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以配电自动化系统(DAS)为代表的远程终端单元(RTU)电路的设计与开发以及硬件实现。该设计基于PIC16F877A单片机,并介绍了Orcad软件为RTU设计电路。RTU是一种独立的数据,用于监测状态和报警、事件序列、计数器/脉冲累加器、二进制代码小数和模拟输入。RTU的功能是收集来自工厂的所有数据,将其数字化,并通过通信网络发送到主站。RTU还接收来自控制中心(主站)的命令,并在变电站执行。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福州电业局在配电自动化实施过程中配电网络设计原则 ,介绍馈线自动化的实现方式 ,并针对目前配电自动化建设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开关选型、通信介质的应用、SCADA与CIS系统结合构成方式等进行探讨 ,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配电系统自动化包含的内容,描述了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网SCADA系统、配电管理系统、馈线自动化、配电地理信息系统和需方管理等概念,并从电力生产的五个环节的角度,论述了配电系统自动化和输电系统自动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配电自动化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需要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采集尽可能多的配电信息,并向下延伸到低压用电信息的汇集。提出了一种新型智能配电自动化终端的设计方案,不仅可以检测和指示短路以及接地故障,还可以实时监测线路的正常运行情况和故障发生过程,其故障定位及在线监测系统还可以提供瞬时性短路故障、瞬时性和间歇性接地故障的在线监测和预警功能,以及故障后事故分析和总结功能,保证了配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5.
配电运维的自动化水平直接关系到配电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运行安全。为提高配电自动化系统运维技术应用效果,本文对当前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针对相关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解决优化对策,希望可以为配电自动化系统运维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提供一些支持。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福州电业局在配电自动化实施过程中配电网络设计原则,介绍馈线自动化的实现方式,并针对目前配电自动化建设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开关选型、通信介质的应用、SCADA与CIS系统结合构成方式等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架空系统供电可靠性评估模型,分别以架空主干馈线故障和柱上开关故障为研究场景,在馈线满足N-1和不满足N-1 2种情形下,运用集中式馈线自动化故障处置原理,分析并推导了架空主干馈线故障和柱上开关故障时的户均停电时间计算公式。特别是针对“二遥”和“三遥”终端混合配置情形,枚举“二遥”和“三遥”终端不同数量、不同位置的配置方案,详细分析故障处理过程,推导得出基于“二遥”和“三遥”终端配置数量的架空系统故障平均停电时间计算公式。最后,以某架空区域配电自动化终端建设为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8.
点多面广、户外运行的配电终端因安全防护措施薄弱,存在被恶意入侵以及业务交互数据被非法截获、篡改的风险。文章提出一种融合可信计算和数字证书技术的配电终端安全防护方法,通过内嵌一颗可信芯片,实现终端的安全启动以及终端接入过程中与主站的双向身份鉴别和数据机密性、完整性保护,有效防止配电终端硬件软件被非法篡改、病毒/恶意代码植入以及以配电终端为跳板导致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被恶意渗透和破坏,提高配电终端的主动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9.
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利用重合器和分段开关之间的动作配合,不依赖与主站通信,实现配电线路故障的就地定位和隔离。当前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存在需两次重合闸操作、分段开关延时合闸参数不能自适应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调整等问题。鉴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断路器的自适应就地型馈线自动化模式,结合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选线技术,提出"一个级差、一个时限、一次重合闸"的自适应动作策略。最后,利用RTDS仿真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并分析了该模式在实际配电线路中的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   

10.
