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潘季驯“束水攻沙”治河思想历史地位辨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魁一 《水利学报》1996,(8):1-7,15
从金、元到明前期(约十二世纪到十六世纪前半叶)治理黄河方略是以分流治黄为主,明后期则主要依靠堤防束水攻沙,这是治河防洪思想的一大转变.此后400年虽然治河工程措施有所改进,但束水攻沙一直是下游修防的主导方针之一.束水攻沙方略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水利科学家潘季驯.本文探讨了束水攻沙理论和在此理论指导下工程技术措施的演变和成效,以及近代河工模型试验对潘季驯的理论所作的验证和肯定.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潘季驯治河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陈潢治河     
陈潢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治河名家,他曾协助靳辅治河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在实践方面最突出的是利用黄河泥沙进行放淤固堤,在处理黄河与运河的关系上,成功地开凿了中河,保证了漕运畅通。  相似文献   

3.
蔡铁山 《人民黄河》1998,20(7):41-42
1判断治河思想科学性的标准判断一个治河思想科学与否,是看它有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有没有科学的治理方法,有没有治理效果,有没有回答治河依靠谁的问题。这四个方面构成完整的治河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一切科学的治河思想都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比如明代治河名家潘季驯,总结了以往治河经验,深刻分析了黄河的泥沙症结,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创造性地运用遥、缕、格、月四堤,在两岸周密布置,御水攻沙,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时人赞曰:“河尝秋涨而涯畛屹然,淮尝夏溢而消耗甚速。贡赋舳舻,若履枕席,转徙遗,寝…  相似文献   

4.
郭涛 《水利学报》2022,53(12):1433-1444
本文全面分析了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四次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历史经过、历史挑战、治河主张和工程措施。总结了潘季驯在治河思想上的四大理论贡献:(1)提出了黄河治理必须抓住水少沙多、暴涨暴落的基本特征;(2)提出了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三个理论(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淤滩固堤)及其相应工程措施;(3)提出了治理清口为中心,建设洪泽湖水利枢纽,全面治理黄、淮、运的跨流域规划思想及相应工程措施;(4)提出了建设系统堤防的思想及其相应工程措施和管理制度。指出了潘季驯治河四个历史贡献:(1)推动治河工程从分流杀势到筑堤束水、固定河槽的根本转变;(2)推动了持续近200年的黄河下游堤防工程和洪泽湖枢纽的大建设;(3)基本保证了京杭运河的畅通;(4)相对减少了黄淮平原的洪水灾害破坏。同时指出,潘季驯治河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5.
潘季驯《河防一览》中所收录的四十一道奏疏,记录了潘季驯领导治河活动的历史背景、河患频发的原因、堤防修守措施、河官管理、朝廷的态度等治河过程中的多个方面,均是围绕"束水攻沙论"治河思想进行的全面而具体的阐释,是研究黄河治理历史和经验的宝贵史料。本文对这些奏疏进行深入梳理和研究,从河官铨补和赏罚、河权的事权归一、"束水攻沙"实践、平定浮言、优恤官员等角度,对这些奏折中的治河思想和理念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潘季驯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治河专家之一,400多年来,以他的治河思想为代表的束水攻沙理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拟对潘季驯束水攻沙理论的演进、实施效果以及21世纪治黄措施等问题做初步探讨,认为以水土保持为基础,建立在水库群调控下的水沙分离、高效输沙机制是解决目前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问题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在4000多年治理黄河的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一系列卓越的黄河治理方略,可归纳为"束水攻沙"和"宽河滞沙"两大类.结合对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及水沙量演变过程的分析,浅析历史上黄河治理思想与实践的传承与发展.远古的大禹治水、汉代的"贾让三策"和王景治河证明了"宽河滞沙"方略的有效性.明代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将"束...  相似文献   

8.
评述王化云的治河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化云主持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期间,注意研究历代治河方略,开展调查研究,从实践中认识黄河,从而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治河方案。从“确保临黄,固守金提”到“宽河固提”,采取一系列宽河与巩固堤防的措施,保证了40多年的防洪安全。在黄河全面治理方面,从“蓄水拦沙”到“滞洪排沙”、“蓄清排浑”,以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还研究了调水调沙、河口治理、南水北调等方案。他赞成水土保持,主张河道整治,但不宜束水攻沙,反对改道和分流,对疏浚河道、河口挖沙、大放淤等也不赞成。我们应学习他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黄河,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重视科技,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等等。  相似文献   

