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为了推动采用再热温度630 ℃的1 000 MW新一代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发展,需对某沿海电厂2× 1 000 MW新一代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方法]  文章分析了主机参数、主机技术条件、主机设备可行性、辅机设备可行性、主要系统配置、机组经济性和热经济性指标。  [结果]  研究表明:1 000 MW新一代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是可行的,已具备示范应用条件。与1 000 MW常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相比,1 000 MW新一代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热效率更高,污染物排放更少,经济效益较高。该1 000 MW新一代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热效率达到48.72%,发电标煤耗达到252.48 g/kWh,供电标煤耗达到260.16 g/kWh,为国内最优水平。  [结论]  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马氏体耐热钢G115和带小发电机的抽背式给水泵汽轮机可以应用于新一代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  相似文献   

2.
基于常规的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取消高、中压缸抽汽,采用多级小汽轮机抽汽的双机回热循环(EC-BEST)系统的设计方案,并且通过EES仿真软件对不同工况下EC-BEST系统与常规二次再热系统的抽汽过热度、小汽轮机流量、循环效率和汽轮机热耗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EC-BEST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抽汽过热度,减少加热器不可逆损失;降低汽轮机热耗约30 kJ/(kW·h),折合煤耗约1. 1 g/(kW·h)(按照锅炉效率94%);循环效率提高0. 3%。因此,EC-BEST二次再热具有更高的经济性,是未来大容量高参数二次再热机组发展的一个良好方案。  相似文献   

3.
基于常规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常规系统),提出了带有MC的八级和十级MC回热系统。文中以某超超临界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的设计参数为依据,使用Ebsilon软件建立热力系统模型,并采用枚举法和遗传算法分别对再热压力和加热器焓升分配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MC后,最佳再热压力分别为12 MPa、3.2 MPa和12.5 MPa、3.5 MPa,低于常规系统。优化后十级MC系统循环效率最高,为49.201%;高压缸中压缸损提高,在MC机组参数的选取时应综合考虑收益和损失。  相似文献   

4.
锅炉点火方案的选择对燃煤机组的运行费用及点火稳燃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以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为例从技术角度对可行的节能点火方案(微油点火、等离子点火、天然气点火)进行了对比,并以具体工程为例进行了经济性计算,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建设无油电厂综合技术经济性最优。由于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建设无油电厂尚无实际运行经验,也对该配置方案的风险及对策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以供工程实施参考。综合性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容量等级工程的点火系统设计方案优选。  相似文献   

5.
以二次再热机组为模型,蒸汽焓为变量建立回热系统效率与蒸汽抽汽焓值的关系方程,以回热系统效率最大为目标函数推导出相邻两级加热器抽汽焓值的递推关系,确定1 000MW主蒸汽参数为35MPa/700℃/720℃/720℃二次再热机组再热前后各级最佳的抽汽焓值,结果表明:比采用给水等焓升方法确定机组效率高0.1%,加热器损总值减少1.37k J/kg。改变小汽机汽源抽汽口位置,进汽参数越高,机组效率越大。采用一次再热热段抽汽作为汽源时机组效率最大为55.52%,回热系统损最小为82.76k J/kg。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空冷汽轮机的总体设计特点及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000 MW等级空冷二次再热机组总体设计方案是可行的,但由于受到末级湿度的限制,二次再热空冷机组的再热温度略低于湿冷机组,经济性收益略低于湿冷二次再热机组。  相似文献   

