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赣江尾闾地区是包括南昌市在内的江西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赣江作为江西省内第一大河,其尾闾地区河势变化对其周边地区的经济、防洪、环境等有着巨大的影响。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1991—2010年赣江尾闾地区赣江的河道进行了河势演变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研究区域水域面积1991年约为121 km~2、2001年约为111 km~2、2010年约为132 km~2,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过程。(2)历年来尾闾地区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赣江主干、西支、北支,主干变化最为显著,而南支相对最为稳定。(3)主干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河道扩张、江心洲面积大幅减小或者消失,其中在南昌市附近河道变化最为明显。推测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人为影响包括有关工程建设、河砂开采等引起。(4)西支变化较为复杂,其上游段主要表现为河道展宽、水域面积变大,而下游段河道有所束窄;北支历年来均表现为河道束窄、江心洲面积明显增大;中支有所变化,但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航道整治工程一般包括筑坝工程、疏浚工程和护岸工程,其布置需在考虑河道实际情况及河床演变规律基础上进行。通过对赣江东河南昌一三江口河段河床冲淤计算及险滩演变分析,表明本河段上段由于近期河床采砂,冲刷量与冲刷厚度较大,下段冲刷量较少,只有上段冲刷量的34%左右,导致下段河床相对较高,枯水位时阻挡水流,甚至产生壅水现象,枯水航道深只有0.3m左右,碍航严重。总体而言,赣江东河八一桥一三江口河段河床近期处于冲刷变形状态。为该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的拟定和布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赣江尾闾河段代表性水文站1956~2014年实测流量及水位资料序列,采用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法和滑动平均法,研究了赣江尾闾河段特征流量及特征水位年际变化趋势,并从河床变形、上游来水变化及鄱阳湖湖区水位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赣江尾闾河段水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赣江尾闾河段特征流量总体以上升趋势为主,尤其是年、月最小流量总体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河段水位总体出现了下降趋势,尤其是年、月平均水位和最低水位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且河道上游段水位下降趋势要比下游段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近年河道有明显下切现象,河道容积大幅增加,其次是鄱阳湖湖区水位下降.  相似文献   

4.
冷魁 《泥沙研究》1993,(3):109-116
长江中游城螺河段河道顺直分汊,其演变受江湖关系影响较大。河床演变分析表明:自五十年代以来,本河段河势稳定,河道横断面形态杨林山以上为左侧淤积、右侧无明显变化。多年来南阳洲未见有累积性的淤积或冲刷。仙峰洲则因河道左淤右冲而并于左岸成为边滩。江湖关系调整及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使本河段枯水河槽出现了一定的淤积。受城陵矶、白螺矶 ̄道人矶、杨林山 ̄龙头山等节点的控制,南阳洲以上段深泓摆动很小,主流一直靠右岸沿  相似文献   

