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本文介绍由IBM PC-286微机通过GP-IB接口板及专用接口与61/2位数字万用表构成的智能逢动测试系统,通过应用软件编程,实现了对热电偶和热电阻的自动检定。  相似文献   

2.
IBM公司自 1981年底宣布IBM PC之后,于1982年推出了 IBM PC/XT,1983年底宣布了 IBM PC/XT/370、 IBM3270-PC和 IBM5550多工作站,1984年9月又推出了高档微型机IBM PC/AT。 IBM PC/AT采用 6 MHz的 Intel80286为CPU。 80286有与 8086兼容的实地址工作方式和保护虚地址工作方式,能够执行 Intel 8086的所有指令。PC/AT使用单用户的 DOS 3. 0和DOS3.1操作系统,它与 PC DOS 2.0以上的版本兼容,DOS 3.1支持 IBM新的网络,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在分析了IQLISP,True BASIC,Turbo Pascal等软件的反汇编程序的基础上,文功地对它们进行了在IBM PC机上的汉化和在IBM5550机上的移植。本文将介绍IBM PC软件汉化和在IBM5550机上移植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巧。  相似文献   

4.
网上精粹     
《微电脑世界》2005,(1):10-10
后IBM PC时代 如果您是一个像我这样使用计算机很久的人,一定不会忘记1981年IBM发布第一台PC的 情景。它不仅带来了整个行业的起飞,也带来了我们杂志的创立。 随着IBM把PC业务卖给联想,IBM PC时代终结了。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IBM 失去PC标准的控制权,把领导地位交给其他兼容PC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IBM PC时代就已 经终结了。最重要的时刻在1986年,康柏早于IBM发布了第一台基于386的PC。 IBM在几年前就放弃了消费PC的业务,商用台式机带来的利润也非常薄。但IBM依然是笔 记本电脑的领导者,希望在联想的麾下Think Pad也能如此。  相似文献   

5.
《电脑爱好者》2005,(5):11-11
据《纽约时报》报道,IBM以17.5亿美元将其PC部门出售给联想集团一事已经引发了布什政府的调查,原因是涉及美国国家安全,众所周知,大多数IBM PC产地都在中国,像其他PC制造商一样,IBM PC也是采用Intel的处理器,并用芯片和全球各地的部件进行组装的,但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仍将对此收购进行正式调查。  相似文献   

6.
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产品及服务总经理Fran O'Sullivan女士已经在IBM PC部门工作19年了,她加入的时候IBM刚刚发布第二台PC。风云变幻,转眼19年过去了。尤其是在去年,PC市场经历了一个很困难的时期,有很多人猜测IBM是不是要退出PC这  相似文献   

7.
唐毅  陈仁甫 《计算机学报》1990,13(7):516-520
BCDS29/20位片计算机开发系统的性能指标超过美国AMD公司1981年推出的Amsys29/10产品。该系统选用IBM PC/XT作为宿主机,硬件系统包括微程序控制器、GP256编程器和HP1630A逻辑分析仪等部件,软件系统包括微码生成、模拟、调试及其它支持软件。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软硬件系统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活动聚焦     
IBM携手南宁 5月5日获悉:IBM总代理广东海达信息设备有限公司及IBM公司在广西南宁联手举办IBM PC’98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展示了IBM PC全系列新产品。此次展会是IBM PC’98巡展华南地区的第一站。  相似文献   

9.
11月13日,IBM设在中国唯一的PC生产基地——长城国际信息产品有限公司(IIPC)生产的第三百万台IBM PC走下了生产线,这是一台IBM ThinkPad T23笔记本电脑,据悉该批产品将销往日本。这表明IBM目前不仅实现了IBM PC的全线产品的本  相似文献   

10.
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在美国TECMAR公司生产的IBM PC机IEEE-488接口卡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国产的NIT-PC GPIB接口卡和IEEE-488软件支持包。这一国产化使该产品的价格降低了50%以上,并可为国家节约外汇。这两个新产品与美国TECMAR公司的IBM PC机接口卡兼容,可以用于IBM PC/XT、IBM PC/AT、IBM PC兼容机和国产的长城0520、紫金AT等微型计算机上。IEEE-488功能子程序可以由BASIC、FORTRAN、编译BASIC、标准C语言、汇编语言和PASCAL等多  相似文献   

