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长期存在的人口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许多城市用地发展已经处于超饱和状态。高密度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已成为城市规划与地理学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典型的高密度城市,匮乏的资源、多山的地形、众多的人口,一直是困扰香港城市发展的难题。但香港以其高效率的城市用地形态为许多有着相似情况的城市提供了借鉴。自20世纪70年代起,香港开始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崛起,不仅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而且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公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以香港为例,利用凯文·林奇的城市形态理论,详细考察了城市形态与城市密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判断城市形态与城市活力形成具有正向关系,并指出高密度城市建设与城市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高效率的城市形态密切相关。本文力求从香港的城市发展中寻找高密度城市的发展规律,为内地新常态下高密度、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香港具有明显的高层、高密度城市形态,通过研究香港以轨道引导土地开发的过程,分析高密度开发所形成的城市独一无二的高层、高密度、高效率的特征,探索摩天轨道新市镇对香港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积极作用和对亚洲高密度城市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外发展理念表明,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模式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香港虽然面积狭小,但城市规划却卓有成效,特别是在城市开发与交通建设方面.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香港一直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的理念,成功塑造了高密度发展模式下公交城市的典范.文章通过对港铁红磡站的研究,从完善步行网络和公交换乘、实现站城一体的紧凑开发及打造"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形态方面,学习香港的轨道站建设经验,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内地的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青岛是在较系统的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指引下,有计划、有步骤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交通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城市形态的演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重点阐述青岛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历程,并简要分析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演变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构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形态的演变是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的演变,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发展构筑了城市形态。根据北京新总体规划“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探讨轨道交通站点、线路、线网分级的土地开发利用,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作为城市结构的骨架,与土地利用的一体规划及实施,实现城市结构的空间布局,塑造未来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6.
吴屹豪  刘阳 《新建筑》2023,(5):139-145
在我国加速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完善空间治理体系的背景下,人口持续密集化的高密度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从城市形态的角度出发,回顾高密度城市在城市发展史中发轫的初始成因,梳理了此后为应对高密度城市的挑战而进行的设计理论和实践探索。而后,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近30年国际上高密度城市形态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其关联域的聚类结构和脉络谱系总结出三类主流的研究范畴,分别对应社会、经济、生态三大系统。最后,针对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城市设计应对策略和技术创新机制,探索未来高密度城市形态品质提升和精细化运作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城市形态变化与交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证了城市形态变化的必然趋势——裂变或分解,分析了城市裂变和分解与城市交通之间的关系,并借鉴国外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得到一条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人为地对城市进行分解,从而缓解交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人口增多,高密度城市交通系统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虽然各种交通工具不断发展,但步行系统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合理地解决行人与车辆的关系十分关键。而在我国高密度城市中,关于城市步行系统的设计还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以香港为例,探索高密度城市步行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高密度城市气候与规划的角度出发,以香港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高密度城市内,微观气候环境下热岛效应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以ArcGIS软件为平台,基于参数研究(Parametric Study),通过一系列的数理分析揭示规划形态对天空视域因子的影响。进而提出在维持土地利用效率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建筑密度和调整建筑高度来提高天空视域因子,以缓解高密度城市中热岛效应。这一研究成果为规划师、建筑师及政府管理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作者试图对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一深入思考,本文从城市发展目标、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城市经济结构导向、市中心建设、居住区、城市交通、浦东开发与城市发展等方面阐述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1.
