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堰塞湖除险工程时间紧、施工强度高、道路阻塞,施工设备应急保障是堰塞湖除险成功的关键.文中主要介绍了施工设备的选型、配套、筹措、检修、输送和处置等方法.  相似文献   

2.
2008年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的应急处置取得了决定性重大胜利。然而,地震堰塞湖的问题并没有结束。据报道,目前震区还存在多个地震堰塞湖,而唐家山堰塞湖泄洪虽然完成,但剩余的8000多万m^3“悬水”仍有待于进一步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梁军 《四川水利》2009,30(4):2-9
“5.12”地震引发的104座堰塞湖,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首次。整治堰塞湖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本文从现场勘查、风险评估、排险避险、安全度汛和后期治理等各方面,概略地记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政府、专家团队、应急抢险单位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总结了在处置堰塞湖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由于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是一种严重的次生灾害,利用遥感对堰塞湖的动态范围进行监测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基于堰塞湖在光学遥感图像和雷达图像上的分布特征,为满足全天候实时监测的要求,本文建立了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微波数据进行堰塞湖监测的技术流程,阐述了从原始数据获取到堰塞湖面积范围确定的步骤。最后分别以光学遥感数据和微波遥感数据为例,对“5. 12"汉川地震发生后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的动态范围信息进行了提取。  相似文献   

5.
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波  蒋乃明  熊进 《人民长江》2008,39(22):4-6
唐家山堰塞坝顺流向长802 m,横向宽610 m,高82~124 m,堰塞体积为2 037万m\+3,抬高水位约70 m,蓄水量约3.18亿m\+3。由于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多,拟定了3个开挖方案,根据工程特性,经过比较,选择以机械开挖为主,小规模爆破(孤石解炮、清石坎等)为辅,人工装运钢丝石笼码砌护坡的基本方案。针对明渠沿线地形地质特点,施工时划分为3个作业区,即上游高地为第1区,中间凹地为第2区,下游石坎和陡坡段为第3区。 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参战各方共同努力,保证了机械设备24 h高效率施工,提前超额完成了指挥部下达的泄流渠开挖任务。  相似文献   

