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武装直升机对地攻击阶段的作战效能评估问题,采用概率分析方法将武装直升机作战过程分解并抽象为一组概率值,建立了相应的任务效率评估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获得攻击方式效能评估模型.通过这两种模型获得的效能值可以为指挥人员合理科学地组织利用武装直升机和武器资源,以及确定当前作战环境下的最佳攻击方式提供参考.并通过具体的算例,编程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通信对抗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的复杂性,在分析了传统ADC模型并对其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通信对抗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实现了对通信对抗装备作战效能的定量评估,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通信对抗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现代电子技术》2015,(9):25-27
水声对抗干扰是目前水下战场作战的主要对抗方式,对抗干扰效果是衡量水声对抗器材作战效能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定量地评估水声对抗器材的对抗干扰效果对试验、训练、演练和实战十分重要。这里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水声对抗评估模型,通过仿真计算与分析,定量地对水声对抗干扰效果进行动态评估,研究解决水声对抗的全系统、全过程评估问题。  相似文献   

4.
卷帘式遮障对抗红外成像制导武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标红外特征及传统红外伪装手段的缺陷.以静态红外伪装网技术为基础,结合动态伪装技术概念,提出卷帘式遮障对抗红外成像制导武器的设想.介绍卷帘式遮障的设计思想、使用和回收方法,并对其伪装效能作了理论评估.卷帘式遮障作为一种主动防护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红外成像制导武器威胁.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坦克的生存概率因素,阐明了单纯依靠运动和加强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是难以对抗红外成像反坦克导弹的。提出红外伪装网、红外干扰弹被动伪装和主动伪装相结合的方法,并以AGM-65D导弹的战斗参数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使坦克目标的生存概率大大提高.对其他目标对抗红外成像制导武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光电对抗装备系统效能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电对抗装备现已大量装备各国的陆、海、空三军,成为军事装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提高光电对抗装备的研制水平,使其能在作战中发挥出卓越的效能,迫切需要建立光电对抗装备效能评估体系.从效能和效能评估的定义出发,论述了效能评估的特点和效能评估的要素,讨论了装备效能评估过程和体系,并由此引出了光电对抗装备效能评估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7.
协同干扰是雷达干扰的重要发展方向,协同干扰效能评估对评判协同干扰效果、调整协同干扰策略、优化协同干扰资源分配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协同干扰效能评估问题,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了干扰效能多层次模糊评估模型,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并结合协同干扰对抗分布式雷达某外场试验进行了干扰效能定量评估,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MMW末制导对坦克的威胁,结合冲淡干扰原理,分析了对MMW末制导导弹实施冲淡干扰的基本条件,构建了诱饵雷达反射截面积模型、空间位置分布模型及坦克规避决策模型,并对其效能进行了评估。最后,以实例的形式结合典型战术应用背景,分析了冲淡干扰对抗毫米波末制导导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坦克采用冲淡干扰手段对抗MMW末制导导弹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HLA仿真的空战动态效能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建立战斗机空战对抗模拟仿真环境,进行战斗机空战动态效能评估和演示验证,方便空战战术技术的研究,分别提取超视距空战和视距内空战阶段的动态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对抗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利用HLA/RTI技术,详细设计和开发了仿真系统中各联邦成员仿真对象模型.将现代空战过程划分为若干赋权子阶段,并借助于先进分布式仿真技术的空战效果评估,是实现空战动态效能评估与仿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ADC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模型,结合不同环境条件下舰载通信对抗系统作战效能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传统ADC评估模型加以改进,建立了考虑环境条件的舰载通信对抗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模型和评价指标,并利用该模型对模拟的舰载通信对抗系统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1.
对图像进行灰度量化时,容易把颜色不同而灰度相同的像素归为一类,造成量化误差而影响评价结果。基于HSV颜色空间,通过统计样本数据,结合人眼观察彩色的视觉特性,确定了颜色量化范围,建立了适合伪装特点的颜色直方图,利用距离函数进行了目标颜色特征的伪装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量化颜色直方图评价目标伪装效果,能够客观地...  相似文献   

