Weiss常数θ=8.10 K。  相似文献   

15.
采用苯酚直接羟基化联产邻、对苯二酚被认为是目前合成苯二酚的绿色工艺路线之一,但关于以TS-1分子筛为催化剂的本征反应动力学尚在研究中。文中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了在TS-1分子筛催化下以双氧水直接氧化苯酚为苯二酚的本征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当搅拌器的转速大于380 r/min时,外扩散已基本消除,反应进入动力学控制区。该反应对于苯酚和羟基化试剂双氧水的反应级数为1.2和0.53,反应活化能为76.87 kJ/mol,反应指前因子为7.58×109mol0.73/(L0.73.min)。这可为TS-1催化-膜分离耦合制备苯二酚反应过程开发和工业反应器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王振兴  章亚东  唐平贵 《精细化工》2006,23(10):1023-1026
对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剂制备方法进行了改进,催化剂产率可达94%,并用红外光谱(IR)和元素分析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将催化剂用于以w(H2O2)=34.5%为氧化剂,以质量分数76.7%的工业粗环己烯为原料合成环氧环己烷;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环己烯与H2O2的摩尔比、催化剂用量、溶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获得的较佳合成条件(以0.08 mol H2O2计)为: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90 m in,催化剂用量0.6 g,n(C6H10)∶n(H2O2)=2.5∶1,溶剂1,2-二氯乙烷70 mL。该条件下环氧环己烷平均选择性为96.1%,环氧环己烷的平均收率达91.7%。将回收的催化剂用于反应,环氧环己烷的平均选择性和平均收率分别为95.3%和90.9%。  相似文献   

17.
陈庆春 《精细化工》2005,22(5):331-332
借助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以CuSO4·5H2O和NaC2H3O2·3H2O为主要原料,D 山梨醇为还原剂,水热还原制备了Cu2O微米棒。具体条件是:n(CuSO4·5H2O)∶n(NaC2H3O2·3H2O) =1∶4,D 山梨醇的加入量与CuSO4·5H2O等摩尔,水热180℃下反应12h。微米棒的直径小于1μm,长度在10μm以上,棒表面有晶体生长印迹。其机理是:C2H3O-2 水解生成OH-,OH-与Cu2+生成Cu(OH)2,Cu(OH)2 再被D 山梨醇还原生成Cu2O。  相似文献   

18.
利用咪唑的醇溶液与苦味酸的醇溶液合成了咪唑的苦味酸盐C_3N_2H_5~+C_6N_3O_7H_2~-,并培养出单晶,通过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晶胞参数为:a=0.895 0 nm,b=1.347 4(3)nm,c=2.016 4 nm,α=β=γ=90°,V=2.431 7(3) nm~3,D_c=1.624 g/cm~3,Z=8,F(000)=1 216.运用Gaussian 03程序,在6-311+G(d)的基组上,用HF和B3LYP两种方法对标题化合物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对原子净电荷及原子间布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高纯度支链三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与表面活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短碳链烷基苯为原料,经酰化反应、格氏反应、催化加氢及磺化等六步反应合成了6种支链1,4,5 三烷基苯 3 磺酸钠,总收率均在21%以上。在烷基苯磺酸盐分子中,主链(—CHR1R2)取代在苯环的1位,短链R和R3分别取代在4位和5位。合成的三烷基苯磺酸盐的结构如下:(Ⅰ)R1=C3H7,R2=C4H9,R3=R=C2H5;(Ⅱ)R1=C4H9,R2=C4H9,R3=R=C2H5;(Ⅲ)R1=C4H9,R2=C5H11,R3=R=C2H5;(Ⅳ)R1=C3H7,R2=C4H9,R3=n C3H7,R=i C3H7;(Ⅴ)R1=C4H9,R2=C4H9,R3=n C3H7,R=i C3H7;(Ⅵ)R1=C4H9,R2=C5H11,R3=n C3H7,R=i C3H7。用1HNMR鉴定了所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用两相滴定法测定了产品中支链三烷基苯磺酸钠的质量分数均在98%以上。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了30℃时它们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最低表面张力(γCMC)。6种表面活性剂的CMC(mmol/L)和γCMC(mN/m)分别为4 3,31 78(Ⅰ);4 1,31 05(Ⅱ);2 8,30 75(Ⅲ);4 0,30 85(Ⅳ);2 0,30 50(Ⅴ);1 0,30 48(Ⅵ)。  相似文献   

20.
过氧化氢法制备二氧化氯的反应机理及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宇  陈赟  江燕斌  纪红兵 《化工学报》2004,55(10):1719-1722
To develop a cleaner production process of H2O2-based chlorine dioxide,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n reaction mechanism and dynamics of the process. It is shown that a complex H2ClO2-ClO3 exists as an intermediate in the process. A rational reaction process is proposed, which unifies several reaction mechanisms reported by different researchers in a wider range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dynamics is presented, and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are experimentally estimated and veri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