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酶解和发酵对氧化淀粉应用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度氧化淀粉采用α -淀粉酶水解和乳酸菌发酵处理后通过正交试验得出 :羧基含量和酶解程度对淀粉的粘度影响显著 ,而发酵温度的影响不显著 ;发酵后的耐酸性有了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2.
以高筋小麦粉为原料添加酵母制作面团,在温度28℃、湿度80%条件下发酵1~6 h,提取小麦淀粉。研究发酵时间对小麦直链淀粉含量、损伤淀粉含量、粒径、颗粒表面结构、糊化及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面团发酵1 h后直链淀粉含量和损伤淀粉含量均显著低于原淀粉(P<0.05)。快速黏度分析结果表明,发酵1 h的小麦淀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浆黏度最低。发酵处理后淀粉的粒径均小于原淀粉,其中发酵5 h的平均粒径最小。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发酵6 h的小麦淀粉颗粒表面出现破裂现象。体外消化实验表明,发酵5 h和6 h小麦淀粉的消化速率最高,发酵后抗性淀粉含量低于原淀粉,而慢消化淀粉含量高于原淀粉(P<0.05)。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豆渣粉添加量和发酵时间对馒头的感官特性和营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馒头中加入一定量的豆渣粉可增加馒头中灰分、蛋白质、抗性淀粉的含量及酸度,而对馒头的比容有不利的影响;发酵时间的增加可增大馒头的比容,但其酸度值也随之增大。豆渣粉添加量和发酵时间对馒头中总淀粉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且发酵时间对总灰分、蛋白质、抗性淀粉的含量等都无显著影响。淀粉的体外消化率分析表明,馒头中加入一定量的豆渣后其淀粉的体外消化率呈下降的趋势,而发酵时间对淀粉的体外消化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研究了自然发酵对玉米淀粉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利用发酵玉米淀粉制作粉条的可行性。当温度高于75℃时,发酵样品的膨润力比对照样品低得多(p<0.05)。淀粉糊黏度测定结果表明:峰值黏度和崩溃值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再下降,而胶凝值则随着发酵时间逐步下降。发酵使玉米淀粉的凝胶强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使玉米粉条的拉伸性能得到显著改善。玉米淀粉经发酵后制作的粉条口感爽滑、弹性好、耐咀嚼,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抗性淀粉消化前后的益生作用与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涛  张淑远  王美桂 《食品科学》2014,35(15):105-108
制备与纯化得到马铃薯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研究其益生作用与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马铃薯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都有显著的增殖作用,对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有强抑制作用,对粪肠球菌、梭状杆菌、兼性细菌没有影响;它们的发酵液总酸度增大,说明它们能被肠道益生菌发酵利用;马铃薯抗性淀粉经消化处理后比表面积增加,经发酵后比表面积更大;马铃薯抗性淀粉的平均聚合度较之原淀粉显著变小,马铃薯抗性淀粉或消化抗性淀粉发酵后的平均聚合度降低;马铃薯抗性淀粉经消化前后的晶型均为B型,其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发酵后的晶型都转变为A型,微晶度、亚微晶度及总结晶度较之发酵前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淀粉颗粒表面结构、晶体结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热力学性质、溶解度与溶胀度、糊化性质及体外消化性的测定研究全麦酒酿关键加工工艺(煮制和发酵)对淀粉的影响。结果表明,煮制及发酵处理改变了淀粉的理化特性,使淀粉表面状态发生变化,但均未改变淀粉A-型结晶;与天然淀粉相比,煮制淀粉和发酵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溶胀度、转型温度、凝胶化焓值、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均显著降低,而凝胶化温度、溶解度显著增大。体外消化试验显示,天然淀粉经煮制和发酵处理后,快消化淀粉含量增加,抗性淀粉含量降低,具有更好的消化性能。全麦酒酿加工过程中发酵处理降低了煮制淀粉的消化性,可成为一种新型功能性健康淀粉食品。  相似文献   

7.