7.
能源结构的转型,节能降耗提高机组整体效率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国内主要锅炉厂的二次再热技术,比较分析了各锅炉厂在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设计中结构参数、汽温匹配、燃烧控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控制方法,总结了二次再热技术的核心内容,提出了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控制的主要建议,为机组实际运行控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蛇形管高压加热器是一种新的结构形式的高压加热器,能更好地满足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需求,但其结构与传统的高压加热器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在设备制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点.介绍了蛇形管高压加热器在制造加工中主要难点的解决方法,以及确保其达到设计要求的手段,例如,集箱管加工、蛇形管弯制、蛇形管与集箱管障碍焊接、窄间隙内孔焊等新工艺技术和手段,并为结构形式相同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某66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机组快速响应动态特性,基于Modelica/Dymola平台建立了高精度二次再热机组动态仿真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将仿真结果与不同负荷下设计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模型在不同负荷下的静态误差均在±5%以内。针对目前灵活性运行对电网负荷快速响应要求,模拟机组在分别切除4个高压加热器后负荷的瞬态响应特性,并具体分析了切除1号高压加热器对汽轮机抽汽以及锅炉主要受热面烟气侧与蒸汽侧动态特性的影响,获得了切除高压加热器后汽轮机抽汽变化动态过程和发电功率快速响应情况,以及锅炉烟气侧与蒸汽侧的参数变化动态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切除4个高压加热器均可以有效增加机组瞬时电负荷,分别可以达到29.8,15.6,8和6 MW,快速发电功率增加持续时间达到1 100,100,130和250 s,说明切除高压加热器可以改善二次再热燃煤机组对电网自动发电控制(AGC)的快速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0.
二次再热技术作为提高发电机组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的一项新途径,近年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应用,由于二次再热机组的汽水参数与一次再热机组存在较大的差别,二次再热锅炉的设计也与一次再热锅炉不同。本文通过对比660MW超超临界典型一次再热和二次再热的汽水参数,深入分析了二次再热机组的汽水参数特点以及对锅炉蒸汽温度的调温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跃磊  张鹏 《汽轮机技术》2020,62(1):45-47,52
汽轮发电机组低压加热器的振动现象是火电厂中常见的问题。某2×660MW火电基建机组在整套调试期间,低压加热器、管道及阀门等相关设备发生强烈的异常振动现象。强烈的异常振动会严重影响低压加热器、管道及阀门等相关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针对某2×660MW机组低压加热器等相关设备的异常振动现象,介绍了低加异常振动现象出现的经过,分析了异常振动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高、低压加热器低水位运行的危害,应用等效焓降法对高、低压加热器低水位运行的125MW及200MW机组进行了热经济性研究,分析出其影响程度,从结构设计、现场运行等方面指出了引起加热器无水位、低水位运行的原因及改进办法,对电厂的运行具有很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市场200MW机组高压加热器都是立式结构,一般需要蒸气冷却器、疏水冷却器独立设置,增加了设备数量及设计制造成本,整个系统布置运行控制也较复杂,本文主要介绍200MW机组高加采用卧式布置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针对目前多个火电厂一次风机和送风机进出口的暖风器运行中存在的极端低温情况下暖风器出口风温偏小、管道振动、疏水不畅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方法]  文章拟通过对几个工程暖风器及其关的汽水系统和布置设计与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在技术规范书编制时要求厂家核算在极端低温环境温度下暖风器的面积要满足空预器冷端风温要求。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优化暖风器汽水系统,使其达到便于控制和节能的要求;暖风器宜高位布置,让暖风器本体疏水能通过自流的方式到达疏水排放点;在调试阶段,对于疏水管道布置存在U型时,在启动初期、疏水压力不足时在低位点设放水管。在运行维护阶段,需要充分利用控制系统,把暖风器的疏水和风温控制结合起来,确保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结论]  文章的中分析和研究是基于理论和其它工程优化的案例进行的,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供其它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发电厂2台300MW机组热力系统长期存在的高压加热器钢管泄漏频繁、轴封处漏汽、高压加热器端差大、1号低压加热器凝结水温升小等问题,分析了故障造成的危害,对故障原因进行了诊断,提出了改造方法并进行了改造,解决了热力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设备的运行状况恢复正常,机组经济性得到提高,为火电厂汽轮机组热力系统出现问题后的分析和改造提供参考。图3表2参2  相似文献   

16.
电力新常态下火电机组应对一次调频考核的难度日益加大,不得不以牺牲运行经济性的代价来提升机组一次调频性能.为此,利用机组配置的零号高压加热器,研究零号高加参与机组的一次调频可行性,提出了零号高加参与调频的控制技术,有效改善了电网低频时一次调频加负荷性能,达到了经济性运行与满足涉网性能的有效统一,也为同类型机组提高调频性能...  相似文献   

17.
李娟  张春发 《热力透平》2007,36(2):115-119
基于热力系统矩阵方程理论,针时不同型式的加热器,推导出了加热器端盖对机组功率增量及吸热量增量的计算公式,并建立了N300-16.7/537/537机组各级加热器端盖对循环效率影响的数学模型。经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具有结果准确、使用简便、通用性强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机组运行经济性在线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the double pass-finned plate solar air heater was investigated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air heater was presented. Numerical calculations had been performed under Tanta (latitude, 30° 47′N and longitude, 31°E) prevailing weather conditions.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performance is fairly good.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measured outlet temperatures of flowing air, temperature of the absorber plate and output power of the double pass-finned and v-corrugated plate solar air heaters were also presented. The effect of mass flow rates of air on pressure drop, thermal and thermohydraulic efficiencies of the double pass-finned and v-corrugated plate solar air heater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ouble pass v-corrugated plate solar air heater is 9.3–11.9% more efficient compared to the double pass-finned plate solar air heater. It wa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peak values of the thermohydraulic efficiencies of the double pass-finned and v-corrugated plate solar air heaters were obtained when the mass flow rates of the flowing air equal 0.0125 and 0.0225 kg/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