11.
微型计算机诞生于70年代,简称个人计算机或PC机(PersonalComputer)。80年代初,IBM公司采用Intel的CPU芯片制造出的IBM—PC机,以其功能强、技术开放、价格便宜而风靡全球。以后,IBM公司又相继推出了PC/XT和PC/AT,并被当成一种个人计算机的标准。它们不仅保持了向下兼容的特性,而且以其技术开放性吸引了世界上一大批制造商按照这一标准生产出功能更强,价格更廉的各种兼容机及其零配件。然而,自Intel公司CPU芯片发展到386以后,由于IBM采用了微通道结构生产PS—Ⅱ系列微机,并在技术上实施保护,因此导致了兼容机厂商联合起来沿着IBMAT标准继续往下发展兼容机的结果,形成了与IBM的PS—Ⅱ标准相抗衡的局面。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微型计算机基本上都是IBM兼容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0520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大量生产,IBM PC系列机将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自我们在本刊1986年第4期发表了“IBM PC微计算机通用数据采集系统”一文以来,收到很多方面的来信,询问有关技术和产品销售问题。本文将就此向读者和用户作一简单介绍。我部从1984年开始对IBM PC微计算机接口技术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IBM—PC微机的磁盘防拷贝和信息加密技术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并就这些方法进行讨论:如何利用IBM—PC微机本身的特点和机器系统提供的一些条件,实现磁盘防拷贝和信息加密。  相似文献   

14.
CC—DOS是IBM PC机的汉字磁盘操作系统,目前已运行于国内绝大多数IBM PC及其兼容机上。为了更好地使用它,为了进一步对IBM PC机的软件进行开发和汉化工作,需要对它有个全面的分析了解,弄清它的结构和工作流程。钱培德同志对CC-DOS进行了全面分析,特别是重点剖析了其中的精华CC—BIOS,写了近二十万字的专文,对CC-BIOS的各个模块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IBM—PC 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微机,从它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来看,它主要适合文件处理、数据和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很少用于工程上数据采集和实时控制,国内用户在这方面开发使用者更少,所以在这方面的软、硬件配置资料很少。根据 IBM—PC 的可扩充性这一特点,我们对 IBM—PC 的有关硬件结构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IBM IntelliStation图形工作站不是PC! IBM IntelliStation Pro系列图形工作站,虽然外观和个人电脑(PC)一样轻巧,但其性能是PC所望尘莫及的.  相似文献   

17.
曾经主宰了80年代PC产业高技术巨头的IBM认为,“一机万用”的PC行将死亡。这是IBM在最近概述它的为超越PC时代的雄心勃勃的发展战略时为业界分析家提供的信息。IBM认为,这样的超越正在整个PC产业中发生。随着IBM积极进行非标准化“米色机壳”设计的试验,包括可穿戴式PC的试验,以及为几乎所有的新产品增加无线连接特性,目前无处不在的“一机万用”的计算机模式可能过时。 为此,IBM的新战略的核心为“网络优先”(Edge ofthe Network,EON)。从某种意义上说,EON是指将硬件、连接和服务组合起来,同时强调IBM将各种不同的技术结  相似文献   

18.
汤韬 《程序员》2009,(4):70-70
如果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Apple和IBM分别推出个人电脑作为现代PC产业开端的话,作为PC机的核心组成之一的操作系统也在世人的关注下,进行近30年的战争。如果把这场旷日持久战分作两个阶段的话,上世纪80-90年代可以看作是战国群雄并起时代。而进入21世纪,这场战争已进入了三  相似文献   

19.
IBM在今年推出全新的桌面一体机系统NetVista,将商用和家用PC进行融合。这是IBM在PC领域关于未来PC发展方向的一次重大的战略转型。纵观整个PC发展历史,从来没有哪一个PC厂商将商用和家用PC整合到一起,而是将二者放入两条平行轨道,平行发展。IBM的这个举动显然是再次开创PC历史之先河。然而,颇具戏剧性的是,当NetVista轰轰烈烈地在中国市场上亮相的时候,有的PC厂商却毅然举起捍卫两大阵营的大旗,从此引发了一场商用PC和家用PC是分是合的讨论。  从PC发展的历史来看,商用家用的泾渭分明还是近十年的事情。九十年…  相似文献   

20.
IBM PC微型计算机和TP 801单板机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微机机型。关于两者之间信息传送和通讯,出现了不少工作。其中有简单的串行信息传送方法,也有利用PC机的8255和TP801的P10进行主从机并行通讯的。本文将介绍我们在TP801上扩充一个基于8251的通用RS-232-C串行接口及实现TP801与IBM PC之间的通讯。这是在试图将一台IB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