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附加应力法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路基沉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吉福  郑刚  龚晓南 《岩土工程学报》2018,40(11):1995-2002
部分刚性桩复合地基路基实际沉降超过计算沉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现有沉降计算方法存在严重缺陷。在分析桩土沉降关系和桩土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路堤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新方法——附加应力法。首先根据桩土作用计算桩土附加应力,然后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复合地基沉降。经工程实例验证后,利用附加应力法研究了桩长、桩间距、扩底、桩帽等因素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并与现行方法计算的沉降进行对比。分析表明:附加应力法可以考虑单桩竖向承载力、桩帽转移荷载能力、桩土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沉降与实测沉降接近;利用桩帽将路堤大部分荷载转移到桩顶可以有效减小路基沉降;扩底比桩长加大更经济合理;按"强桩、大间距、大桩帽"原则设计的复合地基比密桩复合地基更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2.
 以沉降控制复合桩基为对象,分析其受力机制、工作性态和变形特性,推导复合桩基桩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对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沉降量的几种常规计算方法的讨论,建立计算复合桩基沉降量的实用新方法——修正实体深基础分层总和法;并用该方法计算2个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工程的基础沉降量。结果表明:采用修正实体深基础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基础的沉降量要比天然地基浅基础的沉降量小;计算结果与现场跟踪检测沉降结果相吻合,比常规方法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满足现行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要求;与常规桩基相比,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桩和桩间土的承载力,减少了用桩数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程造价,并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3组CFG-PHC组合式长短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桩土应力比、应力分布、荷载分担比等性状。试验表明长桩的桩土应力比大于短桩;达到极限承载力后,短桩和长桩的应力比趋于稳定。在达到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桩间土承载力发挥最多,长桩次之,短桩最少。建议用发挥度组合法计算组合式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且长桩、短桩的承载力发挥度可分别取0.6~0.8、0.2~0.3,认为桩间土强度发挥度β可大于1,并建议取1.4~1.8。  相似文献   

4.
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与实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桩土应力比与沉降是复合地基设计的2个重要参数,针对复合地基设计中难以考虑位移协调的情况,通过对地基基础共同作用方程进行简化,建立考虑桩土位移协调的设计分析方法,并结合广东地区3个不同类型刚性桩复合地基上建筑物在施工期间的沉降与桩土应力监测实例,得到桩土荷载分担以及沉降的变化规律。实测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工程实际状况,比规范方法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研究成果可供今后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从碎石桩的荷载传递和破坏性状出发,建立碎石桩复合地基的计算模型。基于半空间轴对称弹性理论及基本假定,考虑散体材料桩在荷载传递过程中的径向膨胀变形,根据桩土变形协调及桩土界面上径向应力平衡条件,得到桩土应力比的表达式。应用莫尔-库仑破坏准则,给出了碎石桩复合地基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的计算公式。最后,与碎石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经典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算所得的临界荷载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6.
复合桩基地基土中附加应力分布特征及沉降计算简化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有限单元法模拟分析了复合桩基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工作状态,经与常规桩基的计算结果分析对比,并结合有关试验结果以及经典的Boussinesq解答,得出了复合桩基地基土中附加应力的分布特征和变形规律。复合桩基桩间土存在较大的附加应力,并且沿桩身分布较为均匀,桩间土存在压缩变形,复合桩基沉降计算应同时考虑桩间土和桩端以下土体的压缩,最后提出了复合桩基沉降计算的简化方法并应用到工程实例计算中。  相似文献   

7.
《土工基础》2017,(1):73-79
采用规范设计方法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量不能得到准确解。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体系工作的核心是桩土荷载分配。以桩土变形协调为边界条件(此条件也是优化设计追求的目标),采用桩土分算和弹性理论建立了桩-土-褥垫层的计算模型,并推出了求解桩土应力比的迭代方程。在成都某项目中通过方程求得了桩土应力比,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模型与实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单桩、两桩以及四桩的逆作法复合桩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在极限荷载作用下逆作法复合桩基的荷载与沉降关系及桩、土荷载分担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逆作法复合桩基的荷载-沉降曲线具有两个拐点,分别对应封桩结束并加下一级荷载时刻和基础破坏时刻;逆作法复合桩基封桩前的沉降量介于浅基础与复合地基的沉降量之间,桩不直接参与分担上部荷载,只起到改善土体刚度的作用;合理选择封桩时机可以控制桩、土的荷载分担比;封桩后基础总体刚度大幅度提高,基桩不但参与基础受力而且控制基础沉降;在基桩达到极限承载力之前,基桩分担了大部分复合桩基阶段的荷载,基础的沉降也得到了明显的控制;在基桩达到极限承载力之后,上部荷载又大部分由地基土承担。  相似文献   