以河北张家口产裸燕麦为对照,以萌发、甜醅发酵、萌发后再发酵三种处理为实验组,测定燕麦中总多酚含量、黄酮含量、β-葡聚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及淀粉体外消化能力,探究萌发、甜醅发酵、萌发后发酵等三种不同处理对燕麦淀粉体外消化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萌发、甜醅发酵、萌发后发酵等三种不同处理对燕麦的营养性、抗氧化性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先萌发再发酵处理影响显著(p<0.05),影响效果高于单独萌发与发酵;处理后燕麦淀粉的体外消化率的变化趋势则比对照平缓,RDS含量有一定程度提高,但SDS和RS的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  相似文献   

8.
以甘肃省白银市银春10号小麦粉为原料制作馒头。通过碱法提取面团发酵和馒头蒸制阶段的淀粉,对其结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面团发酵不改变淀粉形态,馒头蒸制过程淀粉结构严重破坏,颗粒之间相互粘连形成片状结构。面团发酵过程中淀粉结晶度随面团发酵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面团发酵20 min时达到最大(49.35%),馒头蒸制过程中淀粉结晶度显著低于小麦淀粉。面团发酵淀粉的1 047/1 022 cm-1和1 022/995 cm-1值高于小麦淀粉,而馒头蒸制淀粉的1 047/1 022 cm-1值随着蒸制时间的延迟而降低至0.606,1 022/995 cm-1则呈先增加后降低。面团发酵10 min和20 min时,淀粉粒径显著降低了3.0%和1.7%。面团发酵30 min淀粉To、Tp和Tc显著高于小麦淀粉,馒头蒸制时间从10 min延长至20 min过程中,淀粉ΔH显著升高了70.60%。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发酵产凝乳酶活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并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对影响该菌株发酵产酶条件的6个因素进行评价,筛选出具有显著影响作用的3个因素即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装液量,然后通过响应面法探讨此3个主要因素的最优发酵参数水平,获得最佳的发酵产酶条件。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发酵产凝乳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75h,装液量40%,初始p H为培养基自然p H(6.85),接种量4%,摇床转速160r/min。此条件下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发酵产酶活力为742.42 Su/m L。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发酵产凝乳酶活力经发酵条件优化后得到显著提高,该菌株的发酵产酶及在干酪生产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研究自然发酵对小米淀粉凝胶特性及分子结构的影响,旨在为发酵小米淀粉改性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实现机械化、产业化生产发酵小米制品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内蒙古黄金苗小米自然发酵144 h,研究发酵对小米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分析小米淀粉凝胶特性的变化,结果:自然发酵使小米淀粉的颗粒表面遭到侵蚀,但发酵未改变淀粉的A型结晶;发酵后淀粉的基团峰位未发生变化,但峰强减弱;发酵后Ⅰ区(支链淀粉)、Ⅱ区(直链淀粉)的重均分子质量降低,数均分子质量升高,未发酵小米淀粉的重均分子质量为2.5×10~4~5.9×10~5 g/mol,发酵后小米淀粉重均分子质量为2.2×10~4~5.4×10~5 g/mol。发酵后小米淀粉的回生值、最终黏度较未发酵小米淀粉降低425、470 m Pa·s;糊化温度、热焓值分别上升1.62℃、7.05 J/g;发酵后淀粉凝胶的硬度降低60.735 g,弹性降低0.707,且发酵96 h后,淀粉的凝胶特性基本趋于平稳。自然发酵后小米淀粉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淀粉的凝胶特性改变,更适宜生产利用淀粉抗老化特性制得的产品。  相似文献   

11.
发酵与发芽处理对绿豆淀粉黏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绿豆进行发酵及发芽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绿豆淀粉黏度的影响。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测定了不同处理的绿豆淀粉糊化特性。结果表明自然发酵对绿豆淀粉黏度影响不大,只有峰值黏度略有下降:生物混合发酵可使样品的峰值黏度和热浆黏度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最终黏度下降。绿豆发芽后提取的淀粉其黏度变化较大,其峰黏度上升1248.00mPa·s,热浆黏度上升698.00mPa·s,淀粉的黏度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2.
