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李先逵 《华中建筑》1997,15(2):46-46,48
建筑·文化·教育李先逵1建筑的涵意建筑,这个词的使用是近代从日本传入加以普及的,在中国古代则称为“营建”或“营造”。建筑这个词在中文里是个多义词。一是,直接指房屋某建造物;二是,指施工的工程行为;三是,指建筑术;四是,指建筑学这门学问。不过,要作为对...  相似文献   

2.
李先逵 《建筑》1998,(11):26-27
建筑,这个词的使用是近代从日本传入加以普及的,在中国古代则称为“营建”或“营造”。建筑这个词在中文里是个多义词。一是直接指房屋等建造物;二是措施工的工程行为;三是指建筑艺术;四是指建筑学这门学问。不过,要作为对建筑实质性的理解,必须要以后二者作基础,站在建筑文化或曰“住文化’懒高度,方能深入堂奥。那种以为建筑不外乎盖盖房子,没有多少大学问、没有多少高科技,这样的看法就失之浅薄了。由于建筑现象的复杂性,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流派对建筑的认识也各执一词,见仁见智。建筑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建筑的本质,至今还没…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建筑是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大约一百年时间内,在中国产生的若干类新建筑的总称。这里,之所以使用“总称”一词,而不是把它叫做“新建筑体系”,是因为这一百余年间的中国建筑实在可谓多种多样、多元并存,各种建筑流派、思潮和形制竞相争艳,以致笔者认为用“体系”一词未必很确切,而且也不能表达中国近代建筑多姿多采的缤纷面貌。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自此,中国步入了饱受列强凌辱的百年近代史。在这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大量的考据材料中,对建筑学术界所说的:“‘建筑’一词是从日语引入汉语的”作了辨正,并提出和证明“建筑”一词来源于中国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一种文化,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向社会发出强烈的文化信息和信号。作为“时代的镜子”“文化的缩影”,建筑在谱写历史,或者说,建筑师在有意无意地谱写历史。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蔑视,建筑师社会地位低下,加上建筑的功劳总是归功于君王和物主,以致中国古代建筑师既无名望也无地位,只能沦落为“无名氏”。张钦楠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师》一书,试图寻找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师,介绍和阐发每一位建筑师的生平事迹,并把中国古代建筑师的作业环境、方法、成果与同时期国外的建筑及建筑师进行对照,客观地评价建筑师们的功绩。从本期开始,我刊将选登该书中的部分篇章,希望通过它们能使读者增加对建筑师在文化发展中历史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说“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潮 《华中建筑》1997,15(3):29-31
文章以大量考据材料对多年相沿的中国“建筑”一词源于日本之说作辨正,提出中国“建筑”一词原原本本出自中国,并进而对中国“建筑”一词之本义作了阐释,非“Architecture”可等同也。追究“建筑”一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诸葛净 《建筑师》2011,(5):73-77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关键词系列研究的第一篇.本文通过“营造/建筑”这两个词汇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梳理这两个词语意涵的变化.以及20世纪初“建筑”成为独立学科的起始。并尝试初步分析这两个语词意涵变化中所蕴含的古代中国人对今日所谓建筑问题的思考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程建军同志在最近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的《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专著中,直率地提出了“(中国古代)建筑首先考虑的是社会功能。社会需要、伦理礼制是第一位的,物质功能则是第二位的。如果可以把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门学科的话,应该称为‘社会建筑学”’的观点。 这可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大问题,很难想象,在十几年前那个禁锢的年代,在那个只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起始和苏州工专建筑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起始和苏州工专建筑科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研究员徐苏斌一、“建筑”的概念“建筑”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营造”,它是西方近代建筑引进的标志,因此谈论建筑还应该从词的源头谈起。中国很早就有“建设”和“建造”二词,《礼祭义》:“建设朝事”。《汉书...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举办“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研讨会”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展”刘占琴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喜迎香港回归祖国,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北京古代建筑工程公司)在京城首次举办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研讨会”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展”,...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现代建筑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主题。用年代以来,一批有作为的中国建筑师崭露头角,一些外国建筑大师也在中国留下了作品,他打1谱写了中国建筑的新乐章,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有五组建筑群,被建筑评论家称为“中国当代建筑的五个星座”。这五个星座是:北京香山饭店、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上海商城。香山饭店是世界著名建筑师贝章铭的杰作。设计上考虑到中国古代建筑意境的现代转换。香山饭店的每个窗子都是取景框,剪裁出一片园林美色和香山风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译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索了破译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密码[1],并就北京菊儿胡同“类四合院”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两千年前,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维斯指出:“一切建筑均需坚固、适用、美观。”①这句话成了古代建筑理论的名言。我国建筑界长期以来也因循这个认识,把建筑的两重性(“既是物质产品,又是艺术创作”)和建筑的三要素(功能;物质条件;建筑形象),作为研究建筑理论的基本前提。但是,这种“两重性”也好,“三要素”也好,都不是从分析建筑内部矛盾着手,都没有真正捕捉住建筑的内在矛盾,因而给建筑理论研究带来很大的局限。 究竟什么是建筑②的内在矛盾呢?这是我们研究建筑理论首先应该探索的。  相似文献   

