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SPI的江西夏季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计算夏季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基础上,采用克里金插值获取栅格数据.按照国家干旱等级划分标准,统计了江西省不同等级的干旱强度和干旱面积,并分析了其相关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近50年来SPI呈上升趋势,夏季干旱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的振动特性,历史上多年连旱的现象明显.夏季干旱较为频繁,干旱的发生以轻旱为主,比例高达78%.几乎各地都发生过干旱,干旱的频率从10%~30%不等,赣南部分地区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贵州省未来干旱变化趋势,基于 CMIP5 全球气候模式预估的降水月值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 2016—2050 年 RCPs 情景下贵州省干旱趋势。结果表明: 2016—2050 年间RCP2. 6、RCP4. 5 和 RCP8. 5 情景下贵州省 SPI 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除特旱外,RCP8. 5 情景下轻旱、中旱、重旱发生频次高于 RCP2. 6 和 RCP4. 5 情景。2016—2030 年各情景下各干旱等级发生频次较高。不同情景下各干旱等级的干旱频率空间异质性突出。各情景下贵州省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发生全域性干旱年份较多,发生区域性干旱和局域性干旱年份较少。发生轻度干旱强度年份较多,发生中度干旱强度和重度干旱强度年份较少。RCPs 情景下贵州省降水增加导致干旱风险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干旱监测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RCPs情景下贵州省干旱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贵州省未来干旱变化趋势,基于CMIP5全球气候模式预估的降水月值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2016—2050年RCPs情景下贵州省干旱趋势。结果表明:2016—2050年间RCP2. 6、RCP4. 5和RCP8. 5情景下贵州省SPI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除特旱外,RCP8. 5情景下轻旱、中旱、重旱发生频次高于RCP2. 6和RCP4. 5情景。2016—2030年各情景下各干旱等级发生频次较高。不同情景下各干旱等级的干旱频率空间异质性突出。各情景下贵州省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发生全域性干旱年份较多,发生区域性干旱和局域性干旱年份较少。发生轻度干旱强度年份较多,发生中度干旱强度和重度干旱强度年份较少。RCPs情景下贵州省降水增加导致干旱风险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干旱监测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干旱是云南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为全面了解云南省气象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云南省104个气象站点1959~2018年逐月降雨量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云南省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省不同尺度的SPI值随时间尺度的增加,波动逐渐减小,且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变化特征。(2)近60 a以来,云南省每年都会有地区发生干旱,大部分以轻旱、中旱为主,但重旱、特旱发生的比例也在增加;干旱强度和范围均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干旱的范围越大,干旱强度越强。(3)夏、秋季节干旱强度与干旱范围均呈上升趋势,春、冬季节呈下降趋势。(4)近年来,滇东南、滇西南地区成为云南省干旱的高发区。  相似文献   

5.
1960-2016年贵州喀斯特山区干旱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是造成喀斯特地区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以我国西南喀斯特集中分布区域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33个气象站1960-2016年的逐日降水数据,利用PA指数和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了1960-2016年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量有减少趋势,PA指数呈减小趋势,干旱呈增强趋势,2011年PA均值最小;研究区各季干旱强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冬旱强度最强、发生干旱年份最多,秋旱次之,春旱和夏旱强度较弱、发生干旱的年份较少;年际干旱频次高发区集中于研究区南部、西北部及中东部地区;仅秋、冬季西部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出现特旱且频次低,秋、冬季发生重旱、中旱和轻旱的频次高,春、夏季较低;春季干旱频次西高东低,夏季中部高,秋季南高北低,冬季西高东低;干旱与地形因子显著相关,重、特旱易发生在高陡地区。综上所述,研究区干旱有增强趋势且秋、冬季趋势较强,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且与地形因子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判断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范围、强度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在嘉陵江流域1958~2017年实测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数据的基础上,引入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结合旱(涝)频率、旱(涝)站次比和旱(涝)强度评估指标分析了嘉陵江流域旱涝频率、范围、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近60 a来雨涝的频率...  相似文献   

