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余平 《珠宝科技》2003,15(5):34-34
近两年来 ,在宝石行业出现了一种在大于180 0℃的温度下同时进行了铍 (Be)的晶格扩散处理的刚玉类宝石。这一处理方法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原先只能见到橙至橙桃红色的蓝宝石 ,但现在这种方法可以生产或改善出所有颜色的刚玉 ,其中包括黄色和蓝色蓝宝石以及红宝石。据 GIA的研究 ,泰国的这一新的改色过程 ,是一种在极高的温度下 ,在氧气氛中 Be向红宝石和蓝宝石的扩散。过去的 Ti扩散方法仅在表面产生一蓝色的薄层 ,而 Be扩散可以渗透得较深 ,有时可使整块宝石致色。所观察到的颜色改善 ,均为 Be在高温下的扩散所致。Be捕获空穴对 (…  相似文献   

2.
表面扩散处理星光蓝宝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岩  李景芝 《中国宝石》1996,5(4):33-34
  相似文献   

3.
蓝宝石的扩散处理及其鉴定特征王雅玫对宝石进行扩散处理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优化技术,至今主要是用于对蓝宝石和红宝石的改善研究。尤其是蓝宝石的扩散处理十分成功,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扩散处理的蓝宝石色彩艳丽、纯正,外观十分类似优质天然蓝宝石。但是扩散处理的...  相似文献   

4.
一种扩散处理黄玉近期在珠宝市场上面市,它表现出的特征是内部无色,蓝绿色调仅限于表层(厚度〈5μm),表面不均匀地聚集有褐黄绿色斑点。研究表明,这种扩散处理黄玉由Co^2+离子渗透致色,且渗色层内普遍发育由晶格缺陷致交错叠片状结构。可见光区域内,由Co^2+离子(八面体配位)的^4T1g(4J)→^4T1g(^4P)、^4T1g→^4A2g及^4T1g→^2T1g跃迁,而产生597,632,461n  相似文献   

5.
以焰熔法合成无色蓝宝石为基体、采用Fe和Ti化合物为渗色剂、在超高温条件下进行扩散处理的合成蓝宝石近期出现在国内外珠宝市场上。采用EPMA,FTIR,UV-VIS等分析测试方法,对扩散处理合成蓝宝石的宝石学特征及其扩散机制进行了测试与研究。结果表明,扩散处理合成蓝宝石渗层的主要化学成分w(FeOT)为1.69%~1.02%,w(TiO2)为0.57%~0.39%,其横断面上FeOT和TiO2化学配比极不均匀,化学成分自外向内呈现较明显的分带现象;Fe2 /Ti4 荷移是导致扩散处理合成蓝宝石中VIS吸收光谱b带(573~578 nm)形成并呈色的主要原因,当w(FeOT)∶w(TiO2)≤3∶1时,有利于维持渗层中Fe2 /Ti4 荷移的基本配比关系,从而形成蓝色渗层;扩散处理合成蓝宝石的红外吸收光谱中,一组由v(OH)伸缩振动致红外吸收弱谱带分别出现在3 371,3 309,3 231 cm-1处,并伴有v(NH)伸缩振动致3 186 cm-1红外吸收弱谱带;此外,扩散处理合成蓝宝石的刻面上残留不规则的网状淬火裂纹及热蚀凹坑,内部存在气泡或气泡群,在SW下发出强度不等且不均匀的蓝白色荧光。研究认为,扩散处理合成蓝宝石中Fe2 和Ti4 离子的微观扩散迁移作用受控于表层空位迁移能、空位扩散系数及空位浓度梯度。  相似文献   