6.
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技术特点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北川附近唐家山山体大滑坡,形成一座危害程度极高的堰塞湖。为避免堰塞坝溃决而导致严重的次生灾害,由水利部组织实施了唐家山堰塞湖除险工程措施。工程应急处置方案为开挖泄流渠引流冲刷,并在实施过程对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优化。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施工历时17 d,成功地解除了险情,工程施工与泄流过程未造成人员伤亡。在唐家山应急除险中,充分体现行业专业优势和技术支撑作用,应急处置中采取的“因势利导、借力自然、安全可控”的技术思路,可作为其他大型堰塞湖抢险的科学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7.
堰塞湖应急排险中的爆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困难、机械设备无法到达,是堰塞湖应急排险的最大难题.采用爆破方式炸开缺口泄流就成了这一类堰塞湖应急排险的有效手段.文中叙述了根据不同堰塞体结构所确定的不同爆破方式,在实际施工中,对块石堰体采用裸露接触爆破、对土质堰体采用人工挖孔抛掷爆破的方案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堰塞湖的抢险处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地震堰塞湖/坝的除险加固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堰塞湖/坝是4类堰塞湖/坝中破坏性最为严重的一种。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强震造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堰塞湖/坝共35座,其中极高危级的唐家山堰塞湖/坝成为当下世界关注的“悬湖”。简要介绍了唐家山堰塞湖的除险过程,并通过对我国1949年以来的地震情况及5.12汶川地震堰塞湖形成情况的分析,概述了对地震堰塞湖/坝先应急除险、后加固处理等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9.
潘荣 《人民长江》2008,39(19):13-14
通过对"2008·5·12"汶川地震期间嘉陵江堰塞湖的水情测报分析,说明了水文部门在宝成铁路抢险和嘉陵江河道疏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嘉陵江堰塞湖水情变化幅度大,水情监测、拍报、预报难度高,需要水文部门进一步优化完善站网,加强测报能力建设,提高自动测报水平,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出了要加强水文、气象、地震等部门之间的协作,共同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10.
周兴波  周建平  杜效鹄  陈祖煜 《水利学报》2021,52(10):1229-1239
基于2018年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全面总结了部际联合会商、央地协同联动等应急抢险工作机制,深入分析了金沙江中游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削峰对防灾减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若无梨园水库拦蓄,将可能新增淹没面积约160 km2,必对沿江两岸造成更大的损失。据此认识到,迅速获取堰塞湖信息是抢险处置的前提,快速研判堰塞湖风险是重要支撑,精准分析溃决洪水是核心技术,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是基本保证,动态抢险工程管理是科学方法,完善的高坝水库群是应对洪灾的根本手段。进而提出加强乏信息条件下堰塞湖多源信息快速获取与处理技术、乏信息条件下风险快速研判技术能力、抢险处置专用装备研发、抢险工程统筹管理和协同联动体系完善、高坝水库群开发建设和风险防控与应急调度体系建设等建议,为堰塞湖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和流域综合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1 基本情况 "5.12"四川省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山崩地裂、江河易道,绵远河从清平乡到汉旺镇山口长约16 km的河道中两侧的山体坍塌,将河道多处完全阻断,形成了4个堰塞湖,以地名依次命名为黑洞崖、小岗剑(上)、小岗剑(下)和一把刀堰塞湖成为下游灾区绵竹市的最大次生灾害威协.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地震对土石坝的损害及应急处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开展水库震损核查工作的实践,归纳了土石坝的震损现象,指出了各自的危害,初步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应急处置措施,包括实际已采取的措施,以及从专业理论角度考虑可以采用的措施,针对有关研究和震区水利工作提出了建议。由于不可能在短期内对震损大坝做到彻底加固,每个震损工程都由地方政府领导作为责任人,配备专人观察水库的运行情况和震损现象的发展,制定了水库下游人员撤离的预案,以防止大坝溃决造成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3.
汶川"5.12"大地震使极重灾区的供水水源、净水设施、城市输配水管网受损或损坏,现有的供水设施不能正常供水,当地供水企业根据供水设施受损或损坏的不同情况,采取应急措施,实施应急供水,保证人们生存、生活的需求。灾后应急供水情况下的水质安全尤为重要,介绍了应急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的一些做法及其经验教训,并提出要加强对突发事故后应急供水技术的研究和应急供水保障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堰塞湖防灾减灾技术水平,对堰塞湖灾害应急处置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分析了滑坡型、崩塌型、泥石流型堰塞湖的典型特点.同时,对相关工程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全面总结梳理了堰塞湖应急处置工程措施的经验,并分析了堰塞湖应急处置技术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堰塞湖应急处置工程措施一般分为自然过流、湖水排泄、爆破处置、固堰成坝及...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开展水库震损核查工作的实践,归纳了土石坝的震损现象,指出了各自的危害,初步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应急处置措施,包括实际已采取的措施,以及从专业理论角度考虑可以采用的措施,针对有关研究和震区水利工作提出了建议.由于不可能在短期内对震损大坝做到彻底加固,每个震损工程都由地方政府领导作为责任人,配备专人观察水库的运行情况和震损现象的发展,制定了水库下游人员撤离的预案,以防止大坝溃决造成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6.
抛掷爆破技术在马鞍石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鞍石堰塞湖由石坎河左岸山体滑坡堵塞而成,其对外交通全部中断.因受机械设备吊运影响,除险泄流槽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进行.通过合理确定爆破参数,成功地进行了4次抛掷爆破拉槽,再人工捡底的方法开挖出了一条底宽约2 m、深约3 m,长282 m的泄流槽.  相似文献   

17.
唐家山堰塞湖形成机制及应急处置工程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唐家山堰塞湖的形成机制分析和堰塞坝物质组成研究,针对各种渍决可能及堰塞坝特点,提出了三种工程处理措施方案,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及水文特性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满足了现场施工及利用水力特性溯源冲刷泄流的要求,实现了有效控制泄流过程及减少对下游影响的目的,成功解除了唐家山堰塞湖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创造了堰塞湖处理的奇迹.  相似文献   

18.
梁军 《四川水利》2012,(1):2-10
本文分析了地震堰塞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及其分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5.12"地震堰塞湖处置从现场勘查、风险评估、排险避险、安全度汛和灾后治理的整个过程,总结了堰塞湖处置作为一项社会性综合工程的许多经验和作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利》2008,(10):29
对于高危型堰塞湖,应急治理的基本方式包括: ①对于交通便利、易于机械化施工的堰塞湖,调动机械设备进场,通过爆破和机械施工等手段,开挖临时溢洪道或排水涵管(洞)降低湖内积水,或采用水泵抽排或倒虹吸的方式来降低湖内积水。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引发的山地灾害以及堰塞湖的管理方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规模的崩塌与滑坡等山地灾害,形成众多堰塞湖。为分析其风险与应对措施,本文通过野外考察、卫星影像与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灾后堆积体与堰塞湖的稳定性,以及它们与下切性河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山地灾害在不同程度上释放了潜在势能,其中滑坡释放能量最大,因此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较好,而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较差。从长期治理角度看,若能控制河床下切则可避免部分灾害的产生。堰塞湖管理方略包括两种:对于风险高的堰塞湖应以拆除为主,而对于风险很小的堰塞湖则应予以保留。震区大部分河流处于不稳定的下切拓宽阶段。保留堰塞湖可以加大河床阻力,使河流提前达到平衡,降低未来地震中山地灾害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