12.
针对红外动态伪装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综合的红外动态伪装效果评估方法。根据红外侦测图像的特性,选择了亮度对比度、直方图特征、纹理特征和边缘形状特征等四种特征指标,分别统计背景图像与伪装图像之间四种特征的相似度。四种特征相似度在综合评估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不固定,特征权重分配依据伪装图像特征序列数据的信息熵的大小决定。最后累加单幅伪装图像的四种特征值与特征权重的乘积,作为该幅图像的综合评价结果。在红外动态伪装系统上进行了试验,通过采集背景图像和序列伪装图像,验证了效果评估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红外动态伪装效果的评估结果可为优化伪装设计算法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对抗红外成像制导反坦克导弹的一种伪装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坦克的生存概率因素,阐明了单纯依靠回避运动和加强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是难以对抗红外成像反坦克导弹的。提出了红外涂料、红外干扰弹被动伪装和主动伪装相结合的方法,并以AGM—64D导弹的战斗参数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证明该方法能够使坦克目标的生存概率大大提高。该方法对其它目标对抗红外成像制导武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目标热红外伪装效果评价主观性强、量化分析不全面等问题,综合提取了温度、纹理、形状及统计4类一级指标,并细分提取10个二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多属性决策问题权重难以客观确定的缺陷,运用PCA对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降维处理后选取影响热红外伪装效果的主成分因子,计算综合分值并排序。利用该算法对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的坦克模型热红外伪装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算法对目标热红外伪装效果评价行之有效,可为指挥员判别热红外伪装方案优劣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动态变形伪装对红外成像导引头探测距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动态变形伪装器材覆盖坦克等地面目标的表面,使目标在运动时能够随环境的变化与背景的红外特征相似或完全不同。本文在介绍动态变形伪装原理的基础上,以TOW反坦克导弹携带的VTG120热成像导引头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动态变形伪装能够使坦克等目标的生存概率大大提高。此研究内容对其它目标对抗红外成像导引头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结合伪装效果评价的要求,以中国颜色体系为基础,建立了CIE1976L*a*b*、LMS、ιαβ这3种颜色空间的64级亮度分量数据库,利用灰度直方图相似度算法,分析了以上3种亮度分量在伪装效果评价中的应用问题.实验结果表明,L*分量具有均匀性较好,Lm分量和ι分量分别在灰度较低和灰度较高时,其伪装效果的评价结果与人眼判读...  相似文献   

17.
激光雷达由于其极高的探测灵敏度,使其在探测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微多普勒效应。目前,对直升机旋翼微多普勒的研究大部分是在直升机处于悬停状态的基础上,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直升机是在做各种运动。利用PO 法对直升机旋翼叶片的RCS 进行了计算,建立了直升机旋翼回波的微多普勒模型。并基于该模型,以AH-64 武装直升机为例,分别对作直线运动和俯仰运动的直升机旋翼的微多普勒效应进行了仿真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直升机旋翼的距离单元曲线以及微多普勒频谱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直升机的运动状态,为下一步运动直升机的微多普勒识别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伪装效能评估手段单一、量化分析手段不足的问题,引入了余弦相似度原理开展模拟评估,对可见光伪装效能评估理论分析进行了优化.基于颜色光学数据特征,利用颜色直方图展现了目标与背景颜色频率分布,研究了样本目标与背景的颜色融合差异性;采用亮度空间分布图展现了亮度空间特征,探索了样本目标与背景的亮度差异性;并对目标和背景图...  相似文献   

19.
杨彦杰  白玉栋 《红外》2013,34(9):40-43
施放烟幕是对抗激光制导导弹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模拟烟幕对抗激光制导导弹的过程,本文分别建立了舰船、烟幕和导弹运动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干扰效果的评估准则。通过编程对烟幕对抗过程进行了仿真,并评估了在不同对抗环境下舰船的转角、航速及风速对烟幕干扰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何鹄  沈乐  崔光哲 《光电技术应用》2010,25(3):24-25,61
为了对大量不同伪装目标的伪装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需要对采集的图像进行自动目标识别处理.根据探测器和侦察平台参数,自动识别算法给出疑似目标区域及其可信度.在此基础上,自动检测识别伪装目标变得更加合理有效.疑似目标区域的确定也可以作为评价目标伪装效果的另一个标准.文中主要介绍自动识别算法、典型图像疑似目标区域确定及其对伪装评价的影响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