6.
铍扩散处理和铅玻璃充填处理是目前红宝石和蓝宝石常见的处理方式,但刚玉宝石中同时出现铍元素和铅元素极为少见。其特征对铍扩散处理过程带入异常铅元素的红宝石和蓝宝石的实验室鉴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常规宝石学仪器、超景深显微放大观察、荧光图像测试、红外光谱测试、X射线荧光光谱(XRF)、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测试手段,研究结果显示两粒样品矿物包体存在超高温迹象,且颜色异常富集是该类铍扩散处理的佐证;化学成分分析中高强度的铍元素和异常铅元素,同时指示经过Be扩散处理,异常Pb元素未体现经过铅玻璃充填处理放大特征;紫外一可见分光测试显示样品具有由Fe、Ti、Cr等过渡金属元素产生的374 nm、387 nm、450 nm、555 nm、693 nm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以一组处理和未处理蓝宝石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红外光谱仪、激光诱导离解光谱仪、偏光显微镜等仪器进行测试分析,对比处理和未处理蓝宝石样品的成分、结构及谱学特征差异。红外光谱测试显示,未处理蓝宝石样品存在3 311cm~(-1)处的吸收峰,处理蓝宝石样品此峰缺失,表明处理蓝宝石样品经过氧化热处理。电子探针和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离解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处理蓝宝石样品中增加了Ti、Fe、Co,使蓝宝石呈深蓝色。充填物对蓝宝石的裂隙起到了修复、填补和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深扩散处理蓝宝石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岩 《中国宝石》1994,3(3):87-89
  相似文献   

9.
一、扩散处理的红、蓝宝石随着中国珠宝市场的不断发展,珠宝首饰档次的逐步提高,红、蓝宝石的市场占有量已接近50%;这其中,扩散处理的红、蓝宝石席卷各地的珠宝展销会和珠宝商店,而且,不少商家都堂而皇之地称之为“泰国红宝石”、“越南红宝石”、“斯里兰卡蓝宝石”、“美国蓝宝石”等,误导为“天然产出”的宝石以沽高价,有些珠宝“质检站”竟然也有上述称谓之证书流传于世。因而鉴于此状,作为珠宝业中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了解马达加斯加蓝色蓝宝石的颜色特征,采用GemDialogue颜色系统对其进行了描述与分级.对比世界上主要产地(澳大利亚、斯里兰卡、柬埔塞、缅甸)蓝宝石的颜色特征发现,马达加斯加蓝色蓝宝石样品的黑色罩过高,使得其最终的颜色等级大多在1~4范围内,属于"商业级".为了进一步确定马达加斯加蓝色蓝宝石样品的颜色特征及其与全Fe,Ti质量分数的关系,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电子探针测试了样品.结果显示,随着全Fe与Ti质量分数的增加,样品的蓝色加深;当蓝宝石样品中全Fe的质量分数为0.02%~0.75%、Ti的质量分数为0.006%~0.040%且其全Fe与Ti质量分数比值为10~30时,蓝宝石样品的颜色为纯正蓝色;当超出此范围时,蓝宝石样品通常含有绿色或紫色色调.  相似文献   

12.
在彩色宝石的质量分级中, 颜色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运用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 对世界著名产地的蓝色蓝宝石进行颜色测试, 确定其H, S, B值, 进行了颜色分级. 讨论了影响颜色分级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蓝宝石的紫外-可见光谱及其致色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蓝宝石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 蓝宝石从粉红色→紫色→蓝色→绿色→黄绿色→黄色, 其Fe3 的浓度相对Fe2 -Ti4 离子对浓度由低至高变化; 浅蓝色到深蓝色蓝宝石中的Fe和Ti均有所增加; 褐色蓝宝石含有相对较多的Fe和Cr; Mn可能与蓝宝石的紫色有成因联系. 热处理蓝色蓝宝石和辐照黄色蓝宝石在450, 375, 387 nm处的吸收较未处理的弱, 辐照黄色蓝宝石在405 nm处有吸收带.  相似文献   

