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单模光纤的偏振模色散(PMD)是两个垂直的偏振模之间的差分群时延。它会引起数字通信系统中脉冲展宽与模拟系统中的信号失真,从而会限制光纤的传输距离与传输容量。本文介绍了测试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PMD的波长扫描法以及在制造光缆过程中对光纤PMD值的控制,最后,根据目前制造光纤、光缆的技术工艺水平与电信公司等对光缆PMD的要求,探讨了光缆中继段上PMD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光纤偏振模色散的产生机理与特征,论述了光纤偏振模色散的规律,通过对具体线路的测试,取得了一些线路数据,并进行了讨论这对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可能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最近,已观察到在盘绕单模光纤和成缆单模光纤之间的偏振模色散(PMD)存在着差别,本文介绍了对这一现象的实验研究。为了证明是大偏振模耦合长度还是大双折射是高偏振模色散的主要原因,而对这两种参数作了测量。结果表明,盘绕光纤和成缆光纤的模糊合长度差达50倍,这说明成缆光纤的偏振模色散较大。松管结构的光缆最易受到大偏振模耦合长度之害。通过观察偏振模色散谱在宽波长间隔内位移与温度之关系,发现内部应力是标准长  相似文献   

4.
包立明 《光通信研究》2002,(3):40-42,51
偏振模色散(PMD)是限制超高速光传输系统发展与应用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PMD对光传输系统速率和传输距离的限制,讨论了消除其影响的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5.
波分复用(WDM)和高比特速率时分复用(TDM)作为满足传输容量增长需求的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利用C带(在1550nm附近)通过2.5Gb/s和10Gb/sWDM已实现了容量的扩大,目前正在加速对L带(在1600nm附近)的研究,以进一步扩大容量。随着电信号处理极限40Gb/s速度的实现,100Gb/s速度的光时分复用逐渐获得应用。在这种高密度、高比和持速率WDM传输中,光纤中存在的非性现象会降低传输质量,由此提高了抑制非线性技术的重要性,尤其是在WDM传输系统四波混合(FWM)情况下。同时还明显存在着由色散引起的信号失真问题,因此抑制累积色散的技术同样必不可少。此外,在宽带波长范围内还需要可以进行复杂色散管理的传输线路,它可以由新型光纤组成。  相似文献   

6.
随着光纤通信的高速发展,光缆线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光缆线路的维护非常重要.文章对线路维护工程中的光缆线路障碍查找、光纤衰减均匀性、光纤接续和偏振模色散(PMD)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的色散问题及其补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光纤通信系统单信道速度升级到40Gbit/s及以上时,色度色散(CD)和偏振模色散(PMD)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从补偿的必要性、关键技术、主要方法和解决方案等方面分别对CD和PMD及其补偿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光通信系统中色散容限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通过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和主偏振态(PSP)模型.对单模光纤中色散引起的脉冲展宽进行了研究.通过详细计算,对光通信系统中的色度色散和偏振模色散(PMD)做出了合理的估计,并分析了色散容限对系统传输的影响.这些分析对实际系统设计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单模光纤的偏振模色散 (PMD)是两个垂直的偏振模之间的差分群时延。它会引起数字通信系统中脉冲展宽与模拟系统中的信号失真 ,从而会限制光纤的传输距离与传输容量。本文介绍了测试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 PMD的波长扫描法以及在制造光缆过程中对光纤 PMD值的控制 ,最后 ,根据目前制造光纤、光缆的技术工艺水平与电信公司等对光缆 PMD的要求 ,探讨了光缆中继段上 PMD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本给出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的一些光纤和光缆的偏振模色散系数的测量值,而且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详细论述了提高光缆监测系统故障定位精度的几种方法,阐述了监测系统的建设方案,对含有EDFA线路放大器的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的光缆线路的监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85年世界上第一条海底光缆问世以来,海底光缆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发展.海底光缆以其大容量、高可靠性和优异的传输质量等优势,在通信领域,尤其是国际通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简要介绍了海底光缆的技术要求,对海底光缆的典型结构作了分析,概述了海底光缆的关键制造技术和施工程序,并指出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escribes important studies necessary to design submarine optical fiber cables. These include a study for deciding the optimum single-mode fiber parameters to suppress losses during cabling, cable laying, and so on. It also includes a study on the necessary fiber proof test conditions to prevent fiber breakage during cable handling, that is, during cable laying and recovery and to assure long-term fiber reliability. Submarine optical fiber cable sea trial results are also stated for cables designed applying these studies.  相似文献   

14.
典型产品GYTA TlYpical product:GYTA 产品介绍:Product introduction: 金属加强构件、松套层绞填充式、铝-聚乙烯粘结护套通信用室外光缆Outdoor optical cables for communication purpose with metal-reinforced components,filling mode by loose tube layer stranded,and laminated aluminum polyolefin sheath.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传输》2008,(5):29-30
产品介绍Productintroduction: 金属加强构件、光纤带松套层绞填充式、钢(铝)--聚乙烯粘结护套通信用室外光缆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传输》2008,(4):57-60
金属加强构件、松套层绞填充式、铝一聚乙烯粘结护套通信用室外光缆 Outdoor optical cables for communication purpose with metal-reinforced components, fillinq mode by loose tube laver stranded, and laminated aluminum polyolefin sheath  相似文献   

17.
海底光缆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光缆通信具有大容量、通信质量稳定可靠,隐蔽性好,抗毁、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成为现代洲际通信的主力.从介绍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组成入手,分析了影响海底光缆传输线路安全和光缆所传输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光缆质量与施工、故障定位与排除和加强信息传输安全等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基于能量沉积的辐射对光纤折射率的影响分析方法,计算了光纤的色散变量随光纤的V参数、折射率变化,开展了辐射对光纤色散影响的测量实验,得到了光纤的色散系数随辐射剂量变化数据。实验及理论计算结果表明:(1) 光纤的色散系数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在一定的剂量(0~500 Gy)范围内,光纤色散增加量呈逐渐饱和趋势;(2) 辐射导致光纤折射率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材料色散的变化,辐射效应中的电子密度增大是折射率改变的主要因素;(3) 辐射感生损耗引起的信号幅度降低要比辐射感生色散引起的脉冲展宽明显,对于暴露在核辐射环境中的长距离光纤,其脉冲信号产生的畸变是两者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作为以光纤为传输媒介的通信方式,其具有传输距离远、信息容量大、传输质量高等优势,因而在信息传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光时域反射仪(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OTDR)在光纤测试中是非常重要的设备仪表,在光缆线路的维护、施工中的应用非常普遍。文章对OTDR技术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对OTDR技术的精度保障进行分析,重点对光缆施工中OTDR光纤测试法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ultra-high-density optical fiber cable that employs rollable optical fiber ribbons. The cable has great advantages in terms of cable weight and diameter, and fiber splicing workability. Moreover, it will be easy to install in a small space in underground ducts and on residential and business premises.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rollable optical fiber ribbon is evaluated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and an optimum adhesion pitch P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is obtained. In addition, we examined the performance of ultra-high-density cables with a small diameter that employ rollable optical fiber ribbons and bending-loss insensitive optical fibers.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cal and mid-span access performance of these cables was confirmed to be excell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