7.
利用浙江省近50年降水资料,基于最优区域旱涝指标采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方法对浙江省旱涝进行时空规律分析和等级评定。结果表明,浙江省发生干旱频繁,两年一旱,发生大旱以上的频率较高,连旱严重,近年干旱有加重的趋势;同时干旱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发生重旱时波及范围广,各分区发生干旱频率在16%~26%之间,仅有4个分区不易波及。  相似文献   

8.
利用辽阳地区46年系列降水月数据,以SPI标准化降水指数为干旱指标,分析辽阳季节性干旱特征。结果表明,1970—2015年,季节性干旱变化剧烈,极端干旱少发;春季、冬季干旱趋势减弱,夏季、秋季干旱趋势增强,且夏旱增强趋势大;春夏重旱发生概率较秋冬重旱发生概率大;年际、年内连续干旱发生概率小。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旱涝态势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15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的逐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降水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采用趋势拟合、概率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南省旱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量呈明显减小趋势,近54 a降水量减小率为1.2 mm/a;蒸发量呈增大趋势,多年平均增长率为0.7 mm/a;(2)旱灾发生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趋势,而洪涝总体呈现东低西高、北低南高的趋势;(3)河南省整体上呈干旱加剧、洪涝减缓的趋势,安阳、新乡地区干旱加剧趋势最为明显,而西华地区有干旱缓解的趋势;(4)年尺度SPEI的主周期为10 a。  相似文献   

10.
以漳卫河流域11个气象基准站1957年-2011年降水日值资料为基础,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选取干旱发生频次、干旱影响范围、干旱强度与历时、干旱重心等指标,分析了流域降水突变前后气象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流域降水在1976年发生突变,降水突变前后,年尺度干旱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显著增加,分别由20%、23.2%增加到40%、34.1%;在季尺度上,春旱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均有较大程度减少,夏旱和秋旱的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有所增大,冬旱的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分别有小幅度的增大和减少;年尺度和季尺度干旱的平均干旱历时和强度增加显著,而月尺度干旱的干旱历时和强度略有下降;流域干旱重心在降水突变前后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采用淮河流域25个代表性站点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法、累计距平法以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突变检验的方法综合分析了该流域降水量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淮河流域多年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但中间多年都保持下降的趋势,突变起始年为1965年;在空间尺度上,淮河流域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上游、中游多呈现上升趋势,下游多呈现下降趋势。对淮河流域时空上的降水量的趋势特征和突变特征分析,可以为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GRACE卫星数据、MODIS数据和降水数据分析了2003—2016年淮河流域陆地水储量、植被指数和降水的多年时空变化,并探究标准化陆地水储量指数(SWS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与条件植被指数(VCI)对流域干旱的指示性。结果表明:淮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呈显著下降趋势,降水量微弱下降,植被覆盖率显著上升;SPI与VCI相关性较高,与SWSI变化较为一致;SWSI与SPI指示的不同等级干旱月份数量基本相当,明显小于VCI;SPI对淮河流域历史干旱存在漏报,VCI指示的干旱等级略偏高;SWSI整体表现较为良好,能够有效监测淮河流域旱情。  相似文献   

13.
关中地区气象水文综合干旱指数及干旱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西关中地区22个气象站和3个水文站1961—2016年的气象水文资料,计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与径流干旱指数(SDI),运用Gumbel Copula函数构建了气象水文综合干旱指数(MHDI),探讨了MHDI的适用性,并分析了气象水文综合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MHDI综合了SPEI与SDI的优点,可同时表征月尺度和年尺度的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关中地区MHDI序列值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干旱情况逐年加剧;MDHI序列存在变异,年尺度变异点集中于1986年和1990年;年尺度的序列值主周期多集中在20~22 a;泾河流域干旱发生频率最低,为19.11%,北洛河流域干旱发生频率最高,为47.97%,渭河流域干旱发生频率介于两者之间,为26.42%。  相似文献   