9.
“柔性基础”刚性桩复合地基试验分析与变形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路堤下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模型,通过对14组刚性4桩复合地基的现场试验结果的分析,研究柔性基础条件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试验研究表明采用一定强度或刚度的加筋垫层配合合适的桩帽设置,可改善柔性基础条件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有效减小复合地基变形。复合地基承载力相同时,"柔性基础"沉降量为刚性基础的1.1~1.5倍。在一定荷载或承载力条件下,垫层中不设加筋材料时"柔性基础"短桩复合地基变形接近加筋垫层天然地基。垫层加筋有帽桩复合地基变形明显小于其他情况。对"柔性基础"短桩复合地基,设桩帽、垫层加筋,桩土应力比与不加筋相比增加了1~3倍;对刚性基础长短桩复合地基,碎石垫层中加筋与不加筋相比,桩土应力比范围得到延伸,其中长桩桩土压力比增大明显。提出了"柔性基础"条件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以及考虑桩"上刺入"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方法。该方法采用力平衡方程计算桩身中性点位置,将复合土层变形计算分为中性点平面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实际工程,对变形模量法与桩土应力比法在计算CFG桩沉降时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计算公式相关的因素出发,试图提出了沉降计算公式修正公式,为完善CFG桩的沉降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三维地应力求解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应力解除法地应力测量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可适用于非理想岩性岩体的基于岩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地应力求解方法 ,并采用ANSYS程序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复合桩基沉降计算的最终应力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复合桩基沉降计算的最终应力法 ,包括简化应力调整法、压缩区域分解法和应力与沉降分解法 ,并给出了两个工程实例。工程实例的对比分析表明本文的沉降计算方法能够为工程设计提供合理的沉降量区间  相似文献   

13.
周军 《山西建筑》2011,37(4):48-49
在室内迫降纠倾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了应力解除法、应力附加法和地基土体刚度软化法等迫降纠倾技术,对某筏板基础五层框架结构的教学大楼进行迫降纠倾,使倾斜结构物顺利回倾,变形缝、倾斜率均达到了规定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对带孔钢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ANSYS路径操作,分析了小孔周边应力、变形沿路径分布状态及变化规律,得出小孔周边应力集中的情况,为钢板的加工制作、质量控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栗宜民 《建筑科学》2008,24(5):20-23
根据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对某独立基础的五层框架结构的空旷仓库采用应力解除法、应力附加法和地基土体刚度软化法等综合迫降纠倾技术,使倾斜结构物顺利回倾,倾斜率达到了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该综合纠倾技术,对类似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土石坝心墙水力劈裂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总结比较并分析几种土石坝心墙水力劈裂分析判定方法,即总应力法、综合法和有效应力法,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结合瀑布沟、两河口心墙堆石坝,利用这几种方法分别进行心墙水力劈裂分析,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论证综合法的合理性。建议合理的总应力法或综合法的水力劈裂判定准则,指出目前常用有效应力分析法的不足与改进方法。定义一种判定水力劈裂的安全系数,可方便利用此系数进行水力劈裂判定及不同方法比较。3种方法计算的心墙抗水力劈裂安全系数表明,有效应力法的安全系数较大。所分析的两土石坝心墙能够满足抗水力劈裂要求。  相似文献   

17.
对带孔钢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ANSYS路径操作,分析了小孔周边应力、变形沿路径分布状态及变化规律,得出小孔周边应力集中的情况,为钢板的加工制作、质量控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朱衍利  薛华俊  李晓 《山西建筑》2012,38(21):70-71
采用空芯包体套孔应力解除法进行了杜家村矿地应力测量,测试表明:杜家村煤矿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似水平方向,其值约为竖直应力的1.04~1.38之间,最大主应力的走向方位角在184°~205°之间,为北东—南西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刘钢城 《山西建筑》2012,38(25):194-195
分析了杆系法及梁格法对跨度25 m独柱式桥墩支撑的单箱双室直线连续箱梁截面应力,结果表明,在同一截面上,应力分布不均匀,支点附近处尤为明显,指出设计时要合理把握应力分布规律,在确定配筋量及钢筋布置方式时应予以考虑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混凝土楼盖温度应力计算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弹性有限元三维计算与平面应力计算相结合 ,分析了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工程混凝土楼盖温度应力 ,探讨了大面积混凝土楼盖结构温度应力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并介绍了该工程为减少温度应力对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的影响而采取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