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履带车辆通过无极变速轮改变两边履带的转速比来实现无极转向,在松软土壤中行驶时,履带打滑,低速侧产生滑移,高速侧滑转,为了保证履带车可安全驾驶,在履带车生产时会对其进行滑移滑转的测试。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履带车辆滑移滑转测试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打滑条件下的履带车辆转向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履带车辆转向性能时传统履带车辆转向理论不考虑履带接地段的滑转与滑移,计算结果与实际存在一定差别。在分析履带与地面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基于滑转滑移条件讨论履带车辆平稳转向的实际过程,导出了履带牵引力、制动力、转向阻力矩、转向半径和转向角速度的表达式,采用迭代法求其数值解,和传统转向理论的相关结果作了定量比较,并进行了实车试验。结果表明,考虑履带接地段打滑后相对转向半径约为不考虑打滑时的转向半径的1.5倍,即约为履带车辆接地长L与履带中心距B之比,转向角速度约为不考虑打滑时的2/3,考虑履带接地段打滑时转向半径与转向角速度同实车试验测定的数据相比误差在3%左右。表明建立的考虑履带打滑时的转向模型更符合履带车辆转向实际。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高速履带车辆稳态转向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履带的滑转、滑移以及转向时离心力的影响,采用仿真计算与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履带车辆的转向性能。采用剪切应力-剪切位移关系模型推导了两侧履带牵引力、制动力及转向阻力矩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力学平衡关系构建了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方程。以某型履带车辆为对象,通过试验测试结果与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实现了对履带车辆转向模型的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4.
采用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建模通用方法,考虑车辆转向时履带滑转(滑移)及转向中心偏移等因素,在对车辆转向受力状况进行分析与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履带车辆液压机械差速转向机构转向动力学模型,采用Newton-Raphson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根据提出的转向性能评价指标,结合实例样车,采用仿真与试验方法研究了履带车辆转向性能,行驶试验的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反映履带车辆转向性能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履带车辆液压机械差速转向机构设计及行驶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履带车辆在较为松软土地上行驶时,会出现低速侧滑移,高速侧滑转,导致履带块与地面之间的实际速度和轨道的卷绕速度不一样。滑移率和滑移率是量化滑移量的指标,但目前还没有滑移率的在线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履带车辆分布式制动器的研究过程中,没有考虑制动过程中履带和地面的滑移问题。然而,在实际制动过程中,履带抱死的情况经常发生,尤其是雪地、沙地等低附路面。如果在制动过程中抱死发生滑移容易发生危险,所以控制制动过程中的滑移率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利用模糊PID的控制方法对制动过程中的滑移率进行有效控制,使其制动效果最好最安全。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履带车转向力学模型不考虑离心力的影响,为了准确计算履带车实际转向过程中的各个转向性能参数,在深入研究履带车转向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考虑离心力和履带滑移/滑转等影响因素下的履带车转向数学模型,并以某一具体车型为例进行了数值求解。研究结果表明:车辆转向过程中产生的离心力会对转向性能产生影响,与传统转向模型分析结果相比,考虑离心力影响时的履带接地段压力呈现梯形状分布并非传统上认为的均匀分布;车辆在黏性度大的土壤上行驶时履带的滑移/滑转也会影响转向性能。实车试验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该研究成果为履带车的设计与优化以及平稳转向控制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考虑高速履带车辆转向离心力和履带滑移的条件下,为了准确分析高速履带车辆在斜坡转向过程中履带径向摩擦力与动态张紧力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数,建立了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对仿真结果分析得到,分别在不同行驶速度、转向半径、斜坡角度条件下,径向摩擦力大小与运动方位角的变化规律;并得到履带动态张紧力随车辆方位角的变化关系曲线,以及车辆行驶速度与斜坡坡度对履带张紧力的影响规律。通过仿真值与理论值的拟合,文中所建立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对今后研究履带车辆转向过程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的履带车辆转向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基于RecurDyn软件建立高速履带车辆多体动力学模型及路面模型,对履带车辆在硬、软两种地面的高速转向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和对比分析。重点分析车辆在转向过程中履带预张紧力、转向半径和路面工况这3方面因素对转向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履带车辆高速转向时,软地面转向性差,易发生车辆侧翻、脱轮等现象;车辆以20 km/h的速度,转向半径r>B/2软地转向时,两侧履带滑移(滑转)现象不明显,转向稳定性最好,当选取车重力的10%(20 kN)作为预张紧力时,履带动态张紧力波动变化小,车辆转向角加速度没有出现幅值突变,转向平稳。  相似文献   