14.
建筑的空间结构可以作为一定时代文化的浓缩。该文征引中西方学人对时间、空间的思考,深入讨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揭示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根源性的一个观念,其在思想史上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很大。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基本单元问题的分析及中国人环境心态的形成原因的探讨,同时通过论述中国古代工匠的地位,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始终逃避在自然之外,“天”与“人”并没有达到“合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为加强学生对于建筑空间的认知,学习建筑空间序列的创作手法,将中国古代建筑群体、中国古典园林与当代极少主义建筑作为空间分析经典案例,引入建筑空间序列的教学当中。指出“有所变化的情感空间序列”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部分当代极少主义建筑的审美重点,应该为现代建筑设计所借鉴。在此基础上,指出路径和节点的设计是取得“有所变化的情感空间序列”的途径,并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课程当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色觉与设色特征中国古代的色觉与设色,也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有着强烈而鲜明的特征。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可以总括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直观的,非理性的;二是社会伦理的,有诸多约定俗成的“意义”;三是其艺术特征,即与宗教及民俗文化相结合,是程式化的。从理性来说,人对于色彩,可以用“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来感受和分析,但这些都是西方的理性的色党原理;中国古代对色彩的认识并非如此。中国古代往往把色彩单一化,即以色相作为基本的色系列。例如把灰色也列人色相之中(西方的灰色意味着色的纯度等于…  相似文献   

18.
陈薇 《建筑师》2024,(2):144-147
本文是对《劳特利奇中国建筑研究读本:历史建筑与空间的社会生产》一书中发表的12篇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论文的方法展开的评述,原文为英文出版,此文做了一定的调整,并以中文发表。作者概述的该书中古代建筑研究方法有:“葫芦串式”“结构拼图式”“切片式”“阐释式”“设计方法推理式”“源头追问式”“过程式”,基本能够代表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之间达成的路径。由于原论文作者来自不同国家,因此这种评述有利于了解国际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采用的不同方式方法,加强对建筑史学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沐小虎 《时代建筑》1994,31(2):56-57,61
时至今日,“文化”一词已经用得十分频繁了。衣食住行均是文化,故此有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之说。“文化”一词虽常用,但我们对它的理解,多数情况下却是狭义的。有人将文化和技术看作是建筑的两极。这种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显然局限在社会的人文领域,而把技术排斥在外。对建筑文化的狭义理解本来也无可厚非,不过,我们据此是无从把握建筑文化的整体结构特点。因为文化并非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那样一种神秘的精神实体,而是能为我们把握,认知的复杂系统。对建筑文化进行全面再认识,揭示这个系统的内在规律,我们以为是很有…  相似文献   

20.
建筑是一种文化,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向社会发出强烈的文化信息和信号。作为“时代的镜子”“文化的缩影”,建筑在谱写历史,或者说,建筑师在有意无意地谱写历史。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蔑视,建筑师社会地位低下,加上建筑的功劳总是归功于君王和物主,以致中国古代建筑师既无名望也无地位,只能沦落为“无名氏”。张钦楠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师》一书,试图寻找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师,介绍和阐发每一位建筑师的生平事迹,并把中国古代建筑师的作业环境、方法、成果与同时期国外的建筑及建筑师进行对照,客观地评价建筑师们的功绩。从本期开始,我刊将选登该书中的部分篇章,希望通过它们能使读者增加对建筑师在文化发展中历史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