孤岛信息、海量数据、拓扑的经常性变动、在线调试等一直是配电自动化努力解决的问题。将IEC61850运用于配电系统,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进配电自动化的实用化。运用IEC 61850的成效体现在:IEC61850的自我描述使DSCADA海量信息可维护;面向对象描述给拓扑变动、在线调试带来便利;IEC 61850可实现设备互操作,使设备互换成为可能;与故障报修系统、停送电计划、地理信息系统等用电管理系统互联有标准可循。因此,将IEC 61850运用于配电系统将是电力信息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针对现有技术中全负荷开关馈线故障处理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全负荷开关组网多种运行模式的电力网络系统。分析了现有配电网故障处理技术的特点,详细阐述了系统的组成,包括:进线、智能终端单元、负荷、联络线和主干线路。  [方法]  通过两个相邻智能终端单元之间的就近通信,取消了系统的保信子站,逻辑判据只需要知道自己和相邻开关之间的状态;定值统一设置,整定简单,全线故障处理无级差配合;只要线路物理结构不发生变化,自适应于各种网络的连接结构和系统的运行方式,无需重设。  [结果]  试验检测结果表明:每个配电智能终端可以控制一个负荷开关,也可以控制多个负荷开关,增加“负荷预判功能”,可根据现场情况选配。  [结论]  该系统在多种运行模式下处理故障的快速性与可靠性,可在实际配电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调度自动化混合仿真系统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IEC60870-5-104规约的调度自动化混仿仿真培训系统的模拟厂站远动终端通信解决方案。系统主要分为:核心电网仿真模块、通信模块、真实调度主站系统3部分。采用共享内存方式实现核心电网仿真模块与通信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并使用多线程方式与真实调度自动化主站通信,不同厂站使用不同端口号作为识别,采用同一网口与调度主站前置建立物理链接。经实际工程应用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案切实有效,保证了多个厂站运动终端模拟的实时性、高效性;同时接线、操作简单易行、维护方便,满足调度自动化混合仿真培训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增强处理设备故障的能力,浦东地区在使用环网箱变的基础上,配备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介绍了智能环网箱变及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叙述了世博园区内46个箱变环网进行故障模拟试验时设置的系统判定条件,交流了电缆故障模拟和母线故障模拟的检测经验,通过分析和评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故障处理能力,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技术措施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满足电力行业的优化需求为先,配网自动化系统需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进行最优方案设计,即在保证用电质量、降低用电损耗的基础上,对配电网的设置进行简化处理,以降低投资成本、使能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配电自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可以大大解放电力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是未来电力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配电自动化的定义、功能入手,介绍了在世园会智能配电网中,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并在分析配电网自动化管理系统平台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配电SCADA和馈线自动化在世园会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配电网的规划中,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效益要求既是彼此对立但又极为重要的参考因素,通过分析配电网的线损率、配网负载负荷以及配网导线截面积、变压器等设备选用等指标,以配电网的经济效益为基础,进而构建自动化配网经济指标体系,阐明了影响指标的各种因素,研究了配网的经济化配置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配电终端设备质量管控需求,从采购、供货、到货、投运等多环节,建立全过程质量综合评估体系,介绍了各环节指标组成和评估方法。通过对质量评估体系中设备性能指标评估的影响因素细化分解,提出配电终端性能指标评估模型,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和AB类分级法,确定各项性能指标的组合权重,分析了配电终端性能综合评估流程。最后,以不同厂商的终端产品为实例,验证了所述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为用户单位的设备选型和质量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前新建配网主站的供电局,大部分未能实现地理信息系统(GIS)图模的自动导出及自动导入到配网自动化系统。数据模型的GIS导出到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导入过程中,普遍存在数据质量问题。SVG图形导入配网自动化系统之后普遍出现图元不统一,图形错位等现象。广东电网各地区已讨论确定图模交互工作流程,并明确相应工作责任部门及负责人,但在工作流程固化和自动化介入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分析了GIS系统中的模型问题,及图形导入到配网自动化系统后的存在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研究表明:结合GIS与配网自动化系统图模交互实践和管理流程的优化,可有效提升企业级应用的集成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杨晓翔  钱栋  毛嬿萍 《水电能源科学》2013,31(4):198-200,73
针对配电自动化在10 kV配电架空线路的设备配置、运行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使得带电断、接电压互感器及相关设备引线、柱上负荷开关等开关设备自动合闸产生过电压对带电作业带来的影响,以实例为分析对象说明了过电压产生原理。为提高作业安全性,采用在电压互感器电源侧加装柱上隔离开关及停用柱上开关的自动合闸功能的措施限制过电压产生。  相似文献   

20.
Lack of up-to-date information on efficien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PDS (electric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s), Nigeria is addressed by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an indigenous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system. The system encompasses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driven hardware positioned at the remotely located sub-stations at the low voltage level to keep track of the network in real-time. The detection of faults exploits threshold passing algorithm through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the network power quality.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RTU (remote terminal unit) and the DCC (distribution control center) which is based on GSM is initiated by disturbance. The DCC performs fault evaluation processing using the received data and predetermined faults signatures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disturbance and presents the result in graphic user interface environment. A fault reporting time of 2 s was achieved. The developed system exhibits a high degree of accuracy and manifests no spurious reports during testing. The resultant system limits the effects of interruption and increases power availability by reducing the down time. The system strengthen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required to enhance reliability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network health sta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