5.
宁波三江河道水沙特性及冲淤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径流量、潮量和含沙量的历史变化角度,对宁波三江水沙特性做定性描述,并阐述了奉化江、姚江和甬江的河床演变及冲淤规律.历史上三江河床较为稳定,河道处于相对冲淤平衡状态,但1959年姚江大闸和1975年镇海拦海大堤两大工程的相继建成,引起甬江河道发生剧烈淤积以适应水动力条件的改变,经过多年调整才渐趋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三江沿岸涉水工程(桥梁、码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库等)及人类活动(建筑垃圾和淤泥违规倾倒)逐年增多,甬江河道尤其边滩进入缓慢淤积期.奉化江河道亦处于缓慢淤积状态,但总体淤积强度相对较小.姚江闸下河段在大闸不泄流的情况下水动力条件较弱,河道整体处于单向淤积状态之中.研究宁波三江河道的演变历史规律,不仅可丰富河床演变学关于潮汐河口的理论,还可为我国类似感潮河流的淤积治理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木兰溪下游水沙特性及河道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斌 《水利科技》1998,(1):47-51
木兰溪下游位于感潮区,河道多弯段。通过木兰溪下游水沙特性初步分析和应用经验公式对河道河相关系进行计算,估计木兰溪下游河道演变态抛,并提出河道截弯取直方案和设计参数,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0年以来枝江河段实测资料,对港区河段演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三峡水库蓄水后河段水沙条件变化特征,预估河段演变趋势.其结果表明,河段河床变形将以纵向冲刷为主,由此可能造成该河段及上游枯水位下降,受洪水出现几率减小及河床边界稳定性的影响,分汊段主支异位的可能性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港区码头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赣江干流中-下游河段长系列水文样本资料,研究河床演变的主要变量历史变化过程,探索河道采沙对河床的影响,分析相应的河床发展态势,提出相应措施,为建立良好的赣江生态环境,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武汉河段来水来沙特性与河道演变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水沙资料与河道地形资料,分析武汉河段的来水来沙与河道演变特性,在找出演变原因后,对河段的发展粗略的预估,可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GIS环境条件下,建立了长江镇扬河段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自动成图系统、测图信息管理系统和河道冲淤分析系统。河道冲淤分析系统采用GIS的空间技术,实现了任意测次间的剖面冲淤分析和区域冲淤分析。剖面冲淤分析包括固定断面冲淤分析和任意断面冲淤分析;区域冲淤分析包括固定河段冲淤分析和任意区域冲淤分析。其最大特点是实现了任意时间、任意空间的在线冲淤分析,在GIS平台下开发了河道管理与整治研究中快速进行高效冲淤分析的技术手段,可以从河床演变角度直观地表达河道的地形信息,为河道规划管理及整治措施设计提供了快速准确的科学数据。从镇扬河段上游至下游顺序,根据GIS分析计算得到的河道冲淤信息分别就仪征水道、世业洲、六圩水道、和畅洲和大港水道的河床冲淤演变分别进行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年来长江口北支实测水文地形资料,分析了2001年后北支的水沙特性、岸线、深泓线、等高线和河床冲淤等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长江口北支分流比的变化趋缓,含沙量和床沙粒径沿程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岸线变化集中在三和港至启东港段,岸线缩窄率超过50%;深泓变化集中在进口至大洪河、大新河至三和港,进口深泓呈现崇头→海门港→崇头变动;崇头至灵甸港段深槽呈弯曲河道特征,灵甸港以下河道顺直展宽;河槽总体表现为淤积,其中,崇头至大新河段深槽冲刷边滩淤积,三条港至连兴港段的深槽基本不变,边滩淤积。总体来看,北支的淤积集中在主流变动段、凸岸边滩与崇明北缘边滩,而冲刷则集中在深槽、弯道凹岸与整治工程前沿。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流交汇口河床地貌演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了不同类型交汇口水流特性以及地貌特征。影响交汇口河床地貌的主要因素为干、支流交汇角与干、支流汇流比,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数值模拟和水槽试验的理论研究,应加强对天然交汇口河床地貌演变的研究,尤其是加强河流生态修复、河流水污染治理和河道疏浚等应用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河床地貌演变与水资源保护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水利工程对河床地貌演变及其对洪水变化的影响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洞庭湖区洪水位下降 ,但河道淤塞加快 ;鄱阳湖水位年变幅小 ,泥沙淤积增多 ;太湖流域的排洪和排污依然困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闽江下游河道现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闽江下游(水口坝下~闽江口)二维水动力、水质数值模型,并利用各水文站、测流断面的水位、流量观测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然后,应用该模型定量化研究河床演变下闽江下游各排污口污染带对主要取水口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强  张生  朱诚  张之恒 《水利学报》2002,33(9):0066-0073
张家湾遗址T911剖面及双堰遗址T439剖面粒度、磁化率等环境替代指标的测试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大宁河流域3000年来气候演变过程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的东部地区在公元初至公元600年为寒冷期,而该区则为温暖期,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该区西北面与东南面均有高大山脉包围,这种特殊的地质地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来自北方冷空气进入本区的缘故。本区发掘的遗址多为单一时期的文化,其他时期的文化多以扰动层(即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文化遗物的沉积地层)的形式在沉积地层中出现,通过对沉积地层沉积物粒度,张家湾遗、大宁河河漫滩上的汉晋墓群、双堰塘遗址的相对位置及双堰塘生土层以下巨厚的鹅卵石层的比较分析,认为这与大宁河流域频繁发生的洪灾及河道变迁有关,大宁河频繁发生的洪灾及河道的变迁是影响该区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尼洋河为例运用分形算法探讨了河道演变的机理,初步认为:在河道演变分类的基础上,河道演变是河道外部条件和河道内部条件不断协调的结果,即演变主要依靠水力和携砂两个关键因素。具体到尼洋河来说是渐进式演变与急剧式演变相结合的河道演变,其渐进式演变主要由于携砂带来河势演变,其急剧式演变主要是由于水位落差或流量增大引起的纵向和横向演变。  相似文献   

17.
赣江南昌段东西河分流处河床演变与航道整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赣江是长江水系中的第二大支流,它发源于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区,其主支流-西支在永修县吴城镇注入鄱阳湖,再经量子湖口入长江。介绍了赣江尾闾地区南昌段的水系特点和水文泥沙基本情况,对1987-1992年四级航道整治后南昌段东西河分流处的河床演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着重分析了东西河分流比随上游来流量而变化的原因和对策;对赣江主航道-西河进口的两个浅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赣江南昌至吴城段河西宽阔,比降平缓,来水量丰富,含沙量很小,具有发展水运的优越条件,赣江南昌-湖口航道整治成为三级航道是安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湘江为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的主要支流,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认识湘江水位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可为湘江流域乃至洞庭湖水系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利用M-K检验法分析1990-2014年湘江下游水位变化规律,基于实测地形数据分析湘江下游河段河床演变,并探讨湘江下游水位变化与河床演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0-2014年湘江下游年均水位整体呈下降趋势,长沙站、湘阴站和营田站水位均于2011年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分别为26. 62、24. 69和24. 42m,枯水期水位下降尤为明显。1990-2014年汛期最高水位呈缓慢下降趋势,枯水期最低水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同流量下汛期水位变化不明显,枯水期水位基本上呈降低趋势。1983-2015年典型纵横断面出现2种形式,分别为横向展宽和纵向大幅度刷深,湘江下游河床下切严重,其中铜关滩下切深度达15. 7 m。汛期水位的变化与来水来沙及河床演变有关,枯水期水位下降主要归因于河床下切。  相似文献   

19.
采用资料分析以及数模验证的方法,从赣江南昌河段水位降低与上游来水来沙、下游鄱阳湖水位降低以及南昌河段河床下切三个方面,对赣江南昌河段水位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床下切是赣江南昌河段水位降低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大规模人为采砂是南昌河段河床下切的主因;下游鄱阳湖水位的降落亦会导致赣江南昌河段的水位下降,降幅随鄱阳湖水位降低的幅度、距鄱阳湖的距离以及流量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在枯水时受局部高滩河床的影响尤其明显;水流自然冲刷对河床下切造成的影响仅占1. 0%~3. 5%,对赣江南昌河段水位下降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