14.
高温热处理橙色蓝宝石的赋色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达加斯加橙色蓝宝石的颜色究竟是扩散处理致色, 还是高温热处理或辐照处理赋色? 就此争议问题, 采用ICP-MS、 EPMA、 ESR、 UV等分析测试方法, 对这种橙色蓝宝石进行综合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橙色蓝宝石的化学成分以相对富Cr、贫Fe和Ti为特征, 自外向内过渡金属离子化学配比相对均匀, 少数样品表层中Be的丰度存在局部富集现象. 由Fe-O-杂质离子心的作用导致吸收谱带位移至可见光蓝紫区(454 nm), 并叠加在由Cr3+离子的4A2(4F)→4T1(4F)自旋允许跃迁致吸收谱带之上, 它与Cr3+离子联合吸收后的残余能量组合成橙色蓝宝石的色调. 初步证实, 外来的Be2+不属致色离子, 它不直接参与蓝宝石呈色, 而是起到一种类似活化剂或拓展空位的作用; 高温、增氧及Be活化剂是导致橙色蓝宝石显橙黄色的主要外因条件; Fe-O-杂质离子心、 Cr3+和Fe3+离子是橙色蓝宝石致色的主要内因条件. 推测高温热处理的温度与时间间隔、替位杂质(Fe, Cr, Ti)离子的价态与浓度及晶格缺陷密度共同制约了橙黄色色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15.
散射对山东蓝宝石颜色明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 深色山东蓝宝石内存在大量微细包裹体. 用光学理论分析表明, 蓝宝石包裹体对光的散射作用使宝石的透射光和内反射光强度减弱, 从而降低了宝石的透明度和颜色明度. 经热处理的山东蓝宝石中微裂隙更为发育, 这些结构类微细包裹体对光的散射作用可能是山东蓝宝石热处理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蓝坯革生产废水综合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坯革生产废水治理途径,首先应积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加强灰碱液、鞣制废液的循环利用,然后选择可靠的废水处理工艺。本文给出了在未能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的条件下蓝坯革生产废水治理的成功工艺,并分析了该工艺的优缺点,同时,展望了未来蓝坯革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述蓝宝石中Fe^2 和Ti^4 离子的扩散系数及其对扩散处理改色工艺的影响。根据实测泰国扩散处理蓝宝石样品的扩散层厚度和处理工艺条件,计算了Fe^2 和Ti^4 致色离子在蓝宝石中的扩散系数。实验表明,致色离子扩散系数对蓝宝石扩散处理改色工艺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天然黄水晶颜色金黄,犹如黄金,深受人们的追捧,市场上常出现紫水晶经加热处理得到的黄水晶。主要选取市场上常见的几种不同色调的紫水晶,通过加热处理实验,确定紫水晶的变色温度,并结合显微镜下观察、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发现:紫水晶经过热处理后改色成黄水晶,可通过颜色、光泽、内部包裹体及表面特征与天然黄水晶进行辨别;热处理过程中,紫水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改变颜色,由紫色到无色到黄色,且变色温度(400~500℃)与恒温时间长短有关;经热处理后的紫水晶在红外光谱带中存在3 854、3 738、3 585、3 436、2 675、2 362、2 233cm~(-1)处吸收峰并没有消失,天然黄水晶则不存在特征的3 585cm~(-1)处吸收峰;紫水晶在紫外吸收光谱中540nm处吸收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秘鲁蓝欧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秘鲁蓝欧泊是近年来新出现在宝石品种,通过对该类蓝欧泊的宝石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初步证实,秘鲁蓝欧泊的矿物成分主要为蛋白石并含有不等量的α-方英石及α鳞石英,在高温下(1100度),蓝欧泊中的蛋白石,α-方英石和α-鳞石英热相变为β-鳞石英,揭示蓝欧泊中的水主要以吸附水,结构水的形式存在,其内所含的Cu^2 杂质离子趋向与H2O分子结合成[Cu^2 (H2O)4]^2+水合离子,在八面体晶体场中,产生761nm的2Eg→2T1g自旋允许跃迁吸收带,指出[Cu^2 (H2O)4]^2 水合离子是导致蓝欧泊呈色的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