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新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我讲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三农”问题已然非常严峻 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农业生产,农民的收入,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三农”的问题已然非常严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瑜 《中国信息界》2007,(20):40-40
胡锦涛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  相似文献   

3.
李亚军 《通信世界》2006,(4A):27-27
陕西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8%,但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民生活富裕程度不高,“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业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几年,河南省济源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各乡镇、各局委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广大群众的信息意识不断增强,为济源市推进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据统计年鉴资料,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我国的农村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如德国农民中大学毕业约占67%,日本59%.英国70%~80%的农民也都接受过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观念、资金、地域和其他种种因素,使渴望科技、文化知识的农民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没有机会去学习提高。因此,开展远程科技培训工程,是造福农民.提高农业人员劳动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解决“三农”热点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迫切愿望,有着十分巨大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6.
土改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在“两会”期间,关于“三农”方面的代表议案居各类议案之首。前些日子,有好事者传给我一份《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75年前的那个时代毕竟一去不返了,在我这个觉悟低下的人看来这篇文章只是很有意思罢了。然而毕竟开卷有益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今年以来,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关精神,投资1.5亿元,为全省5万个行政村安装农业信息化专用终端——农村信息机,实现送信息下乡、进村、入户。这些农村信息机近期在我省抗洪救灾中大显身手,其集成的短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广播电视要围绕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深入宣传党和国家对农村的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广大农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多办实事,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9.
河南:信息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先导和推动作用。河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全省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尤其是农村信息化,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服务农村,用快捷的信息服务统领,以农村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俞泳 《通信世界》2006,(40A):27-27
云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农业人口多、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一直是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云南联通“农村新时空”项目的建设思路本着服务“三农”的思想,切实为农民解决信息面窄、信息传递不畅等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搭建致富信鼠平台.  相似文献   

11.
新书推介     
《中国信息界》2006,(10):18-18
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这部书,积十余年之功,对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进行了周密的大视野统览,并在“绪论篇”首先针对其中最基本、最重要、也容易“谬种流传”的专业概念群和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发展阶段,进行了切中肯节的条分缕析,使人备感清新。作者郭作玉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和信息化实践,对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入的见解和深刻的体会。正因此,在本书随后的“实务篇”、“思考篇”、“展望篇”中,时时可见作者的深入洞见和早发先声,指导性和实用性洋溢其问。也正因此,本刊愿意推荐这部好书,与读者分享。 以下是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为《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所作序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是针对“三农”的文件,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改革开放以来,这是“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央政策又一次对“三农“的真正倾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随之成为今年中国社会最响亮的字眼之一,原来只局限于农业系统且执行不力的扶农、支农、助农努力在全社会扩张开来,中国农村、农民、农业终于迎来了再次振兴的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13.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中国13亿人口中,8亿以上是农民,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农村信息化建设则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撑。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中央经济会议都明确提出:推进农村、农业、农民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14.
农村信息化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北京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解决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繁荣农村经济和村民生活,探索一条如何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计委和市农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起,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北京市顺义区吴雄寺村建立了农村信息化示范村。  相似文献   

15.
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任重道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辛仁周 《通信世界》2005,(10):35-36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保障以往支农政策和给农民实惠力度的同时,又有许多惠及“三农”的新政策,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其中之一。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对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要求,这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前六个一号文件中是不曾有过的,体现了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时代特征。深刻认识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重大意义,充分肯定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环境以及需要正确处理的重要关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国信息化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推进信息化已成为覆盖全局的战略举措,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新的进展。各级政府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苏北城镇化得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普遍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失地农民出现。要将这样现象充分利用好、引导好,进行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技术,脱农入城,脱地入厂。虽然,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郭辉  王英 《中国信息界》2006,(24):23-27
农业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更是营造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铁岭市位于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素有“辽北粮仓”之称,是闻名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市、县、乡镇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广大农民的信息意识不断增强,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移动“随e行”在大棚里就可以了解重庆各地的蔬菜行情,发一个E-mail就可以做买卖,利用短信就可以定购农资……网上做生意已经成为江津农民的新选择,信息化已经成为江津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在这背后,是江津移动通信公司做出的默默奉献。截至目前,该公司网络投资规模已过180亿元,全市宴现100%的行政村“村村通”,网络覆盖率99%以上,为100余万农民致富提供了广阔的信息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了江津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改革的经验就是先行试点,点上突破,然后全面推开.经济发展滞后地区,"三农"问题越加突出,试点就越有意义,城乡综合改革选择成渝两地试点,意义和影响重大.勇于探索先行改革,是四川的风貌与优势,期望新时期四川改革不断深化,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