浅析香港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燕 《建筑学报》2007,(6):26-29
从阐述香港城市空间特征入手,通过实例分析,归纳了香港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整合的思路和特点。通过两者的整合,一方面拓展了城市空间,促进了城市、建筑、交通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还提供了舒适的室内步行与换乘空间,改善了城市的整体出行环境。香港的成功经验对改善国内交通空间环境,促进我国城市、建筑、交通设施的整体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香港一直面临着人口密集与土地资源稀缺的巨大挑战,为增加土地供应,香港在开发利用地下岩洞空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建成诸多高效运转的地下设施。自2009年开始,香港政府启动了一系列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策略及工程技术研究的计划,并已经完成了“善用香港地下空间可行性研究”课题。本文简要介绍香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希望能为高速发展的内地城市提供了重新思考现有工作和未来发展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城市跨界发展与融合——港深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港深两地跨界城市发展与城市融合的进程。香港和深圳已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融合,制度层面上的融合也有一定的进展,但社会层面上的融合显著滞后。香港和深圳居民对边界另一边的对方缺乏充分认识。超过57%的香港和深圳居民不太熟悉或非常不熟悉另一个城市。超过四成的香港和深圳受访者认为价值观的差异是构建港深大都会的最主要的障碍。港深大都会的跨界社区尚未融合。香港和深圳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两地之间难以实现完全的融合。港深两地有必要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以提升两地城市竞争力与方便居民跨界居住与工作为出发点,推动城市跨界发展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香港由一个渔港村落快速演变为国际大都市而受到世界瞩目,是典型的近代新兴殖民城市。从城市规划史学的角度出发,选取1841-1904年之间的香港近代城市的形成及其城市规划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香港近代早期城市发展的动因及其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和特点,剖析了该时期内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城市建设活动的内容、规划管理机构的演变,进一步补充完善了香港近代城市史学研究,并为中国内地城市的城镇化进程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文章借用建筑学上的剖面概念,将其应用到城市尺度的形态分析和空间解读上。作者选取香港中环地区的中环至半山由自动扶梯系统覆盖的城市区域,作为诠释这一概念的具体案例。建筑剖面的传统意义被移植至城市剖面中,即在某一方向上剖切实体之后,通过观察剖切面上空间元素之间的关系,探寻彼此的内在结构,乃至这种城市结构空间背后的特殊历史过程和社会推力。香港岛的地理特征和100多年来城市化过程所形成的带状城市分布使得港岛具有剖面性格,而中环至半山的自动扶梯系统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剖切线索。通过剖面方法解析,作者希望在城市形态学的分析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跨境城市区域中的城市管治——以香港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沈建法 《城市规划》2002,26(9):45-50
探讨香港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香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跨境城市管治网络涉及中央政府、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及其他相关组织。重点是跨境城市管治尤其是香港特区政府的角色。从 2 0 0 1年开始 ,香港的跨境城市管治开始从“跨境保护主义”向“跨境自由贸易区”转变 ,这对香港—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香港的旧城改造及其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林坚  杨志威 《城市规划》2000,24(7):50-53
香港的旧城改造是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本世纪 5 0年代以来 ,香港的城市面貌不断更新 ,但也面临诸如土地征集等难题。在回顾香港旧城改造历程的基础上 ,重点透过土地发展公司来剖析其所遇到的困难 ,并评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政策动向和对国内城市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为平 《城市建筑》2008,(12):28-32
本文通过分析处于“超高密度”状态下的香港,提示其多年来在应对各种“极限条件”的挑战中所激发出的各种非常规都市状态以及具有启示性的,非显性的造城逻辑与智慧,并进一步探讨其于无意思状态中构建一种“极限都市主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Post-colonial capitalist Hong Kong and rapidly developing Shenzhen in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have both adopted a pro-growth strategy to cope with challenges imposed by a globalizing economy. This development philosophy has exerted tremendous pressure on both cities, pushing them further away from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Despite the policy rhetoric of pursu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oth city governments have refrained from identifying and analysing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ssues. While the top-down elite-dominated polities in Hong Kong and Shenzhen are working hard to attain world city status, both cities lack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out a critical rethink of the growth-first mentality, sustainability principles such as an ethical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spirations for intra-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re not put on the policy agenda. Despite recent efforts to clean up the environment, it is uncertain how these two growing cities will proceed as the global economy itself is starting to capitalize on sustainability efforts to further capital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20.
邹涵  夏欣 《华中建筑》2012,30(6):52-55
香港作为人口高度集中的世界级城市,市区更新是其战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因市区老化问题日益严重。且涉及政府、发展商及社区居民多方利益而使市区更新的推动过程困难重重。该文回顾了香港市区更新的历史进程并总结各个时期市区更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通过介绍荃湾和观塘市中心两个实践项目,分析市区更新在策略与管理机构方面的变革,着重介绍2001年市区重建局成立以来香港近十年市区更新工作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强化公众参与意识的经验。该文可为内地城市当前的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