9.
明朝中叶以迄清初,黄河治理有较为显著的发展,在治河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明代刘天和对于黄河泥沙的运行规律作了初步的分析,得出善淤、善决、善徙的结论,认识到徙由于决,而决由于淤,因之找出了黄河下游为患的根源。潘季驯治河便从“淤”字着眼,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潘季驯是明代的治河理论家和实践家,我国治河史上享有盛名的治河人物之一。从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起,到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止,他曾四次主持治河工作将近十年之久,使东奔西突、紊乱已极的黄河,一度出现了河患较少、河道相对稳定的小安局面。特别是他认真总结了前人治河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的治河方略,对清代以来的黄河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渭河和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渭河下游和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性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利用渭河下游和黄河下游实测资料对从非平衡输沙理论推导出的冲淤临界流量与含沙量关系进行了验证和对比。以此为基础,对河床冲淤特性做出了新的解释,即“相对大水冲刷、相对小水淤积”。按照来水来沙指标流量与含沙量的对比关系,将河床冲淤分成相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小水淤积区2个大区,或分为清水冲刷区(绝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大小水冲淤临界区、相对小水淤积区、绝对小水淤积区5个小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择黄河下游裴峪至官庄峪典型束窄河段为研究对象,以丁坝缩窄河道方式,通过控制水流强度、缩窄水流位置、相对缩窄尺度和边界条件等四个主要因素,进行不同缩窄尺度的动床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沙运动要素变化受相对缩窄尺度、缩窄位置和边界条件影响较大;随着相对缩窄尺度的增大,在洪水位条件下主河槽冲刷量和滩地淤积量逐渐增大,主槽范围相应扩大,其高程普遍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缩窄断面导流堤顶端部位出现明显的局部冲刷坑,束水冲沙、增大输沙能力的效果明显;当相对缩窄尺度B1/B大于0.50时,主流线位移、断面流速和河床冲淤的相对变化速率明显增大,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将对治黄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李国英 《人民黄河》2002,24(11):1-4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按照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规律,只要把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不平衡的水沙关系调节为协调的强大功能。小浪底水库位于控制进入黄河下游河道水沙的关键部位,该水库控制了黄河径流量的91%,控制了近100%的黄河泥沙,2002年7月4日进行的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控制花园口断面流量不大于2600m^3/s,平均含沙量不大于20kg/m^3,小浪底水库泄流历时不少于10天,黄河下游河道共冲刷泥沙0.362亿t,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通过这次试验,共取得测验数据520万组,这为今后建立更加符合原型黄河实际的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理参数,试验证明,利用水库调水调沙,将不协调的水沙关系调节为相协调的水沙关系,是有利于输沙入海、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冲刷下游河道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丁坝缩窄河道泥沙冲淤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动床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裴峪至官庄峪丁坝缩窄河段,在河道不同位置布设丁坝,不同情况下丁坝相对长度(丁坝长度与原河道宽度之比值)对河道泥沙冲淤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沙运动要素变化受丁坝布设位置和长度等影响较大,随着丁坝相对长度的增加,汛期主河槽冲刷量和滩地淤积量逐渐增大,主槽范围相应扩大,其高程普遍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缩窄断面导流堤顶端部位出现明显的局部冲刷坑,束水冲沙、增大输沙能力的效果明显。当丁坝相对长度大于0.50时,主流线偏移、断面流速分布和河床冲淤的变化速率明显增大,不利于河道稳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黄河宁蒙河段冲淤演变及河槽过洪能力变化,进一步认识宁蒙河段冲淤演变规律,并根据下河沿水文站设计水沙条件,估算宁蒙河段2020年、2030年的冲淤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期宁蒙河段输沙能力降低,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昭君坟断面平滩流量呈减小趋势,河道淤积加重,支流淤堵干流情况加重。根据下河沿设计水沙条件推算头道拐水沙量以及区间引沙量,采用沙量平衡法,考虑区间支流来沙、区间风沙入黄情况,预估下河沿~头道拐冲淤量,2020年水平,宁蒙河段年均淤积0.78亿t;2030年水平,宁蒙河段年均淤积0.80亿t。  相似文献   

16.
侯成波 《人民黄河》2006,28(6):17-19
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指出黄河下游河床演变遵循着溯源冲刷与溯源淤积、沿程冲刷与沿程淤积两类基本的矛盾运动规律,演绎出河道淤积、河道冲刷以及冲淤动态平衡3类结果;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的根源在于溯源淤积和沿程淤积的共同作用.据此,提出了沿程冲刷和溯源冲刷对接的基本原理,并以艾山断面为例,对对接冲刷动力注入点的布局及其动力源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7.
深圳河治理以后,河道边界条件发生变化,其水沙输移规律相应调整,河道冲淤特性也会发生影响变化。本文根据深圳河近期泥沙冲淤特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2005~2012年期间,深圳河受潮水顶托严重,深圳河干流以淤积为主,河段总淤积量72.048万t。(2)深圳河经过治理后,河道水流条件近期得到一定改善,深圳河口涨潮含沙量基本不变,而落潮含沙量增加,有利于潮水将河道内泥沙带出,减缓河道淤积。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泥沙沉积汇在黄河流域系统的泥沙收支平衡(Sediment budget)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河床主槽中泥沙的淤积和冲刷,运动泥沙的组成发生变化;通过滩地上泥沙淤积和河岸坍塌,河漫滩上前期淤积的泥沙与洪水所挟带的泥沙发生交换,使悬移质泥沙的组成发生变化。泥沙冲淤量对不同粒径组入海泥沙百分比的影响是不同的。小于0.01mm细泥沙的百分比与下游河道淤积量呈正相关,0.025~0.05mm和大于0.05mm的较粗泥沙的百分比与下游河道淤积量呈负相关。入海泥沙平均粒径与深泓年摆幅之间也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黄河下游径流量显著减小,黄河下游河道发生萎缩,河宽减小,因而主流线的摆动幅度也显著减小。这使得原来十分强烈的河岸侵蚀和滩槽泥沙交换强度大为减弱,主槽洪水得到的来自河岸侵蚀的细粒泥沙越来越少,因而使入海泥沙粒径变粗。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黄河下游及主要干支流、美国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低含沙洪水和高含沙洪水的输沙与冲淤特性。研究表明,河道沿程比降虽然变缓,但河宽变窄,流速沿程增加,是造成冲积河流保持洪水输沙平衡的边界条件。底沙的运动比洪水波传播得慢,是造成洪水在河道中长距离冲刷的根本原因,而与河道的比降陡缓关系不大。河道输沙特性呈现"多来多排",是形成河床沿程冲刷的水流动力条件。通过黄河下游河道双岸整治,河道形成窄深、归顺、稳定的河槽,使洪水造床和输沙作用增强,从而对河道冲刷作用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