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酒的生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起黄酒产膜酸败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黄酒产膜的微生物有酵母和醋酸菌;引起酸败的微生物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醋酸菌。  相似文献   

2.
超滤技术提高客家黄酒非生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超滤技术对改善客家黄酒非生物稳定性的作用和效果.研究超滤时间、超滤温度和不同操作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比较了超滤前后客家黄酒冷浑浊情况,并测定了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和操作压力为0.2MPa条件下处理时间30min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冷浑浊情况得到改善,黄酒品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苯酚硫酸法和直接滴定法直接测定黄酒中多糖在不同贮存温度、光照、煎酒温度、煎酒时间、酒精度、酸度和pH值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黄酒多糖耐热性、耐光性较差,对低酒精度、乳酸、柠檬酸等稳定性较弱,对低温和酒精的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黄酒稳定性刍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费雪忠 《酿酒》1996,(2):7-9
黄酒稳定性刍议费雪忠(江苏无锡市黄酒厂)一前言黄酒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瑰宝,它由于酒性醇和、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倍受人们青睐。我国的黄酒产量逐年上升,由解放初期的2.50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104.87万吨。黄酒的包装形式亦由单一的陶坛包装逐步发展到玻...  相似文献   

5.
轻工业部科技局于5月26~27日,在上海淀山湖酒厂召开了“黄酒大罐贮酒和酒质稳定性技术研究”鉴定会,邀请了全国黄酒行业及有关部门专家30多人参加鉴定。大罐贮酒和酒质稳定性是当前黄酒行业的攻关项目,到会代表一致认为它的试验成功,对实现黄酒生产全部机械化,进一步改变黄酒生产落后面貌和提高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十多年来,由于黄酒行业广大工人和科技人员的努力,黄酒生产前道工序,浸  相似文献   

6.
应用PVP提高黄酒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明了黄酒稳定性及其冷混浊的含义。探讨了应用聚乙烯此吡咯烷酮(PVP)提高黄酒稳定性及消除其冷混浊的机理。提出了PVP与单宁作用的定量关系,确定了方法的最佳工艺条件。应用该方法可将一年酒龄的黄酒稳定期提高至一年左右,并消除了冷混浊。  相似文献   

7.
吸附法提高黄酒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明了黄酒稳定性及其冷混浊的含义。探讨了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吸附提高黄酒稳定性及消除其冷混浊的机理,提出了PVPP吸附单宁的定量关系。确定了吸附法的最佳工艺条件。应用该方法可将一年酒龄的黄酒稳定期提高一年左右,并消除了冷混浊。  相似文献   

8.
<正>黄酒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酒种。黄酒发酵是在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多种微生物及其酶类共同参与下进行的边糖化边发酵的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其发酵过程目前仍主要靠人工控制来实现,造成批次质量的稳定性较差。随着黄酒产能及质量需求的提升,迫切需要具有高鲁棒性的控制技术来实现其过程自动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黄酒非生物稳定性预测模型来评估其货架期的浊度,研究了与黄酒混浊相关的成分,包括总酚、儿茶素、敏感多酚、总氮、隆丁区分、敏感蛋白和铁离子水平,分析了各成分与黄酒浊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与黄酒稳定性相关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瓶装黄酒的浊度(Y1)与样品浊度增加4 NTU所需冷热处理循环数(X1)、敏感蛋白含量(X2)、总氮质量浓度(X3)、低分子质量氮质量浓度(X4)和中分子质量氮质量浓度(X5)均显著相关(P<0.05),其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2.79-0.485X1+0.663X2+0.327X3+1.577X4-3.864X5。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瓶装黄酒浊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值与存放12个月后的实测值具有较好的对应性,说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黑米黄酒工艺及产品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黑米为原料生产黑米黄酒,黑米色素提取以浓度为20%-30%(v/v)的乙醇或米酒为最佳萃取溶剂,分两次萃取;黑米色素溶液及加工的黑米酒系列产品在酸性条件下色泽较稳定,适量使用蔗糖、柠檬酸或抗坏血酸等护色剂可明显提高产品色泽的稳定性;加工黑米黄酒,黑米原料仅需15%-20%,其余可用白糯米代替。(孙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添加植酸于黄酒酵母菌生长发酵基质中,研究植酸在黄酒酿造中的应用,初步得出如下结论:①最适植酸添加浓度为0.10%,至主发酵结束,酒精度最大可提高13.16%;②植酸能促进黄酒酵母菌细胞增殖,使酵母菌提前进入对数生长期,提高出芽率,降低死亡率,并表现出较好的同步性,从而加快发酵速度;③植酸使黄酒酵母菌的耐酒精度从16%提高到20%;④黄酒醪中添加植酸,发酵周期缩短且各项理化指标均有较大改善,从而提高了黄酒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草莓米酒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莓和糯米为主要原料,通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分别制成草莓汁及甜酒酿,然后运用正交试验确定产品调配的最佳工艺参数,最后研制出一种色香味俱佳的营养保健类型的草莓米酒。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酒用香精配制和发得醅、谷酒醅醑混蒸及串香,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生料白酒的品质。在通常情况下,混蒸改善的生料大米白酒的风味优于串香,串香优于调配。  相似文献   

15.
江米酒乳凝固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江米酒的乳凝固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米酒的凝乳作用是由酒药中的霉菌在江米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性蛋白酶引发的,属于酶凝固,利用江米酒进行凝乳是我国传统乳制品奶酪制作的独特工序。  相似文献   

16.
超滤法生产的纯生黄酒非生物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截留分子质量为 30 0 0 0u和 10 0 0 0u的超滤膜对生黄酒进行过滤 ,定量测定了与黄酒非生物稳定性有关的几种物质———酶、蛋白质、多酚、铁离子、戊聚糖等 ,并且通过光散射实验 ,考查了超滤前后酒液中平均粒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超滤处理后 ,酒液中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都能达到去除的要求 ;蛋白质、多酚、铁离子、戊聚糖等物质的含量均呈减少的趋势 ;而且超滤处理后的酒样平均粒度降低 ,从而说明了超滤技术对纯生黄酒的非生物稳定性起到了一定的提高或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酒中不挥发酸组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系统测定黄酒中不挥发酸组分的分析方法。首先采用离子交换法,将黄酒中不挥发酸组分分成氨基酸和有机酸两部分,然后对各部分分别进行分析测定。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17种常见氨基酸,其中6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回收率为84.5~108.9%,变异系数小于6%,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系统定性共检出了20种有机酸,并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了10种有机酸含量,其中7种有机酸的的回收率为80~20%,变异系数小于19%。采用上述方法,首次成功地对中国传统饮料酒—黄酒中的不挥发酸组分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利用PVPP来提高马铃薯黄酒的澄清度和非生物稳定性,系统研究了PVPP的添加量、静置时间和处理温度对马铃薯黄酒澄清度和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PVPP的添加量为120 mg/L,处理温度为40℃,静置时间为96 h时,马铃薯黄酒稳定性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糯米和桂圆为原料分别预加工成糯米甜酒酿和桂圆果汁,然后将这两种半成品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进行发酵来生产桂圆糯米滋补酒。研究了不同取汁工艺对桂圆果汁品质及发酵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了混合醪液配比、混合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工艺条件,测定了发酵醪中还原糖、酒度及总酸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并进行了桂圆糯米酒营养成分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