研究自然发酵及其优势菌(酵母菌)对小米淀粉分子结构及糊化特性的影响,为剖析不同菌属在小米自然发酵中的改性机理及发酵对小米淀粉性质的影响奠定理论基础。采用0.2 g/100 m L的Na OH提取发酵后的小米淀粉,研究自然发酵及优势菌发酵后对小米淀粉颗粒特性、结晶度、官能团、分子量、糊化及老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酵母菌发酵后,淀粉颗粒表面有明显的侵蚀迹象,而自然发酵淀粉颗粒表面侵蚀迹象较轻;酵母菌发酵后小米淀粉的结晶度较自然发酵减少0.33%;发酵并未改变小米淀粉官能团区的峰位,但特征峰强度减弱,酵母菌发酵后小米淀粉指纹区图谱消失;未发酵小米淀粉重均分子量为1.5×10~4~5.9×10~5g/mol~(-1),自然发酵分子量在2.1×10~4~5.4×10~5 g/mol~(-1)间,酵母菌发酵后支链淀粉长链及直链淀粉比例减少而中间及短支链淀粉的比例相对增加;酵母菌发酵96 h糊化温度较自然发酵下降1.07℃,热焓值较上升0.78J·g~(-1);回生值较自然发酵下降471 m Pa·s。自然发酵的优势菌(酵母菌)使小米淀粉的分子结构、糊化及老化特性发生明显变化,并在小米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普通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探讨发酵工艺参数对发酵后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接种量,种龄,淀粉乳浓度和发酵时间等因素对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1号菌接种量2%,种龄12h,淀粉乳浓度20%,发酵时间1d,发酵温度36℃,摇床转数180r/min处理时,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为50.37%最高,与发酵前直链淀粉含量相比增加了30.37%。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然发酵液中对淀粉老化特性起主要作用的菌种(乳酸菌:戊糖片球菌、植物乳杆菌、屎肠球菌,酵母菌:酿酒酵母,芽孢菌)强化发酵,研究强化发酵对小米淀粉分子结构及老化特性的影响,为剖析自然发酵对淀粉老化特性的改性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及数据支持,为开发发酵小米新途径、生产小米发酵剂提供依据。采用0.2 g/100 m L的Na OH提取发酵后的小米淀粉,研究强化发酵对小米淀粉颗粒特性、红外光谱、分子量及老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发酵并未改变淀粉的偏光十字;自然发酵后小米淀粉表面被侵蚀,强化发酵后淀粉颗粒表面侵蚀迹象变重,孔道加深且数量增多;自然发酵后小米淀粉官能团区的峰位未变,强化发酵小米淀粉指纹区图谱部分消失,且自然发酵及强化发酵小米淀粉的特征峰强度减弱;强化发酵后I区的重均、数均分子量升高,而自然发酵重均、数均分子量略有降低,但II区二者的重均、数均分子量均降低;自然发酵及强化发酵后淀粉的回生值及最终黏度降低。发酵使淀粉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短期抗老化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自然发酵对高粱淀粉分子结构及老化性质的影响,将高粱进行自然发酵,利用碱提法提取高粱淀粉,研究发酵过程中淀粉颗粒表面形态、官能团、淀粉分子质量、链长分布的变化对淀粉老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发酵后高粱淀粉颗粒表面有一定的侵蚀痕迹;发酵处理未生成新的化学基团,各官能团的峰位保持不变;发酵后淀粉的重均分子质量降低,低分子质量淀粉由74.2%增加到78.5%,同时高分子质量淀粉含量由5.4%降低至2.5%;支链淀粉的短支链百分含量降低1.8%~3.89%,长支链百分含量增加2.01%;发酵后淀粉的峰值黏度及回生值增加,其中回生值增加466?mPa·s,使发酵后的高粱淀粉更易形成凝沉,研究结果为自然发酵高粱技术调控及老化淀粉食品加工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以高粱为原料,探讨不同发酵时间对高粱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将高粱进行自然发酵0~15 d,探讨不同发酵时间对高粱的保水力、溶解度、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以及淀粉的糊化、老化回生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淀粉的保水力、溶解度小幅度的增加,而透明度呈降低趋势;自然发酵使高粱的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在不同发酵时间条件下,发酵淀粉的糊化温度较未发酵淀粉最高降低了0.64℃,而糊化焓最高增加34.42 J.g-1;淀粉的回生值与最终黏度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其中发酵第6天淀粉的回生值较未发酵淀粉的回生值降低了783 m Pa·s。