14.
旱情评价综合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波  陈润  张宇 《水资源保护》2009,25(1):21-24
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类型因素与旱情的相关性,确定主要影响因素降雨量、流量和蒸发量。建立旱情综合指标函数,根据降雨量、流量和蒸发量的资料,确定其各自影响旱情严重程度的权重系数,构造出综合干旱指标,以指标函数值对旱情进行分级,以等级来反映旱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SPEI的海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环流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海河流域31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再分析数据集,计算了多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了海河流域1961—2017年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流域夏季500 hPa等位势高度场分析了流域干旱演变特征的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961—2017年海河流域有轻微干旱趋势,且长历时干旱主要集中于1980—2017年,但干旱强度呈减弱趋势,春末(5、6月)湿润化趋势显著,夏季(7、8月)干旱化趋势显著;空间分布上,海河流域内57.4%的区域呈现干旱化趋势,19.0%的区域呈现干旱减弱趋势,全流域夏季呈显著干旱化趋势;蒙古高压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移、南扩以及增强的环流特征不利于水汽输送及降水形成,高压系统的增强和水汽输送的减少是流域夏季干旱化趋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1961—2015年淮河流域气象干旱发展过程和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刻画连续性干旱事件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本文在时空维度下构建干旱事件发展时空特征变量并进行特征分析,对干旱发展过程和演变特征开展研究。首先确定干旱指标和阈值,然后判别干旱事件的时空连续性,进而建立涵盖干旱逐月集中点、干旱时空集中点、干旱时空迁移速率等12项干旱事件发展时空特征变量,使干旱事件发展时空特征可视化,最后对1961-2015年淮河流域气象干旱事件开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夏旱和春旱发生频率较高,夏秋冬三季连旱年发展过程呈现出起源于沂沭泗河流域,再转向淮河中游,并逐渐向淮河上游迁移的规律,并存在秋旱较为严重的特点;干旱迁移方向对干旱逐月强度大小有一定的影响;受干旱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过去干旱强度呈增大趋势,干旱面积呈下降趋势,整体向西北方向迁移,预计未来将向流域东北方向迁移。该研究为全面、精细解析干旱发展过程和时空演变特征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7.
利用597个气象观测站点1959—2014年的降水数据,按3个月(季尺度)为单位计算了标准化降水指数,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了我国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干旱空间分布特征,并划分了相应的干旱分区,同时用小波变换分析了时间序列的特点,识别了干旱周期,系统性地分析了我国季节干旱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春季干旱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黑龙江流域等地,夏季干旱主要分布在华北北部、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地区,秋季干旱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东南沿海、辽河流域等地,冬季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太湖流域和黄河中下游等地;②我国主要干旱周期在10~15a。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干旱的第一主周期依次为13a、11a、4a和10a。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气温、降水和干旱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长江上游1962~2012年的85个气象观测站的实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该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并结合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指数评价分析了干旱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的趋势,增温率为0.195℃/10a,秋、冬平均气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集中在长江上游的南部和东部,西北部最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降水季节性变化差异比较大,春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多年平均年降水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北部最低。SPEI指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区域干旱状况整体呈现加剧的趋势,干旱次数和干旱程度均加剧,长江上游东部地区干旱趋势最为严重,西北部地区呈现变湿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西江流域武宣站集水区68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12个水文站点1961-1989年日径流资料以及植被、土壤数据,驱动VIC水文模型计算水文要素的时空分布,构建网格尺度的标准化帕尔默干旱指数(SPDI),结合游程理论识别历史干旱事件,分析了SPDI在西江流域干旱评估的适用性以及历史干旱事件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石羊河流域乌鞘岭、武威、永昌、民勤4个气象台站1960—2008年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依据任-胡湿润度模型计算湿润度,在此基础上对石羊河流域近50 a湿润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石羊河上游乌鞘岭站和中游武威站湿润度呈小幅升高趋势,而中游永昌站和下游民勤站则呈小幅减小趋势;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积温对湿润度的负相关影响逐渐降低,降水量对湿润度的正相关性逐渐增强,说明降水对下游干旱区湿润度变化的影响极大;据对前25 a和后24 a湿润度分区中心点偏移的分析,中游呈现出干旱化趋势,下游巴丹吉林沙漠有向东南方向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