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M:高性能集群计算通信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个高性能的通信库:PM。PM是用Myrinet千兆局域网卡连起来的工作站集群,网卡上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和内置式存储器。用于处理通讯协议。PM实现了高性能通信和支持多用户环境。它是一个操作系统,通过Deamon进程和编程语言的运行时间例程实现,PM的独特特性:网络内容交换和改进的应答/否定应答(ACK/NACK)流控算法等。太阳机上的PM巳达到一个用户级8字节消息全程传送需20μs。8K字节消息的带宽为38.6M字节/秒。  相似文献   

2.
高性能集群系统架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计算能力的需求,分布式计算系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文章叙述了高性能集群系统的原理,给出了高性能服务器集群系统解决方案,并实现了4结点的集群。  相似文献   

3.
人工神经网络在集群上的并行化设计和实现能够充分发挥ANN并行处理的特点,缩短训练时间,降低算法复杂度。随着并行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并行集群上以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神经网络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从软硬件平台的多方面讨论了并行集群技术对人工神经网络设计的支持,提出了一种SOM神经网络在并行集群上的设计方法和基础框架,并就并行集群上神经网络训练效率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该方案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神经网络模型的并行计算机实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集群通信系统的基本性能,并对目前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几种集群通信系统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星点介绍了集群通信系统的使用现状和特点,以及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空间信息的数量和应用规模日益增大,单机系统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负载,而单主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受到硬件本身的限制不具备可扩充性,因而难以通过简单的提高单机系统性能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因此,采用集群系统是实现高性能GIS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Infiniband体系架构(IBA)是一种新兴的互联技术,它主要用于处理节点和输入输出节点之间的互联,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级的网络.为了改进通信子系统的性能,IBA提供了很多特性,其中之一就是远程直接内存访问(Ro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RDMA).但是在标准的IBA实现中,对于控制报文和小报文使用发送接收操作来进行.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RDMA实现,使得RDMA能够应用于控制报文和小报文,从而使得传输小报文和控制报文的延迟平均降低24%.  相似文献   

7.
姚渺  裴巍  单珊  孟波  杨愚鲁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41(17):156-159,196
集群系统通信性能作为影响集群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测量对寻找集群内部通信瓶颈具有指导作用。采用NetPIPE基准测试对PC集群系统和Sun工作站集群的通信性能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表明在通信性能方面,MPI环境整体上优于PVM,合并一些非相关短消息为长消息能够优化集群应用。并采用性能模拟的方法,以基准测试为工具,对两个集群系统的带参数LogP通信模型进行了定量化地测量和计算,完整表征了集群通信子系统的通信性能特征。  相似文献   

8.
集群技术与集群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集群发术产生的背景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人们提出各种各样更高的要求,正是这些要求推动着集群(Cluster)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这些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不断增长的能力和投资保护人们只有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才能不断认识计算机,才会不断扩大计算机的应用,提出各种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将随着应用的发展而越来越高。如果你建立系统时,系统的能力只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就会面临应用发展后怎么提高系统能力的问题。老机器淘汰,用新机器取代就会产生原有软硬件投资、应用开发的投资、培训的…  相似文献   

9.
高性能服务器集群部署系统传输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基于映像的集群部署系统传输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多叉树的TFTP传输模型以解决TFTP服务器性能瓶颈问题.依据集群规模增大、系统平均带宽下降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带宽受损的动态流水线模型,模型给出了节点到达率和部署系统性能的关系.通过数学解析法、数值模拟法和实际测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为使所提模型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以交换机为单位对系统进行分域,各域并行工作.作者对文中所提模型与其它3种映像传输模型———组播、可靠组播和BT进行了测试比较,结果表明,组播和可靠组播的性能较优,但可靠性难以保障,不适合传输映像文件,基于带宽受损的动态流水线模型有较高的可靠性且性能优于BT,其部署596MB的映像到48个服务器的时间仅为17.2s.  相似文献   

10.
无人机的军用和民用的价值日益凸显,其巨大的研究潜力在全球掀起UAV研究高潮.无人机集群作战以其鲁棒性强,稳定性好,整体性能过硬,低损失,低成本的特点,成为目前主流的研究方向.首先针对无人机集群的体系及结构,任务分配,集群控制,集群导航,集群组网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之后依据当前研究现状,归纳了无人机集群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高性能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这些系统的体系结构特征却有着巨大的差异.IC工艺的进步使得通信机制逐渐超过计算单元,成为了影响系统性能参数、功耗和系统规模的主要因素,使得高性能计算机的设计从以计算能力为主向以数据传输和通信能力为主,并在系统层次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通信机制越来越难设计,所以通信往往成为开发的瓶颈,如何使高性能计算平台运行得更快、更高效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对高性能计算的通信机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给出了近年来高性能计算系统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适应新需求的通信机制.  相似文献   

12.
集群高效通信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群是当今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高速互联网络硬件的发展,低效的通信方式成为制约集群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高效的通信机制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络硬件为高性能计算提供更高性能的通信支持,通信性能通常都远高于传统的IP协议。  相似文献   

13.
郑法  郑东 《计算机工程》2004,30(Z1):101-102
从解决高性能计算机I/O瓶颈面临的问题着手,详细分析了并行文件系统(PVFS)的结构、存取机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为高 性能集群文件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性能集群计算系统的结构与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计算机集群系统进行并行计算是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解决方案,开发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计算机集群系统是超级计算机发展的方向;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计算机集群系统的结构及主要部件的功能,以期引起业界研究人员的重视,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开发出我们自己的集群产品。  相似文献   

15.
使用计算机集群系统进行并行计算是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解决方案,开发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计算机集群系统是超级计算机发展的方向;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计算机集群系统的结构及主要部件的功能,以期引起业界研究人员的重视,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开发出我们自己的集群产品。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介绍了基于BCL机群底层通信协议的高性能TCP/IP通信(BCL/IP)在机群系统域网(SANs)中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作为曙光4000L超级服务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BCL/IP在充分发挥底层高效BCL协议和高速Myrinet网络性能的同时,还实现了同现有多数网络应用程序的二进制兼容。最后给出了Linux平台上BCL/IP的性能测试结果和简要分析。另外还提供了一种在对系统核心不做(或尽可能小)修改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底层通信协议在机群系统域网中实现高性能TCP/IP协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性能集群系统中资源负载量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载均衡一直是高性能集群系统中资源分配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能否有效地进行负载识别则直接关系到负载均衡的最终实现。本文针对计算资源和通信资源这两类作业争用的主要资源,分别讨论了其负载的衡量以及负载的量化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基于集群技术构建电力系统高性能计算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性能计算是解决大规模电力系统分析计算的有效途径。该文介绍如何基于集群技术构建电力系统高性能计算平台。作者以自己的构建过程为例,分析电力系统高性能计算集群的基本体系结构,从硬件、网络和软件三个方面详细解析其高性价比的构建技术。最后,运用基准测试程序(LinPACK、NPB和PMB)对这一高性能计算平台的进行测试,显示了该平台高效的并行计算性能,以及对程序可移植性的良好支持。基于集群技术构建的电力系统高性能计算平台能为真正解决大电网快速、详细的仿真计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机群计算多通道通信技术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提高机群系统通信性能的主要途径,详细分析了多通道通信技术的提出背景和相关技术,并提出了支持多路Myrinet网络并行通信的多通道通信技术设计方案MNC。  相似文献   

20.
集群是当今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高速互连网络是构建高性能集群系统的关键技术,它是影响集群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对几种用于集群互连的高带宽、低延迟高速互连网络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最后指出了高速互连网络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