自然发酵后高粱淀粉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淀粉的老化特性改善,更适宜生产利用淀粉老化特性制得的产品。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然发酵液中对淀粉老化特性起主要作用的菌种发酵,研究发酵对小米淀粉分子结构及老化特性的影响。采用0.2 g/100 m L的NaOH溶液提取发酵后的小米淀粉,研究不同菌种发酵后对小米淀粉颗粒特性、官能团、分子质量、糊化及老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未改变淀粉的偏光十字;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屎肠球菌发酵后小米淀粉表面被侵蚀,酿酒酵母及芽孢菌发酵后淀粉颗粒表面侵蚀迹象变重,孔道加深且数量增多;酿酒酵母及芽孢菌发酵后小米淀粉官能团区的峰位未变,但特征峰强度减弱,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及屎肠球菌发酵后小米淀粉指纹区图谱部分消失;植物乳杆菌发酵后Ⅰ区、Ⅱ区的重均、数均分子质量较小米淀粉降低。戊糖片球菌、屎肠球菌、酿酒酵母发酵后Ⅰ区的重均分子质量升高,数均分子质量降低,Ⅱ区重均、数均分子质量降低。芽孢菌发酵后Ⅰ区的数均分子质量略有升高,Ⅱ区重均、数均分子质量降低。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及屎肠球菌发酵后淀粉的糊化温度、回生值及最终黏度降低,热焓值升高。酿酒酵母发酵后糊化温度及回生值降低,最终黏度及热焓值升高。发酵使淀粉的分子结构、支链淀粉及直链淀粉分子发生改变,短期抗老化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高粱为原料,探讨不同发酵时间对高粱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将高粱进行自然发酵0~15 d,探讨不同发酵时间对高粱的保水力、溶解度、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以及淀粉的糊化、老化回生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淀粉的保水力、溶解度小幅度的增加,而透明度呈降低趋势;自然发酵使高粱的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在不同发酵时间条件下,发酵淀粉的糊化温度较未发酵淀粉最高降低了0.64℃,而糊化焓最高增加34.42 J.g-1;淀粉的回生值与最终黏度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其中发酵第6天淀粉的回生值较未发酵淀粉的回生值降低了783 m Pa·s。自然发酵后高粱淀粉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淀粉的老化特性改善,更适宜生产利用淀粉老化特性制得的产品。  相似文献   

19.
以早籼米为原料,利用植物乳杆菌发酵大米,采用酶法提取大米淀粉,研究发酵对大米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后淀粉糊的透明度降低,凝沉性增强.淀粉的溶解度增加,而膨润力在高温阶段还有所降低,但发酵未影响大米淀粉的偏光十字.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淀粉结构对肠道微生物菌群分布的影响,将两种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淀粉进行处理得到不同结构的淀粉底物,然后采用模拟人体肠道发酵模型进行体外发酵,利用原位荧光杂交技术测定发酵液中的主要菌群及产丁酸菌的分布状态,发现以快速发酵型淀粉为底物的发酵模型更有利于有益菌的增殖,而缓速发酵型的淀粉底物对产丁酸菌的增殖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