10.
针对重型履带车辆转弯过程中履带受到较大的侧向力而影响行走机构安全的问题,设计了履带车辆的行走机构并对连接球铰进行了应力分析。根据经验公式分析了侧向力对行走机构的影响机理,建立了球铰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了侧向力对球铰刚度的影响规律,研究了不同的球胆厚度对球铰刚度的影响,并对球铰的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发现了易出现失效的位置。研究表明:球胆厚度的变化对球铰外接触面的应力影响较大;侧向力对球胆外侧接触对的滑移影响较大,而对球胆内侧接触对的滑移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以后球铰的生产加工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刚性连接接头模型、超单元缩减模型和梁—弹簧接头简化模型三种接头模型,并计算了九种工况下的各种模型的角位移结果。通过三种接头模型与详细有限元接头模型的对比分析,表明梁—弹簧接头简化模型最接近详细接头的力学特性,超单元缩减接头模型最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后仍可能存在模型偏差的问题,提出用待修正参数的不确定性来表征模型偏差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首先,基于响应面方法识别得到待修正参数的最优值,并通过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获得模型偏差;然后,基于响应面模型并结合灵敏度分析计算得到模型偏差对待修正参数的影响,从而得到考虑模型偏差后待修正参数的区间;最后,通过一个悬臂梁工程实例的模型修正,验证了笔者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考虑模型偏差的修正可以提高模型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具有复杂内腔结构零件的内部曲面形位误差分析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业 CT 技术的零件复杂内腔的形 位误差分析方法。 首先,使用工业 CT 对零件进行扫描并重建为测量 STL 模型。 然后将设计 IGES 模型离散为 STL 模型与测量 STL 模型进行配准。 其次,利用设计 IGES 模型作为引导,判定测量 STL 模型中的点和 IGES 模型各曲面的归属,自动分割测量 STL 模型中的所有曲面。 最后,选取设计 IGES 模型的曲面并对曲面对应的点云簇进行形位误差分析。 选取百万级测量点云的 阀体模型进行实验,完整地分割点云模型所有曲面,选择任意曲面进行形位误差分析,测得选定内部曲面的圆柱度为 1. 11 mm、 平面度为 0. 61 mm、平行度为 1. 92 mm。 本文方法只需输入零件测量 STL 模型和零件设计 IGES 模型,再选取设计 IGES 模型待 测曲面就可以自动地完成零件内外曲面的形位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某磁悬浮轴承系统进行了理论建模,并进行了试验.由于建模时忽略了功率放大器和位移传感器的影响,磁悬浮轴承系统理论模型与其实际特性有较大差异,磁悬浮轴承系统是一个三阶模型,而非理论模型的二阶模型,基于理论模型设计的控制器难以获得较好的控制性能,建模时需考虑功率放大器和位移传感器的影响.为优化控制性能,采用频域辨识法对实际...  相似文献   

15.
虚拟设计中采用的是由三角面片表示的产品模型,虽然三角面片模型能很好地满足VR实时性的要求,但三角面片模型损失了模型的几何信息和拓扑信息,使得虚拟设计中的产品模型不能直接用于后续产品的详细设计。提出的由虚拟模型到CAD模型的提取算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该算法首先对模型进行切片,然后提取个切片中模型的边界点,根据这些边界点和三角面片的顶点重构模型的边界,再进一步形成模型的拓扑结构。在边界信息的基础上拟合模型的表面,从而构造出精确的表面模型。  相似文献   

16.
锂离子电池外部短路瞬间产生大电流引发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精确的模型是风险预警的基础。围绕外部短路故障,从不同初始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不同温度两方面开展了Thevenin等效电路模型与单粒子电化学模型的电压预测精度评价与复杂性对比。结果表明,Thevenin模型精度随初始SOC降低而下降,随环境温度升高上升;单粒子模型精度受初始SOC影响较小,随温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针对Thevenin模型短路中精度下降等问题,提出了应用电感元件的模型优化方法。模型方均根误差小于60 mV,精度提升了76%;针对单粒子模型在外部短路大电流中精度变差的问题,提出了使用双电层放电和锂离子扩散限制进行建模的模型优化方法。模型方均根误差小于40 mV,精度提升了64%。优化后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Thevenin模型实时性高,单粒子模型弥补了电池漏液时Thevenin模型的失效,但计算复杂;前者可用在外部短路的前期诊断和预警中,后者可用在外部短路发生后的热管理或热安全研究中。  相似文献   

17.
零件的设计模型向毛坯模型转换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实现CAD/CAPP/CAM的集成,提出了一种由设计模型向毛坯模型转换、进而向制造模型转换的思想。文章重点研究了由设计模型向毛坯模型转换的技术。具体研究了毛坯模型的定义与生成技术,包括毛坯建模、毛坯模型的生成、切削区域的定义、分解性实体几何造型思想,以及结构实体几何特征模型向分解性实体造型的转化。还研究了设计模型向毛坯模型转换的实现方法。给出了实现这一转换的具体步骤为:识别零件表面、余量补偿、体加工面的识别和立体形状的构建、采用半空间法构建被移去的体特征和偏移量补充。  相似文献   

18.
基于OpenFOAM平台,对Schnerr-Sauer空化模型的蒸发和凝结源项进行了修正,建立了一种考虑热力学效应的空化模型,并分别采用原始模型和修正空化模型对燃油在喷孔内部的流动及喷嘴近场的雾化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修正空化模型与原始模型相比,喷孔内部的空化强度加强,空穴范围扩大,喷孔近场区域的未扰液核变短,燃油分裂雾化更加细小,说明修正空化模型促进燃油的初次分裂及雾化。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的混合Preisach迟滞模型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黎 《光学精密工程》2008,16(2):279-284
压电陶瓷执行器物理结构复杂,应用参数化方法辨识经典Preisach模型描述其迟滞特性时,难以找到合适的Preisach函数,模型预测误差较大。为了提高建模精度,定义了均值迟滞模型作为经典Preisach模型的补充,将均值迟滞模型与经典Preisach 模型加权叠加得到一种新的混合Preisach模型,并将权值定义为迟滞度参数,用以描述模型的迟滞非线性强烈程度。同时证明了混合Preisach模型具有类似于经典Preisach模型的擦除特性和一致特性,给出了混合Preisach模型表示定理。最后结合神经网络完成了混合Preisach模型的辨识过程。实验数据证明,在三角波信号下和衰减正弦信号下,混合Preisach模型的预测误差较经典Preisach模型分别降低了1.77 和1.26 。  相似文献   

20.
工作流模型时间有界性验证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对工作流模型分析进行了层次划分后,提出了工程流模型时间有界性的问题,从完成工作流管理联盟给出的工作流图形化模型向工作流网的模型映射之后,利用绝大多数描述业务过程的工作流模型都具有自由选择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将映射得到的自由选择工作流网分解为一组变迁组件网的分解算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流模型的资源视图,详细阐述了基于Petri网理论的工作流模型时间有界性分析与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